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應積極加強會計文化理論的研究和實踐。目前,會計文化建設同經濟社會發展和會計人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相適應,同會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還不完全相適應,同當前世界局勢的新變化、面臨的新形勢還不完全相適應,在會計文化建設領域還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需要在進一步提升會計文化建設現實意義認識的基礎上,認清其所處的歷史方位,采取正確的態度,設計科學合理的建設路徑,并付諸于實踐,方能取得成效。
一、會計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會計人層面 會計文化建設是提升會計隊伍素質的關鍵。會計文化作為在長期的會計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的、與會計相關的各種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集中反映了會計人在管理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共同創造的價值觀念。以會計價值觀為核心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是會計目標和責任的內在體現。加強會計文化建設,不僅可以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品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利益觀,提升其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而且有助于會計知識、技能的掌握積累,不斷提升會計技術水平,增強其業務素質。與此同時,會計文化還可以使會計人在會計價值觀的指導下,產生會計職業認同感、責任感和歸屬感,并由此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發揮巨大的整體效應,助推會計人整體素質的提升。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計文化的建設過程,實質上也是會計人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二)會計理論與實踐層面 會計文化建設不僅是加強會計學科體系建設的核心,而且也是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會計現代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會計工作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撐。近年來會計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會計工作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極大地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可謂是會計人員的另一雙手、另一個腦。但會計技術并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解決會計學中的所有問題,尤其不能解決會計行為主體的思想、價值觀念、道德準則、文化素質等一系列問題,而加強會計文化建設,有助于從更高的層面引領會計理論的研究,從更廣闊的角度揭示現代會計的內在規律和發展方向,進一步完善會計學科體系,為會計工作實踐提供理念引領和理論指導。另外,近年來國內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丑聞不斷,給國家和投資者造成巨大了損害,也使得整個會計行業面臨著嚴重的“誠信危機”。不少專家學者認為會計信息失真跟國內公司治理、會計準則等領域的紕漏和弊端緊密相關。然而同樣可以注意到,即使是在公司治理、會計準則、法制等都比較健全的西方國家,會計舞弊案件也頻頻發生。正是如此,才引發了許多有識之士對會計文化建設的關注。的確,再嚴密的公司治理,也不可能天衣無縫;再好的制度,沒有道德情感的內在支持,亦是一紙空文。會計文化作為管理制度的升華,其核心是“共同的價值觀”,以價值觀、思想觀念、社會責任感等構成的會計文化理論來指導會計實踐,可以彌補“法制”式剛性管理的不足和權力空隙的客觀存在,從而在根本上治愈會計舞弊行為,全面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助推會計現代化管理。
(三)會計環境層面 會計文化建設是加快會計國際化進程的需要。當前,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一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這就要求反映、核算經濟活動的會計必須與國際接軌,因而國際協調顯得不可避免。但綜觀我國目前會計制度與實務,與國際慣例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中西會計之間的環境差異,隱藏在其后更深層次之間的差異則是會計文化之間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會計國際間的協調,實質上就是不同國家會計文化之間的融合。因此加強會計文化建設有助于促進我國會計國際化進程,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會計文化建設的歷史方位
