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體指導一個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的規范性文件,企業進行日常核算和監督必須遵循適合本企業具體情況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完善的內部會計制度,既能夠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又能夠提高企業的經營效果和效率。
一、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迫切需要建立以“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本特征的現代化企業制度,這就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
2.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貫徹落實具體會計準則的基本前提
建立以會計準則為核心內容的會計規范體系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已開始并將陸續出臺的具體會計準則,為了滿足不同企業會計核算的需要,其主要規范都帶有一定的跨度,因此,要保證和提高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企業必須在具體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符合本企業會計核算要求的內部會計制度。
3.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適應會計改革、完善會計規范體系的需要
從我國會計改革的方向看,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現代化制度要求的會計法規體系,從而使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能使會計規范成為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通用性與專業性相結合、宏觀指導性與微觀操作性相結合的有機統一體。
4.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
一般而言,會計工作可以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制定一套規范完整的內部會計管理制度,不僅有利于會計工作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更有利于改善單位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5.建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是實現內部會計控制電算化的需要
會計電算化是企業會計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會計電算化的正常運作,則完全有賴于一套完整、便于操作的程序,有賴于會計人員嚴格按規則操作,因此必須建立適合本企業的規范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
二、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建設的現狀
1.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基礎薄弱
內部會計控制是企業內部控制的核心內容,縱觀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現狀,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許多企業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經營方式還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過來,對內部會計制度的認識模糊,對建立內部會計制度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
2.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弱化
首先,定位模糊、重視不夠弱化了內部審計地位。其次,審計范圍單一、時效性差。最后,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制約著企業內部審計作用的充分發揮。
3.內部會計制度內容建立不全面,會計財務處理程序欠規范
從目前大部分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設計的實際情況看,都較為注重財務收支審批、現金和銀行存款收支管理等制度的制定,而忽視了會計核算和監督方面制度的制定。
4.內部會計制度的執行檢查和考核獎懲力度不夠
會計控制根本上還是對會計工作人員行為的控制和管理。在工作中,許多事故的發生,多是由于工作人員不認真執行造成的。因此,增加執行力度和考核獎懲力度很必要。
5.內部會計制度環境弱化,控制體系不完善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涉及到一個單位各個部分的治理,涉及面廣,是企業治理的一個系統工程。但很多企業是各部分控制各成一塊,互不銜接,使內部會計制度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三、我國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形成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無序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企業風險意識不強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計劃規避了市場風險,而市場經濟風險處處存在,許多企業仍然是計劃經濟決策方式,對市場風險沒有充分認識。
2.沒有形成良好的控制環境
全國沒有形成統一的內部控制概念,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建立內控機構,已建立的部分機構多數處于被控制對象的領導之下,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3.沒有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對企業管理者業績考核以利潤為主要依據,很少對其內部控制綜合考察。內部控制狀況對企業內外利害關系方也沒有立竿見影的利益影響,各方對此關注不夠。
4.內部控制動力不足
首先,股東和企業管理層的委托關系不完善。此外,內部控制的成本是由企業自己承擔的,產生的效益卻是長遠的、隱蔽的,這也導致了企業自身的內部控制動力不足。
5.外部監督乏力
首先,我國企業外部監督體系的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其次,是有的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監督弱化問題嚴重;最后,會計師事務所“經濟警察”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四、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措施
1.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要得到重視
(1)財政部門應將內部控制知識作為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必備內容,列入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和注冊會計師資格的考核中,將極大的推動我國內部控制理論建設和實踐。
(2)建立內部會計控制是事關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效益的一項全局性的工作,企業負責人要深刻認識到實施內部會計控制不僅是會計管理部門的要求,而且也是規范經營、降低企業風險、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證企業目標順利實現的重要舉措之一。
(3)內部牽制是指對具體業務進行分工時,不能由一個部門或一個人完成一項業務的全過程,而必須由其他部門或人員參與,并且與之銜接的部門能自動地對前面已完成工作進行正確性檢查。不相容職務應當相互分離。
2.建立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
(1)內審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作用發揮,也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高級管理層對內審的重視程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確保內部審計的權威性,為企業領導集團正確決策和為企業加強經濟管理服務。
(2)合理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確保內部審計機制有效運行。同時合理設置內部審計機構人員。
(3)內部審計人員的構成應該趨向多元化,不僅要有懂財務及審計的專業人才,還應配備精通各項相關業務的專門人才;其次加強教育培訓,還應熟練掌握與管理審計相適應的現代審計手段、審計程序和審計方法。
3.加強企業制度與財務制度建設,逐步規范會計財務處理程序
(1)根據財政部發布實施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貨幣資金》的要求,建立適合本單位業務特點和管理要求的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制度。
(2)在實際工作中,企業要把一切經濟業務納入全面預算管理,特別要做好成本費用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制定成本費用標準,并進行分解、控制、考核,以降低成本費用。
(3)在收入管理控制制度的各個環節上,把一切收入納入企業收入管理中,避免資金體外循環。嚴格執行國家財經法規,明確財務收支審批人員和審批權限,財務收支審批程序和財務收支審批人員的責任。
(4)主要是找出企業實物資產各個環節的關鍵控制點,采用授權批準、會計記錄和實物保管相互分離和制約措施,防止各種實物資產被盜、毀損和流失。
(5)從生產設計等源頭加強對成本費用的控制,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加強成本費用的預算管理,編制合理的、能夠激勵員工積極性的成本預算方案及計劃,實時監督成本費用的發生,阻止或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及時分析成本費用的構成并將其與預算相比較;建立嚴格、有效的獎懲制度。
(6)企業為實現采購業務會計制度設計的目標,應加強會計控制,堵塞采購環節的漏洞,減少采購風險。在銷售商品的過程中,加強商品發出和賬款回收的會計控制,避免和減少壞賬損失。
4.建立一支經過正規培訓的高素質的會計隊伍
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是會計控制,財會人員是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者,所以財會人員的道德水準和業務水平的高低,是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強弱的關鍵。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財會人員隊伍,是有效執行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保證。
5.加強內部會計制度環境建設,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任何企業的控制活動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環境之中,企業內部應設置獨立的管理控制機構實施內部控制。企業內部的每一個崗位、每一個人,乃至每一個環節,都要有明確的權利和責任。組織機構的設置和職責分工要體現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要求。
6.強化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實施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為了保證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并使之不斷得到完善,企業必須定期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與考核,對于嚴格執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對于違規違章的,堅決給予行政處分和經濟處罰并與職務的升降掛鉤。
7.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把內部會計控制工作落到實處
企業的核心是企業中的人及其活動,內部會計控制成敗如何,取決于企業員工的誠實和道德價值觀以及員工的勝任能力,只有上下一致,及時溝通,才有利于企業形成強有力的群體,才能使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能自發自覺地按照規范和目標行事,發揮自己的潛力,維護企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