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會計論文 > 會計專業本科生職業勝任能力評價體系研究

會計專業本科生職業勝任能力評價體系研究

 能力是個體勝任某項任務的體力方面和智力方面的主觀條件,通過個體的社會活動體現。依據2003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發布的《國際教育報告框架》,職業能力是指在現實工作環境下按照既定的規范體現工作責任的能力。會計人員職業能力包含的具體內容有很多,基本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綜合技能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包含多個具體要素,不同層次的會計人才需要具備的具體能力要素不盡相同。近年來,得到普遍認可的會計職業能力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持續學習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承受壓力的能力等。筆者將個人品德、專業知識、綜合技能作為三個維度,從用人單位、教師、學生的不同角度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的職業勝任能力進行調查分析,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會計本科學生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幫助高校和用人單位改進和完善會計人才培養內容和能力評價方法。
  二、相關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對會計人員能力框架的研究源自上世紀60年代,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經過近30年的研究后發布了《進入會計職業的核心勝任能力框架》,指出核心勝任能力包括工作勝任能力如計量、報告、風險預測和防范等,個人勝任能力如職業道德、領導與協作技能等,同時還應具備廣泛的經營管理常識;美國管理會計師協會也明確指出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能力包括計算機能力,會計軟件應用能力,教導、說服和溝通的能力;2003年國際會計師聯合會發布的《成為勝任的職業會計師》中提出會計教育的內容應是寬口徑的,需要具備的能力分為知識、技能和職業價值觀三方面,完善的會計教育應使學生具備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在這些權威機構所發布的報告中,對各個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的能力框架進行了系統地規范,并在會計實踐中不斷完善。國際會計師聯合會近年來針對雇主和職業界對會計畢業生能力期望的調查顯示,職業能力的供需雙方之間存在認識差別,雇主期望畢業生加強專業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提高經營管理意識、職業道德和掌握多學科背景知識。
  (二)國內文獻 我國學者對這個問題也進行了長期研究,林志軍(2008)通過因素分析法總結歸納出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幾點最重要的素質,分別是企業管理方法與技能、會計基礎知識和人格特質。邵瑞慶等(2008)研究也表明會計人員在掌握經濟和管理基礎知識、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領導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職業判斷能力以及不確定環境下的預測和決策能力。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7 年頒布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指出,注冊會計師應當具備在職業環境中合理有效使用專業知識,保持職業價值觀、道德準則與工作態度的各類職業能力。
  三、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 在上述國內外學者和機構對會計職業能力研究的基礎上,調查問卷分別以用人單位、會計專業教師和學生三方為對象進行設計,通過對調查對象之間的數據比較,從不同角度考察觀念差異。問卷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需求及對會計本科生職業勝任能力的評價;第三部分是對我國高校目前本科會計教育目標和教學體系及教學方法的評價。
  (二)調查樣本 調查問卷首先進行了小范圍預調查(30份),進行信度與效度分析后確保問卷設計合理性。調查共發放問卷360份,收回有效問卷301份。調查對象為財經類、綜合類和理工類高校的會計專業教師和學生,企事業單位會計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其中,學生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72份,包括大一(1%)、大二(9%)、大三(53%)、大四(36%)年級學生和研究生(1%);教師問卷發放80份,回收有效問卷62份;企業問卷發放80分,回收有效問卷67份(其中國有企業23%、民營企業56%、外資企業18%、事業單位3%)。
  (三)指標設置 根據能力特性理論,個體能力分為顯性能力和隱性能力兩類,其中在工作勝任能力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個人品質和從業動力,因此問卷將個人品質作為一級指標。由于會計職業對從業人員有特殊的規范要求,其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將其設置為二級指標。會計工作是一項經濟管理活動,財務人員也應具備管理者的知識與技能,諸如決策能力、領導協調能力、溝通能力、戰勝困難和實踐創新的能力等。會計工作是由會計人員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規范與方法來具體實施的,因此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專業知識也應該成為能力評價的一級指標,同時還需要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財務數據分析與風險管理。依據國內外會計機構和學者對會計職業勝任能力的要求,結合會計專業本科生的能力培養目標,共設置三個一級指標,分別是:個人品質、專業知識、綜合技能。一級指標下設15個二級指標:屬于個人品質方面的有職業道德和工作主動性;屬于專業知識方面的有專業課成績、專業資格證書、數據收集與分析、實習經歷、法律法規應用、外語水平、計算機應用;屬于綜合技能方面的有團隊合作、領導能力、人際交往、口頭表達、創新意識、抵抗挫折。
  四、調查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調查問卷主要采用李克特量表形式,將指標的重要程度分為五個層次,非常重要對應5分,后面依次為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對應4分、3分、2分、1分。根據調查問卷獲得的數據,用SPSS17.0軟件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每個指標的平均值及其分布情況,每個受訪者對指標的打分不同,說明受訪者對指標的認可程度不同。根據平均得分可以得出評分者對指標的認可程度,將其分為:高認可度、較高認可度、一般認可度、低認可度四個檔次。得分在4.5分以上的指標有:職業道德、工作主動性和團隊合作;得分在3.5分至4.5分之間的有:專業成績、專業資格證書、數據收集與分析、實習經歷、法律法規應用、計算機應用、領導能力、人際交往、口頭表達、抵抗挫折;得分在3分至3.5分之間的指標是創新意識、外語水平。上述指標得分比較均衡,未出現平均得分低于3的指標,因此不需從評價指標體系中剔除指標。   (二)權重確定 本研究以層次分析法來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定義αij值為第i個指標相對于第j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將任意兩個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對比得到的估計值aij矩陣,取值方法采用1-9比值標注,如表2所示。