(一)察世情 國外對會計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已在會計文化研究中形成了三大研究理論框架,即以荷蘭學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研究框架、以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教授格雷(Gray)為代表的會計亞文化理論框架和以美國學者哈里.H.E.費克納與艾倫.基爾戈為代表的修正后的會計亞文化理論框架,其中Hofstede( 1980)在調查統計的基礎上,闡述了文化與價值觀之間的聯系,提取了國家文化中與工作相關聯的四個維度: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和男性化與女性化;而Gray(1988)在借鑒 Harrison and McKinnon ( 1986) 分析框架的基礎上,提出了會計亞文化的四個維度,即職業導向與法律監管、統一性與靈活性、保守主義與樂觀主義及保密與透明,并得出如下結論:(1)一個國家的個人主義傾向越明顯,對不確定性的規避程度越低,權力距離越小,越可能具有較高的會計職業判斷傾向;(2)一個國家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越高,權力距離越大,個人主義傾向越小,會計實踐越有可能具有較高的統一性傾向;(3)一個國家的不確定性規避等級越高,個人主義和男性化傾向越小,越可能具有較高的會計保守性;(4)一個國家的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越高,權力距離越大,個人主義和男性化傾向越小,越可能具有較高的保密性傾向。美國學者Harry.H.E.Fechner和Alankilgore則認為,經濟因素的變化會對會計亞文化價值及其映射的會計慣例間的聯系產生適度的影響,并在綜合考慮文化因素和經濟因素后形成了修正后的會計亞文化理論框架。
另外,文化相關性以及對會計實務的影響也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如,一些研究者考察了會計與發展中國家需求之間的關系(Perera 1989)、會計與宗教的關系(Hamid等,1993)、會計與控制系統的關系(Harrison 1993)、會計與協調化之間的關系(Goeltz 1991)等。在豐富的會計理論研究指導下,國外會計文化實踐成效也相當顯著。各國在會計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都與時俱進,得到了較為全面的發展。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會計實務工作呈現出以下特點:會計管理上主要依據專業導向的會計職業判斷;會計規范的制定和遵守上主要強調和偏向靈活性;會計的確認與計量上主要采用樂觀的態度和方法;會計信息披露上主要傾向于對外公開;會計信息質量方面主要采用決策有用性的質量特征。 (二)觀國情 相對于國外,國內對會計文化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的代表性成果有:勞秦漢(2001)在Hofstede-Gray 框架的基礎上,加入了“對知識和人才尊重度的高與低”和“會計信息質量”兩個維度,并由此提出了“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會計人的塑造——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和會計亞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不同的會計行為方式”的分析體系;劉駿(2005)通過分析文化對會計規則制定、會計規則執行及其監督的影響,研究了文化與會計信息質量的關系;王開田、胡曉明(2006)則基于文化視角解讀了中國會計國際化與國際會計中國化的相關問題,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取向必定會影響該國的會計發展方向,即文化在一個國家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的形成過程中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潘愛玲、朱磊(2006)以中國和美國為研究對象,具體比較了兩國文化差異對其會計管理體制的深層次影響。總的看來,國內學術界在東方文化對會計的影響、東西方文化差異及其對會計影響的對比研究以及全球文化融合對會計準則國際協調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還十分少見,研究范圍、研究內容和體系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與國內會計文化理論研究滯后性相對應,國內會計文化踐行方面的問題也相對突出:一是會計物質文化相對貧乏,存在會計人員素質無法適應互聯網會計和會計綜合化方向發展的新趨勢;二是會計制度文化建設比較滯后,企業內部會計制度與企業管理需求存在較大偏離,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和會計功能的發揮;三是會計精神文化多元復雜,會計人員精神面貌、心理素質、價值觀念、信念追求等方面顯現出明顯的時代烙印。
(三)看史情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會計文化的發展也深受其影響,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在其身上打上了一定的印記,尤其是儒家思想。郭桂杭(2007,2008)曾通過問卷調查,驗證了傳統文化對我國會計改革進程以及會計國際協調過程產生的影響。鑒于儒家文化對我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2010年他在《從會計發展史看儒家文化對我國會計發展的影響》一文中著重探討了儒家文化對我國會計文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如:儒家文化的等級觀念、忠孝觀念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高權力距離的特征,權距反映在我國會計發展史上就是凸顯法律管制特性的會計亞文化;儒家文化的家族觀念、集體主義觀念體現在會計發展史上就是凸顯統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會計亞文化觀;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形成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不確定性規避程度較高的特征,對我國會計行業的影響使會計亞文化呈現出穩健主義特性;而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質修養和誠信也為我國會計誠信建設奠定了較強的倫理道德基礎等。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對我國緩慢漸變的會計發展史確實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形成了燦爛的會計文化,自然也給我國的會計準則制訂、 會計監管和實務烙上一定的獨特性。在加強會計文化建設時, 既需明察世情、細觀國情,同時也需了解史情、尊重史情。
