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動機
1.管理者的自身利益動機
一方面,目前在國內外很多企業都開始實行績效激勵機制,將高層管理人員的工資、獎金與企業的業績相聯系,而企業的業績是通過企業凈利潤、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營運資本周轉率以及銷售凈利率等財務指標反映的,而這些指標都是在財務報告的基礎上運算出來的,那么這就驅使管理者對財務報告中的數據進行相應處理,使企業的業績在財務報表中提升,管理者所取得的收入也會相應增加。
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利益和在企業中自己身處地位相關,管理者都會想方設法地保住自己的地位或者獲得升遷的機會,這樣會激勵管理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時也使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概率加大。管理者獲得好評必然將和企業的業績相掛鉤,正如前面所描述的,管理者會對財務報告進行粉飾,掩飾企業不良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使其擁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企業業績的提升足以證明了管理者的能力。
2.企業籌資和納稅方面的動機
伴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逐步改革,金融機構(如銀行)為了進行自身的風險管理,貸款的安全性始終擺放在第一位。在為企業提供貸款的時候, 首先必須要對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以及現金流量進行分析,以評價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管理業績、經營效率,從而達到識別企業信用風險的目的,這就要求企業提供一份真實準確的會計報告。當企業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時, 急于獲得貸款,相當一部分財務狀況不好的企業只能編制一份“美化”的財務報告,以應付企業自身的現金短缺危機。同時,按照我國現行的稅收管理體制, 一些跨區企業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采取隱瞞或虛構交易,利用人為抬高或降低交易價格等手段,以確保繳納的稅收能夠流入特定地方政府的口袋。而在一些采取內部控制的企業,內部人員為確保企業自身利益,則出現偷稅、漏稅、減少或拖延納稅等行為,而要達到少繳稅的目的,就得通過會計報告調整企業的會計利潤,進而改變企業本應納稅的額度,以確保企業內部人的利益。
3.企業上市和發行股票方面的動機
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要求為例,其在財務方面對準備上市的企業要求是:企業在發行前連續三年盈利,三年累計凈利潤超過3000萬,三年累計凈經營性現金流超過5000萬或累計營業收入超過3億元,且無形資產與凈資產比例不超過20%,過去3年的財務報告中無虛假記錄。對于目前國內的企業來說,做到這樣是有一定難度的,很多企業無法做到連續三年盈利。因此,企業管理者為了上市和發行股票,對企業財務報告進行會計處理,以達到企業連續三年盈利的要求。對此我國學者進行的實證分析也都證明了這一點,2000年林舒、魏明海對我國A股發行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的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工業類企業有業績做假現象,研究還發現在IPO前兩年盈余水平達到頂點,IPO當年則明顯下降。2003年,王春峰、李吉棟在研究中發現企業在IPO發行前一年,為了提高股票的發行價格,存在美化業績的現象,并且在IPO發行前后企業都在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我國的證券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各方面都未完善,管理者便以此來大做文章。
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還有許多,譬如說上市公司因為要達到配股要求而進行盈余管理行為,防止企業因連續不盈利而遭受停盤的處罰,炒作股票等,這些都是驅使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動機。
二、博弈論視角的盈余管理分析
基于博弈論視角分析管理者盈余管理行為,可以使我們更加透徹地了解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為提供更有效的防范措施奠定基礎。納什均衡是指在其他參與者均不改變各自最優策略的前提下,任何參與者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最優策略。我們將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決策過程看作是非合作博弈,那么是否進行盈余管理的決策就是非合作博弈的納什均衡解。
1.博弈論假設
在這個非合作博弈中,我們假設參與者只有企業董事會和管理者,S1表示董事會的戰略集,S2表示管理者的戰略集,U1代表董事會的收益,U2代表管理者的收益,董事會與管理者的博弈就是{S1,S2;U1,U2}。該博弈建立在這幾個假設之上:董事會與管理者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企業會公布自己的預期增長率;市場信息不完全、不對稱。
2.企業董事會與管理者之間的博弈
企業的董事會與管理者之間是“委托—代理”關系,董事會是“委托人”,管理者是“代理人”,董事會與管理者是上下級的從屬關系,如果董事會采取的策略改變,那么管理者也會改變自己的策略。在這里我們假設董事會會采取兩種策略,董事會如果比較激進會制定高預期增長率S11,如果比較保守會制定低預期增長率S12,那么現在可以得到兩種董事會策略的均衡解{S11,U11}{S12,U12}。而管理者對于董事會所采取的策略有兩種策略應對,進行盈余管理S21,不進行盈余管理S22,當然在董事會的兩種決策下,管理者采取的方式的不同收益也是不同的。圖1為管理者與董事會的決策樹圖。
如果董事會選擇的是納什均衡解{S11,U11},也就是說董事會決定高預期增長率,實際增長率未達到董事會制定的標準,此時管理者考慮到董事會有可能就此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影響到自己的利益,決定采取盈余管理行為,使其達到預期增長率的水平。但是管理者也有可能顧慮如果作假被發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而不進行盈余管理行為。如果董事會選擇的是納什均衡解{S12,U12},也就是說董事會決定低預期增長率,在實際增長率未達到董事會制定的標準時,管理者更有可能會選擇采取盈余管理行為,因為此時董事會制定的是低標準,這樣企業都未達到,那么管理者的能力會受到董事會很大的質疑。當然此時管理者考慮可能受到的損失,也是有可能不進行盈余管理的。
三、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
通過以上對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動機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盈余管理雖不是好現象,并且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壞企業、債權人等的利益,但不可否認盈余管理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在防范措施上不應一味壓制,而應該致力于完善政策、制度,以給予正確的引導。
1.完善企業會計準則
盈余管理往往是在會計準則不明確或者相關規定不清晰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國現有的企業會計準則經常會有模棱兩可的地方,相關規定不具體,這無疑給企業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條件。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參考國外有關準則、規定,對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修訂;盡量對準則中的規定進行明確的定義,減少可以使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縮小會計政策的范圍;會計準則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出現的新問題,及時進行補充、修訂。
2.優化管理者的報酬機制
現如今,我國大部分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的管理者收入都是由基本工資與獎金構成,而其基本工資和獎金的評定是與企業當年的業績相聯系的,這樣的報酬機制雖然會激勵管理者更加關注企業業績,但是也必然會誘使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行為。優化管理者的報酬機制,首先要做到的是將短期激勵機制與長期激勵機制相結合,將管理者的薪金與企業的長期發展狀況相聯系。其次是在管理報酬機制中引進股票價格信號的概念,把股票價格信號作為管理者收入評定的另一標準。與此同時,優化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傳統持股制度,對股票期權計劃進行逐步推廣,將管理者的收入與股東利益建立聯系,這樣必然能削弱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3.健全企業上市和股票發行制度
目前,我國股票發行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不斷地向市場化的方向轉變,但仍然存在驅使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誘因,例如前文所敘述的對首次公開募股近三年連續盈利的硬性規定。對此,首先應不斷推行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科學化的發展方向,企業在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可以對其適度寬松公開發行股票的政策。其次是對配股條件不應只是單一的硬性規定,而應改為多維的動態控制規定。最后,對股票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條件進行修改,使管理者不會因為避免處罰而進行盈余管理。
四、結束語
大禹治水的精髓是疏導而不是堵塞,改善我國盈余管理的現狀也應如此,一味地對盈余管理進行強制性管制往往會適得其反。了解管理者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從源頭上分析盈余管理行為,對制定盈余管理的防范措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