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作中的困惑
在日常工作中常會遇到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是應計入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問題,不是無處去查詢財務制度而是面對財務制度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具體操作。
(一)資本性支出還是費用性支出由誰界定
一項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我們通常的做法是由使用部門提方案,基建部門搞施工,最后工程結束時出決算。當經辦的業務人員拿著發票附著決算到財務處來報賬,要求掛賬或付款時。這項業務是應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全靠最后財務人員把關,而且把關的方法也僅憑職業判斷。判斷其應資本化并向領導匯報同意后,就通知經辦人員去資產管理部門辦理固定資產入賬手續,如果判斷其應費用化就直接做賬計入當期成本。
這種處理方法風險是非常高的。首先沒有足夠的關口對風險事件進行把關、判斷,化解削弱風險,而是將所有風險全部轉移到財務人員身上。一項本應計入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你財務人員職業判斷出來了就計入資本性支出,你沒判斷出來可能就計入了當期成本。問題可能只能等年終財務審計或稅務局查賬時才能發現,那可能對當期經營指標造成的影響已無法彌補。所以應將“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賬務處理事項列入單位風險事件體系,來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風險,使該事項可控。
(二)現行關于“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財務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現行關于“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相關財務制度。摘錄如下。
財政部財會[2003]10號《關于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相關準則有關問題解答(二)》中的解答意見。
《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規定,與固定資產有關的后續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業的經濟利益超過了原先的估計,如延長了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或者使產品質量實質性提高,或者使產品成本實質性降低,則應當計入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其增計后的金額不應超過該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除此以外的后續支出,應當確認為當期費用,不再通過預提或待攤的方式核算。企業在日常核算中應依據上述原則判斷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應當資本化,還是費用化。
固定資產準則第四條規定:固定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
(2)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具體操作問題是:
(1)由哪個業務部門界定延長了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大約能延長多少年?
(2)由哪個業務部門界定產品質量實質性提高,或者產品成本實質性降低,量化值大約在什么區間?
(3)由哪個業務部門界定增計后金額不應超過該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增計金額應是多少,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應是多少?
筆者認為目前的財務會計制度只宏觀規范了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大框架,能讀懂但操作不了。如果按此操作說到底還是要借助職業判斷,職業判斷固然是我們工作中必不可缺的職業素養,但它也為到年終財務決算審計或稅務局檢查時與注冊會計師或稅務人員糾纏不清埋下了隱患。畢竟職業判斷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筆者發現稅務部門在處理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有些部分具有綱性規定制度,這可能與稅務部門要具體綱性執法有關。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第(三)項所稱固定資產的大修理支出,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支出。
(1)修理支出達到取得固定資產時的計稅基礎50%以上;
(2)修理后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延長2年以上。
于是筆者結合財務會計制度和國家稅務總局的稅務制度和以及自己工作中的心得體會來嘗試探討單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資本化的具體操作步驟。
二、目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種類
目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種類主要有三大類。
(1)租賃固定資產發生的改建、大修理費用。
(2)自有固定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費用。
(3)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發生的后續支出費用。
三、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賬務處理種類
目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賬務處理種類主要有三大類。
(1)在租賃期或可使用期內攤銷計入長期待攤費用;(2)計入資本化支出;(3)直接進入當期成本。
四、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按照準則制度具體操作
(一)首先各單位要根據財政制度,結合本單位業務實際情況,制定適合本單位關于“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費用確認標準”
各單位對于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費用確認業務應該在標準制度中量化計入長期待攤費用的范圍、計入資本化的范圍,計入當期成本的范圍,這樣才能使具體操作有章節可依。
(二)強化內部控制,強化業務流程,按照制定的制度劃分職責,明確分工,降低風險
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的業務,讓所有參與該工作的業務處室都參與進來,對各項確認標準依據本部門的業務特性進行職責化分。
(1)在項目申請階段,由需求部門提出該固定資產改擴建后要達到的目標,基建部門預計工程的費用,資產部門預計完工后的使用年限。在此階段我們就可以讓固定資產后續支出財務確認標準預以表格形式的量化,為后續財務確認打下基礎。見表一。
(2)在該項目經過單位業務流程審批、實施、完工后,再根據完工后的工程決算數和實物狀態再量化填表,為最終進行財務確認提供支撐資料。見表二。
(3)最終財務部門根據事先業務流程中的表一、表二很容易做到準確確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并且整個業務流程能夠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使該業務的風險關口前移,使我們能夠把握業務,控制業務,控制風險。而不是等審計或稅務檢查時再空洞的去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