三、會計文化建設的態度
(一)前提:提振信心 會計文化建設是一項艱巨的工程,而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面對困難,要堅定信念、提振信心、滿懷希望。首先是要站在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的高度明晰加強會計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明確方向、堅定信念;其次要加強學習,深入了解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燦爛的會計文化,以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進一步樹立信心,提升自信;最后要通過凝練會計核心價值觀,弘揚先進會計文化,展示會計文化風采,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提振文化自信心。
(二)基石:懷抱誠心 文化建設必須要有建設性的態度。在會計文化建設中要注重內容,講求成效,誠心投入,誠意付出。任何走過場、形式主義的做法都會讓會計文化建設成為“空中樓閣”,百害而無一利。懷抱誠心,體現在會計文化建設規劃制定上,就是要按照繼承優良傳統、立足當前實踐、展望未來發展的要求,制定符合實際、科學合理、便于操作、長遠目標與階段性目標相結合的規劃,以防止“假大空”,抵制“文化泡沫”;體現在會計文化建設實施過程中,就是要不斷豐富完善工作體制和保障機制。不但要按照總體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制定工作計劃和目標,而且要深入調查研究,找準切入點和工作重心,確立會計文化建設具體項目;不但要開展系統的宣傳教育,以擴大會計文化建設的影響力和滲透力,而且更要實事求是地總結分析,以進一步把握會計文化建設的前進方向和內在規律。懷抱誠心還體現在會計文化傳承創新方面,就是要在尊重歷史和傳統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誠心推進會計文化建設的創新,無論是在內容形式上,還是體制機制、傳播手段上都要勇于創新。
(三)關鍵:秉持恒心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會計文化建設中要秉持恒心,始終不懈地把會計文化建設作為“長期投資”來處理,扎扎實實地努力、點點滴滴地積累,防止急功近利、急躁冒進。一是要統一思想,深刻認識會計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在達成對會計文化建設長期性的共識中秉持恒心;二是要合理規劃,從長計議,逐步擬定會計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在達成對會計文化的規劃部署中秉持恒心;三是要深入研究,探索建立會計文化建設的激勵機制和長效機制,在達成對會計文化的踐行中秉持恒心。
四、會計文化建設方略
(一)會計專業文化:培育、發展未來的會計人,為會計文化建設奠定基礎 從培育未來的會計人角度看,會計專業文化不可或缺,而與其相關的主要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近年來,會計專業規模擴張迅速,各類教育機構為了提升培養質量,也都相繼進行改革,狠抓會計專業建設。然而在建設過程中,對作為專業建設靈魂的會計專業文化建設卻往往重視不夠,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對會計專業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存在文化建設是“虛任務”的思想誤區,認為抓文化建設就等于練“虛功”搭“花架”,純屬表面文章,可有可無,可輕可重;二是會計專業建設規劃和方案中缺乏文化元素,會計專業建設規劃和方案中專業文化建設鮮有提及;三是對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的研究力度不足,深度不夠,滯后于專業建設實踐的發展;四是對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缺乏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即使有,亦多側重于師資隊伍、教學資源等,而體現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的要求少之又少。 針對上述現狀,各級各類教育部門應通過各種途徑,積極推進會計專業文化建設,以充分發揮奠定良好會計文化基礎的功能:一是要轉變觀念,在會計專業建設目標上明確專業文化建設目標。通過學習交流、理念宣傳、討論研究等途徑強化會計專業文化意識,加深會計專業負責人對專業文化建設重要性的理解,使會計專業建設目標環節能充分體現專業文化特色;二是要提升理念,在會計專業建設方向上要增加文化元素,倡導專業文化的引領,增強“以文化做強專業,以文化服務科研,以文化培育學生”的理念,切實提升會計專業建設水平;三是要拓展內涵,在會計專業建設內容上增加會計專業文化建設項目。在會計專業建設內容設計中除了考慮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方案、教學團隊、教學資源等方面外,還應將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置于會計專業建設內容之首,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培育各具特色的會計專業文化;四是適應需求,在會計專業建設途徑上要突出會計專業文化載體建設。要積極拓展各種適合的專業文化載體,使之與人才培養相匹配,以進一步深化會計專業建設,提升會計專業核心競爭力。
