
1982 年,美國思圖爾特財務咨詢公司,推出能夠反映企業資本成本和資本效益的經濟增加值指標,并將 EVA 注冊為商標,專門從事 EVA 應用咨詢和推廣。思圖爾特公司認為:企業在評價其經營狀況時通常采用傳統的會計利潤指標存在缺陷,難以正確反映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因為忽視了股東資本的機會成本,企業贏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資本成本時才為股東創造價值。前不久國資委業績考核局表示,國資委計劃在業績考核體系中引“經濟增加值”的概念。對企業的評價將考慮全成本的概念,包括各種資源的消耗。因為資源消耗得越多,相應經濟增加值就越低,所以利用 EVA 這個考核工具,能更有效地發揮企業在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提高全社會,尤其是中央企業增強節約的意識,進而把它轉化為自覺的行為。經濟增加值在理論上具有很強的優越性,然而實證研究的結果如何?實踐中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如何運用?應是目前有關 EVA 研究的重點,本文就這些問題進行粗淺的探討。
一、經濟增加值是一個衡量全要素生產率的價值指標
(一)理論內涵上的優越性。經濟增加值是指企業稅后經營利潤減去全部資本成本,是一個考慮了資本機會成本的經濟利潤概念。美國管理之父 Peter Drucker 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撰文指出:“作為一種度量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指標 , EVA 反映了管理價值的所有方面……”。這一看似簡單的思想,在我國目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中,許多公司具有很強的規模膨脹動機,通過資本市場“圈錢”盲目進行各種投資,只考慮了經營多元化可能會帶來的利潤和風險的降低,卻對資源的使用成本重視不夠,從而使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導致股東財富的大量流失。
(二)與剩余收益不同, EVA 在計算過程中,對 GAAP 中因謹慎性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的運用而對經濟實質有所扭曲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調整,包括對資本的調整和對經營利潤的調整兩個方面。對資本的調整主要針對出于謹慎性原則將一些實質上的資本支出予以費用化處理的項目如研究開發費用、商譽的攤銷等;對這些支出由費用向資本的調整,使企業管理者樂于進行利于企業長遠利益的投資,更注重長期業績,而不是只關心短期內的會計收益,從而真正做到從股東的利益出發。對于基于權責發生制基礎的會計利潤的調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個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資需要而進行各種盈余管理,從權責發生制向現金制的調整能從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潤的人為 * 縱。
(三) EVA 本質上與凈現值( NPV )是一致的,采用 EVA 作為業績的衡量指標,有利于將項目的投資決策與之后的經營業績衡量一致銜接。我們在投資決策中往往運用現金流量,考慮風險調整后的全部資本成本,計算出投資項目的 NPV ,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決策。但在項目投產后的經營過程中,傳統上卻用會計業績指標衡量,使前期的投資決策依據與后來的業績評價相脫離,從而遭到詬病和批評。
盡管 EVA 具有以上理論上的優勢,但是相關的實證研究成果,卻沒有得出思圖爾特公司所鼓吹的與公司價值高度的價值相關性。 Shimin Chen and Dodd,2001 的一篇研究經營收益、剩余收益和 EVA 與股市回報相關性的文章發現,盡管 EVA 在經營收益、剩余收益基礎上具有增量信息,但是其信息增量卻小于剩余收益,同時在三者中相對信息含量(即價值相關性)是最低的,經營收益最高。這一實證研究結果與 Biddle et al , 1997 ; Chen and Dodd , 1997 的研究雖然方法不同,但結論卻是一致的。文章指出了可能的原因,一是未經審計的剩余收益和 EVA 等經濟指標不能得到市場對經過審計的會計收益指標同樣的認同;二是 EVA 盡管具有種種理論上的優越性,但由于其進行會計調整和資本成本計算的復雜性、高成本,使實踐中的運用得不償失;綜上所述盡管出現過許多因采用 EVA 概念引來高額股市回報神話的案例,但是大多數實證研究結果并不支持思圖爾特公司所宣揚的 EVA 會帶來高額股市回報的觀點。
二、經濟增加值是一種先進的公司價值管理理念
盡管 EVA 沒有為資本市場提供更高價值相關性的信息,但是“扣除所有資本成本才真正創造了股東財富”這種財富理念,會引導所有公司員工和管理者共同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將目標收斂到為股東創造財富上,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同時將管理者和股東的目標協調一致,從而降低代理成本。 Biddle 等在 1998 年的一項研究中對采用類似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的 40 家公司,通過配對樣本方法對采用這一概念前后幾年公司的投資行為和經營效率等方面進行了檢驗發現:
1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這一概念后會有更多的資產處置,同時新的投資減少。這說明采用剩余收益概念后公司管理者在決策過程中更加重視資本的成本,從而處置不能補償全部資本成本的資產,而新的投資項目預計的收益必須能夠補償全部的資本成本,只進行真正為股東創造財富的投資。
