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盈余管理的本質,美國會計學家凱瑟琳認為:“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的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另一位美國會計學家斯考特則是這樣表述的:“盈余管理是在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市場價值達到最大化的行為。”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當局基于自身的私人利益,借助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估計的變更,來左右財務報告的過程或行為。
目前,我國會計界對盈余管理的理解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適度的盈余管理,是一個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標志,它體現了企業的有關利益主體用合法手段來追求自身利益的實現。另一種觀點認為,盈余管理使盈利成為數字游戲,導致會計信息失真,更有一些上市公司將“盈余管理”演變為“利潤操縱”,給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造成嚴重誤導,應嚴格加以限制。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無論國內國外,盈余管理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過不斷地推出一些完善措施來加以規范,同時提高各利益相關者識別盈余管理的能力,以期將盈余管理降到最低水平。
本文對盈余管理產生的客觀條件、動因作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了一些規范的措施。
盈余管理的客觀條件
(一) 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會計法規本身的不完善
第一,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制定過程本身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例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人員組成如果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會計準則就可能出現偏向性。同時,在會計準則制定過程中,各利益相關方為了使準則對自己更有利,都會提出各自的要求,準則制定機構為了在利益相關方之間求得平衡,就必須賦予企業一定的會計政策選擇權。
第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本身固有的特點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機會。企業經營方式不同,經營活動范圍不同,社會、法律和金融環境日趨復雜,使得同類會計事項更具個性,會計準則不可能事無巨細,只有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設計出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這樣就為企業在對會計事項的確認、計量以及會計報告的編報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選擇范圍。同時,會計準則與會計實踐之間的時滯性,也會使得企業對某些會計事項的確認和計量等方面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從而使財務報告帶有很大的彈性。
第三,各項會計以及相關法規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協調,也導致企業會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原則選擇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二) 現行會計理論與會計方法固有的缺陷
第一,現行會計確認基礎所固有的缺陷。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確認基礎,這一基礎理論雖然較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在確認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一些主觀性。第二,現行會計信息重要性原則和穩健性原則固有的缺陷。重要性原則允許企業對不重要的項目可以例外處理或靈活處理,這樣就給企業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把重要項目按非重要項目處理,從而影響企業財務報告的公允表達。穩健性原則的運用,使得企業平滑收益和計提秘密準備金的操作更容易。企業有可能為了顯示持續穩定的盈利趨勢,壓低經營狀況好的年度報告利潤,將其轉移到虧損年度或經營狀況差的年度。企業還可能利用穩健性原則通過過多的計提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及存貨跌價準備等方法人為地低估企業資產或高估負債。第三,現行會計方法含有估計因素所固有的缺陷。如對壞帳損失、存貨跌價損失、或有損失等,常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計的方法,涉及到職業判斷,會計估計的變更同樣為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條件。
(三) 會計信息具有嚴重的不對稱性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管理當局成為企業事實上的控制者,也是會計信息的壟斷提供者,他們為了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實現其自身效益的最大化而實施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從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在我國國有企業規模和數量所占比重都非常大的情況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權虛化等原因,實際上缺乏對高質量會計信息需求的內在動力。而在證券市場上,應有的理性投資者的缺失,也為企業實施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空間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