(二)行業企業會計文化:熏陶、塑造現實的會計人,承傳、創造先進優秀的會計文化 會計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是會計人,他們一方面在承傳、踐行會計文化的同時,豐富創造著新的會計文化;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時無刻地感受著自身行業企業會計文化的教育、熏陶,潛移默化地受著其影響。正因為如此,財政部門作為法定的會計工作主管部門應承擔起研究、傳播、弘揚先進優秀的會計文化職責,通過各種政策、載體、平臺、項目和活動,引導、激發會計人對自身行業職業的熱愛,增強其歸屬感和價值認同感,強化其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滿足其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要凝練提升會計核心價值觀。會計文化建設離不開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于創新、樂于奉獻的財會人才隊伍,而會計價值觀是財會人員的行為準則、文化素質、個人才能與群體智慧的結晶。因此主管部門要堅持以“世情為鑒、國情為據、史情為要,國學為根、西學為用、傳承創新”的宗旨,組織專家學者、社會大眾通過深入討論、精心提煉、科學論證等步驟,挖掘凝練提升我國當代會計核心價值觀。
其次,要宣傳踐行會計核心價值觀。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宣傳踐行會計核心價值觀活動,使其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并內化為會計人的價值共識和精神追求,以發揮其導向、凝聚、約束、激勵等作用:一是加強媒體宣傳。借助報紙、電臺、網絡、手機等媒體,通過開辟專欄、設置專題、微博互動、制作發送手機彩信等形式,做好會計核心價值觀的解讀性宣傳和公益廣告宣傳,引導廣大會計人學習、討論、踐行會計核心價值觀。二是開展主題教育。組織舉辦以“踐行會計核心價值觀,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演講、征文等活動,增強當代會計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開發優秀會計文藝,出版會計普及讀物等,以提高社會對于會計專業和職業的認知度和美譽度。三是注重典型引領。以踐行當代會計核心價值觀為契機,挖掘會計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激發大家爭做學習踐行當代會計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者、實踐者,打造會計良好職業形象。
再次,要履行實施引導監管職責。作為會計工作主管部門,財政部門還肩負著引導、監督、管理、檢查、服務等多種職能。為確保會計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推進,有關主管部門還需將該項工作納入到日常工作范圍之中:一是在財政部門年度工作計劃中增設會計文化建設分計劃,如在會計繼續教育中凸顯會計文化內容、設置會計文化專項研究課題、開展會計文化建設主題征文、組織會計文化建設專題講座等;二是加強監管、強化導向,促進會計文化良性發展,如增設會計文化建設月報表年報表,開展會計文化建設總結評比、優秀會計文化展示交流,搜集反面典型開展警示教育等活動;三是進一步發揮好會計學會的作用,搭建政府、行業企業、高校之間的互動交流平臺,政校企聯合、三方聯動加強對會計文化現象的研究與實踐,最大限度發揮會計文化的功能。
(三)社會主流文化:凝心聚力,確保方向,引導、潤澤、激勵、涵養會計文化 隨著時代的推移和對外開放的深入,文化多元化趨勢逐漸顯現并日益凸顯。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蕩,不可避免地會對會計文化建設產生巨大的影響。如何把握會計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當前會計文化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課題。從根本上來說,要確保會計文化的正確前進方向,唯有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統領。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精髓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因此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會計文化的建設,在會計行業形成統一的建設指導思想、共同的價值信念、基本的道德規范,引導、潤澤、激勵、涵養會計文化,是確保會計文化建設正確方向的重要思想保證。
但與此同時還應該認識到社會是個復雜的人文大環境,其現狀、變遷和發展毫無例外地會深入影響到各行各業,會計行業也不例外。如果整個社會大環境缺乏公德,缺失信譽,即使教育部門奠定的會計文化基礎再扎實,整個會計行業的行風再端正、文化再優秀,它又能如何持久?因此,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通過開展各種各樣、多種形式的活動,營建一個公正和諧文明誠信的社會大環境,于會計文化建設而言,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在全社會大力倡導“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理念。用優秀的道德文化傳統引導人,用典型的反面案例教育人,用身邊道德模范的動人事跡感染人。二是要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社會信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征信機構體系。可以為每個公民設立誠信檔案,并將其與公民的入學、就業、貸款、晉升等個人利益掛鉤,形成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真正使失信者“一處失信,寸步難行”。三是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生存和發展環境,從源頭上建立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營造誠信守法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勞秦漢:《文化環境、會計人、會計實務與理論——兼論中西文化環境對會計的不同影響》,《會計研究》2001年第1期。
[2]郭桂杭:《從會計發展史看儒家文化對我國會計發展的影響》,《財會通訊》2010年第2期。
[3]楊仲杰:《會計文化研究述評》,《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編輯 熊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