2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這一概念后會更多地進行股票回購和支付現金股利。這一結論表明,采用剩余收益概念公司的管理者在行為上與股東利益趨向一致,較少進行沒有效率的盲目投資,不再企圖通過擴大公司規模增加自己的影響力,而是從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只進行有效率的投資,當投資機會減少時,將多余現金流反饋給股東,以此向市場傳遞信號,表明代理成本的降低。
3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這一概念后全部資產的周轉率提高。說明當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被全體員工接受并得以貫徹之后,資本成本得到全面重視,注意到所有資源的使用都存在成本,通過提高資產周轉率,提高了經營效率。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的運用會對企業的投資決策、股利發放政策及經營效率的提高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提高了公司的經營效率、降低了代理成本,從而增加了股東財富。
三、經濟增加值在我國實踐運用中的思考
(一)作為傳統業績衡量指標的補充
目前世界上已有 300 多家公司采用 EVA 這一價值衡量和管理概念,包括眾多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經濟增加值作為一個業績衡量指標,思圖爾特公司所鼓吹的高價值相關性在相關的實證研究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證據支持。 2000 年,思圖爾特財務顧問公司對中國上市公司進行了 EVA 排名,銀廣夏名列最具財富創造的上市公司第 14 位。銀廣夏事件曝光后,更使人們對 EVA 產生了懷疑。盡管 EVA 在理論上具有很強的優勢,但是由于在實際運用中要進行一系列的會計調整,實際 * 作中不僅具有一定的難度,由此帶來過高的執行成本也會導致實踐運用中得不償失,而且各種項目的調整也容易被人為 * 縱,產生新的信息失真現象。此外,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發展不夠完善,資金成本的獲取比較困難,準確性也難以得到保證。 EVA 指標的全面運用應當慎重,目前財務業績的衡量和評價仍應以傳統的會計收益指標為主, EVA 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指標,補充披露。
(二)對 EVA 的計算、調整過程及披露進行及時的規范
EVA 的計算過程中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 1 、經營利潤和資本的調整計算; 2 、資本成本的確定; 3 、全部資本中負債和股權資本比例的確定。對營業利潤和資本的調整,思圖爾特公司提出的調整項目共計有 160 多項。 Samuel C. Weaver 2001 一項關于 EVA 實際運用情況的調查中,通過對 73 家采用 EVA 公司的問卷調查發現,被調查公司平均調整 19 項,其中最少的 7 項,最多的 34 項,公司因對調整項目理解及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不同而做出了不同調整,即使屬于同一行業,公司的調整也很不同;而對于計算股權的資本成本雖然都采用 CAPM 模型,但對市場風險報酬率的估計 65.5% 的公司用 6% , 6 家公司從 5% 到 7.3% 不等,還有一家公司從內部計算得出 1.2% ;對負債和股權比例的確定有的公司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而有的公司以市場價值為基礎。可見實際運用過程中,涉及 EVA 計算的每個方面均有較大差別,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計算依據, EVA 也就不具有可 * 性,公司之間的可比性更無從談起。因此防止有的公司利用 EVA 進行人為炒作,甚至有意利用 EVA 指標誤導投資者,損害某些不知情投資者的利益,應當針對采用 EVA 價值體系的公司,尤其是中央企業的業績考核體系中真正引入經濟增加值以后,及早制定有關計算和披露規范,進行相應的管理。
(三)及早引入 EVA 考慮資本成本這一科學的管理理念
盡管在我國目前 EVA 的全面運用條件并不成熟,但“扣除所有資本成本才真正創造了股東財富”這一理念對促進管理者和員工重視資金的使用成本并提高利用效率,從而節約資源,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國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一種不考慮股權融資的隱性成本,盲目“圈錢”追求規模擴張的傾向,這一理念的提倡無疑會對這一勢頭有所遏制,引導企業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走內涵式發展的道路。因此筆者認為,在我國目前資本市場發展不夠完善的前提下,采用嚴格計算并全面貫徹的 EVA 管理體系,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則,但是可以遵循重要性原則制訂的規范中考慮只進行最必要的項目調整,影響較小的則不進行調整。資本成本可在無風險利率的基礎上加上一個統一市場風險回報率,每個企業只計算一個綜合資本成本,不需細化到每一個 EVA 中心,關鍵是讓管理者和員工及早接受這一價值理念,重視資源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