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組織、計劃、指揮、監督和調節等一系列職能的總稱。企業的目標就是創造價值。一般而言,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為企業創造價值服務,所以人們通常用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情況來衡量和評價企業管理效率的大小。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傳統的財務管理目標有以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1)利潤最大化目標,有利于企業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成本,適用于所有企業,但是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利潤與投入的資本之間的關系以及風險因素,容易導致企業短期行為;(2)股東權益最大化目標,考慮風險因素,一定程度上避免企業短視行為,容易量化,但是通常只適用于上市公司,同時股價受眾多因素影響,它更強調股東利益;(3)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考慮了風險因素以及風險與報酬的關系,克服企業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更注重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但是企業價值的確定比較困難,特別是對于非上市公司;(4)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目標,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有利于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但是其存在難以計量的缺點。綜上所述,財務管理目標作為管理效率的評價指標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陷,因此本文考慮用管理能力這一指標來評價企業的管理效率。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3/view-3939027.htm
一、管理能力概述
本文的管理能力與一般意義上的管理能力有所不同,它是一個評價指標,用來具體反映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影響力。在2009年之前的文獻里,研究者多使用歷史回報、媒體采訪次數以及管理者自身影響力來衡量管理能力。直到2009年才有了一種新的計量管理能力的方法。Demerjian等人首先計算公司總效率,然后推導出管理能力,并指出有效率的公司是指在既定投入情況下能獲得更多產出的公司。公司的總體效率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和公司規模及業界影響力。因此,Demerjian等人將公司總效率在公司與管理者之間進行分配,運用數據包絡分析估算管理能力,從而得到管理能力的估值。具體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算出企業的效率值。即公司在一定投入(商品銷售成本、銷售及管理費用、凈資產,廠房及設備、凈經營租賃費用和其他無形資產)下的產出比率。即:
將該行業所得到的最高效率值作為基準,其余公司的效率值與之相除,得到一系列(0-1)標準化的效率值。
管理者能力和企業規模是影響企業效率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方面,無論一個管理者其所在公司的規模是大是小,只要他(或她)的能力強,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就更好,這體現了管理者對效率的影響;另一方面,一個相對能力較弱的管理者,只要在規模大一點的公司,他與供應商的談判就進行得更順利一些,而這體現了企業本身對效率的影響。因此,要想得到管理能力的估值,就必須排除掉公司的影響。為了做到這一點,對一系列效率值再做一次回歸,即:
FirmEfficiencyi =Ln(TotalAssetsi)+MarketSharei +PositiveFreeCash
這一回歸方程是為了撇清公司特有的優勢和所面臨的挑戰。通常認為在給定投入水平下,企業擁有較多的市場份額和現金,通常能創造出更多的收入;而如果公司的復雜性很高,例如經營多個領域和境外機構,在一定的投入水平上,其收入越少。這個方程的殘值即是管理能力的估值。各變量定義見表1:
二、案例分析
雖然一家公司股票價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總體上還是能反映出市場上投資者對企業經營管理能力預期的。所以對上市公司而言,無論是股東權益最大法,還是企業價值最大法最終都要反映到公司股票價格上來,這兩種財務管理目標也能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一家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但是對非上市公司來說,由于其股票價格不能直觀量化,所以在運用這兩種管理目標時會有一定的障礙。基于此,需要尋找到一個既能反映投資者對企業管理效率的評價,又能對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都適用的評價方法。現階段,只有利潤最大化這一財務管理目標不受公司上市與否的限制,所以以凈利潤最大法與管理能力評價法作比較。本文擬以鄭州宇通客車(600066)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通過該公司從1998年至2009年凈利潤、管理能力與股東權益的對比,分析以管理能力作為財務管理效率評價指標具體運用。從宇通客車年度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中可以得到其1998-2009年各年度凈利潤、股東權益。對比繪制到圖1。
通過公式(1)可以得到從1998-2009年各年度企業效率值,然后再用同樣的方法求行業所有企業各年度的企業效率值,選取每年度行業效率最大值作為基準,用該企業的效率比上行業效率最大值就是標準化后的企業效率值,見表2:
公式(2)中市場份額是用該企業銷售收入占行業總收入的份額來近似衡量的,現金流量選用的是企業經營現金流量,以標準化的企業效率為被解釋變量,企業市場份額、總資產的對數、現金流量、年份為解釋變量作回歸,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到回歸模型的殘差值就是我們要求的企業當年的管理能力,見表3:
將1998-2009年企業管理能力與股東權益繪制到圖2,管理能力為正數時是有效管理,為負數時是無效管理,為零時無管理狀態。
通過圖1、圖2的比較可以看出:如果選用凈利潤這個指標來評價企業從1998-2009年間企業的管理效率,可以認為隨著每年凈利潤的提高企業管理效率不斷提高,但是凈利潤的提高可能是投資增加引起的,不一定是由于企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如果使用凈利潤指標來進行評價也不能解釋圖1中股東權益隨股價的波動,所以存在局限性。
如果選用管理能力這一指標來評價一個企業的管理效率,首先,如圖2所示管理能力的波動基本上與股東權益隨股價的波動一致,稍滯后于股東權益,這是由于股票市場有市場晴雨表之說,經濟的周期一般要落后于股票市場與人們的預期,而波動性的一致說明了管理能力這一指標基本上能反映出市場對企業管理決策能力的認可程度。從圖2的對比可以看到只有在2007年的時候,管理能力在一個相對低點,而股價在最高點,這是由于2007年是中國的大牛市,受市場外部因素影響使得兩者發生了背離。此外,從公式(1)以及回歸方程(2)可以看出,管理能力這個指標克服了利潤最大化沒有反映投入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同時考慮了時間價值的問題,能夠有效地防止經理人的短視行為;考慮了現金流量,相關參數從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及現金流量表中都能查到,克服了非上市公司不能運用股東利益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問題,非上市公司也可以運用。最后,由于該指標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可以以零為無管理狀態,為正數為有效管理,為負數的為無效管理,便于比較。
三、結論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管理能力這一指標與凈利潤最大化法相比,考慮了利潤與投入資本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業管理者短期行為,同時又比利潤最大化更能反映市場對企業發展前景的預期。當然,盡管管理能力指標具有很多優點,但是還存在著為什么選取這些數據來計算企業的管理能力而不是選用其他的數據、以及某些公司在做回歸分析時不能通過等問題。所以在運用時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其他指標來綜合評價企業的管理決策能力。
參考文獻:
[1]宋士云:《通用管理能力概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編輯 杜 昌)
本文摘自中國論文網,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3/view-39390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