  二級指標比較的結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三)會計本科生職業勝任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按照確定一級指標權重相同的方法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得到各指標最終權重,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如表7所示。
  五、結論
  (一)找準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從調查問卷可看出,學生、教師和用人單位對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一致。62%的被調查者認為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不適當,學校對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層次定位偏高,沒有切實考慮社會對會計專業本科生的水平需求;26%的被調查者認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對會計專業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僅局限于會計、審計、財務管理方面,未針對就業市場進行細分。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方面,是專門人才還是復合人才,是培養應用能力還是培養研究能力,是定位于高級人才還是中級人才,各高校還有爭論。根據問卷調查和訪談情況,會計學本科人才教育應定位于培養中等規模企業的會計主管、大型企業的普通會計崗位、政府會計管理部門的公務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的一般審計人員、中高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學生在全面掌握會計核算知識和基本會計理論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具有溝通合作能力,具備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在市場細分情況下,學校應加強職業規劃指導,對就業市場進行劃分,根據社會不同需求分不同方向設計選修課程,有方向性地培養學生。
  (二)適應社會對會計本科畢業生的能力需求 為了解社會對財會人才的能力需求信息,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以及專業素質是否能較好地勝任第一份工作,問卷列出會計數據分析、專業實踐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文字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實操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抵抗挫折能力、領導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這幾方面。調查顯示,上述能力指標中排在很重要或重要地位的依次是:職業道德、會計數據分析、專業知識與技能、法律法規知識、團隊合作。這反映企業對會計專業畢業生數據處理能力和專業知識并重,同時對職業道德和財經法規應用方面也有較高要求。調查還顯示:42%的被調查者認為團隊合作比較重要或很重要;認為領導能力比較重要的占33%,認為一般的占37%,但在企業問卷中對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評價分數不高。這反映出大多數會計專業學生在初次就業時,專業知識和基本業務能力是具備的,但在領導能力、協作能力方面尚有欠缺,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培養。大學教育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高校應建立理論與實踐并重、實踐方式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設培養職業道德、加強溝通能力和提高團隊精神方面的實踐課程。在考核方式上,擺脫以往只注重筆試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設計性實驗、企業會計活動調研報告、參與教師科研團隊等多種方式,著重考核和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三)把握本科生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就業影響因素中占據很重要或重要地位的依次是:職業道德、綜合能力、專業知識。經過四年專業課程學習,學生專業知識已有較好積累,在擇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法律法規應用和數據收集與分析等方面。其原因可能是學習過程中過于注重專業知識培養,而在學科綜合和人文素質方面有欠缺,導致學生知識面較狹窄,對信息的敏感度不足,相關財經法規不熟悉。對待各類資格證書的態度上,學生認為對應聘工作起重要作用的前三項依次為: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大學英語等級考試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但對企業進行相同問題調查時,認為資格證書非常重要的僅占17%,認為重要或一般的占58%,很多企業認為學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重于資格證書。
  從總體調查結果看,我國會計專業本科生的職業勝任能力并不高。高校在確定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設計培養方案時很少考慮到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缺乏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缺乏信息反饋的通道和對畢業生進行長期追蹤調查的制度,導致培養出來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不高、知識面窄、實踐能力不強,難以快速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學校應注重對畢業學生的跟蹤調查,及時與畢業生進行溝通,了解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后的適應和發展情況,掌握畢業生對學校培養體系的評價和改進建議,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促進會計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楊政、殷俊明、宋雅琴:《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會計研究》2012年第1期。
  [2]孟雪、林藝茹:《會計學專業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素質培養體系的設計與實踐》,《中國大學教育》2012年第4期。
  [3]邵瑞慶:《關于我國會計本科教育改革的思考》,載《立信會計論叢第3輯》,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