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偉大的革命能否成功,與有沒有金融的支持關系十分密切。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名著《法蘭西內戰》導言里指出,巴黎公社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控制法蘭西銀行,“最令人難解的,自然是公社對法蘭西銀行所表示的那種不敢觸犯的敬畏心情。這也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銀行掌握在公社手中,這會比扣留一萬個人質還有更大的意義。”
清末民初,正是中國金融業經歷從無到有、從混沌走向有序的過程。辛亥革命前后,金融業的發展在中國已經不可阻擋,而金融的力量,也成為左右國家走向的重要因素。1911年1月24日剛剛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不足一月的孫中山亦將此視為新政府的重要根基。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豐富的革命經驗,充分認識到金融對于革命發展和新生政權的極端重要性。辛亥革命爆發后,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孫中山立即批準將清政府的國家銀行——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作為新政府的中央銀行。以中國銀行為代表的民族金融業則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革命之中,為推動革命發展和鞏固新生政權作出了重要貢獻。
辛亥革命后的100多年是一段開啟民族復興的征程,在這段紛繁復雜的歷史中,中國金融史上也涌現了無數的傳奇人物、金融大亨。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品味傳奇。
虞洽卿
虞洽卿是上海灘風云人物,名副其實的金融大佬。他曾任荷蘭銀行的買辦,荷蘭女王為了表彰其功績,特地御賜王室座鐘一架。同時他還經營錢莊、投資銀行,興辦航運公司。
最早由虞洽卿發起創辦的上海總商會,擁有著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辛亥革命光復上海的戰役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當時,這支商團武裝一鼓作氣攻下上海道縣公署,接著又攻占了江南制造局。虞洽卿控制下的上海總商會,還為隨后成立的同盟會滬軍都督府墊銀180萬兩,籌措款項共計300萬兩之巨。
1916年底,孫中山為了籌措革命經費,與虞洽卿等人商議在上海創設證券物品交易所,經營證券、花紗、金銀、雜糧、皮毛等,并向北洋政府農商部提出申請卻遭拒絕。再加上當時的經濟不景氣,此事就擱置了下來。
后來由蔣介石推進,于1920年7月1日,中國第一家綜合性交易所——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正式開業。理事長為虞洽卿,交易物品為有價證券、棉花、棉紗、布匹、金銀、糧食、油類、皮毛等。
張嘉璈
1928年,金融奇才張嘉璈時任中國銀行總經理。他早年就讀于日本慶應大學,1914年,年僅28歲就當上了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經理。在張嘉璈的領導下,中國銀行拒絕與北洋政府合作,向江浙財閥各大銀行、交易所、大企業募集股本金近600萬銀元,于1923年買下北洋政府的500萬銀元官股,將北洋政府的股份擠出了中國銀行的體系,使中國銀行的商股占到99%以上,完成了中國銀行的私有化。
聲名大振的張嘉璈與上海金融界的實力派人物李馥蓀、陳光甫等人成為莫逆之交。為使上海銀行界同行聯合對外,他發起成立由各行經理參加的星期五聚餐會,借以交流金融信息,聯絡感情,交換意見。張嘉璈利用這個聚餐會,廣交朋友,分析各種信息,傳播科學的經營方式,很快打開了局面,使得這個聚餐會逐漸擴大,后來演變成上海銀行公會。
張嘉璈一生從事銀行業和實業,到頭來是兩袖清風。他1949年到國外生活后,曾托朋友把他存在上海的藏書全部賣掉,把錢匯給他。他還著有《關于舊中國的通貨膨脹》、《關于舊中國的鐵路建設》兩書。
席正甫
席正甫只在老家東山鄉下讀過幾年私塾,他的崛起全因頭腦機靈,善于經略中洋和官商關系。
1874年席正甫出任匯豐銀行買辦,席家祖孫三代把持著匯豐銀行買辦位置長達半個多世紀,匯豐銀行一切對華業務,包括對上海錢莊票號的拆票業務,對中國政府的政治貸款、鐵路貸款以及對鴉片貿易的墊付銀款業務,都由席家把持的匯豐銀行”買辦間“進行操作。
席正甫同輩兄弟四人中老大席嘏卿在英國渣打銀行上海分行成立的第二年就進去當了買辦,是該行的元老。老三席縉華曾是英國德豐銀行、華俄道勝銀行買辦。老四被過繼給席家親戚、新沙遜洋行第一任買辦沈二園,并繼任沙遜洋行買辦,人稱”沙遜老四“。
除了給國際銀行當買辦,席家還利用自己對外國銀行的業務壟斷和政府官員的人脈關系,憑借自己的雄厚財力,參與創建了中國的官辦銀行體系,如戶部銀行、大清銀行、中國銀行等,并成為主要股東。可以說,整個上海的金融業,從外資銀行,到官辦銀行,再到民營錢莊、票號,全都在席家的勢力范圍之內。
葉景葵
葉景葵20歲中舉人,29歲中進士。1908年任浙江興業銀行漢口分行總經理。1911年任清政府天津造幣廠監督,三個月后,任大清銀行監督。
大清銀行為清政府于1908 年創立的國家銀行,他上任時,大清銀行極度混亂,已瀕于破產的邊緣。面對嚴峻局面,他力挽狂瀾,主張大清銀行向中央銀行方向發展,專以”維持幣制,活動金融“為任務。他改革總行體制,制定了有關銀行管理的規章制度,并調配有才干者任重要職務。
辛亥革命前數月,晚清重臣趙爾巽調任東三省總督,葉景葵隨之往。在盛京時,葉景葵為趙爾巽細心籌劃,剔除積弊,舉張新規,”百端俱舉,未及兩年,所入驟增“,使地方財政”逾千萬“,初露其斡旋派系及辦理財政之才能。
1906年10月,浙江鐵路公司投資100萬元,創立浙江興業銀行。1915年,浙江興業銀行實行大改組,實行董事會負責制,葉景葵被推為董事長,這在中國銀行界為首創。葉景葵就任董事長后,突出”振興實業“的宗旨,尤其關注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火柴大王“之稱的劉鴻生于1928年12月,與浙江興業銀行簽訂了100萬兩和透支80萬兩的抵押貸款合同,用以擴大生產。
陳光甫
陳光甫是一位貢獻卓越的著名銀行家。他早年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回國后不久創辦了在中國金融史上獨樹一幟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從1915年吸收的存款1.8萬銀元起家,到1933年達到存款3330萬銀元的驚人規模,堪稱金融奇才。
上海銀行在我國近代金融史上創造了一個奇跡。短短20年間,上海銀行就從僅有七八萬元微薄資本的”小小銀行“成長為中國第一大私人商業銀行,擁有幾十個分支機構,創造了中國金融史上的多個”第一“,在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陳光甫也因此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銀行家“、”中國的摩根“。
民族危亡之際,他毅然受命赴美,與胡適等鼎力促成美國政府的”桐油貸款“,對抗戰貢獻至大。
周作民
周作民(1884-1955)的一生幾乎都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中度過的。金城銀行是舊中國最大的私立銀行,作為掌舵人,周作民能夠引領它駛過驚濤駭浪,沒有沉沒,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1917年5月周作民創辦金城銀行,任總經理,他利用北方政治勢力以及他與經濟、金融界的廣泛聯系,業務迅速發展,在華北獲得了與中國、交通、鹽業三銀行并列的地位。此后一直以該銀行為事業的基礎,逐漸成為金融巨子。
金城銀行在1934年和1936年的存款分別達1.4億元和1.8億元,超過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曾為全國私營銀行之首。周作民在經營方針上,模仿日本三井、三菱,以銀行為核心,控制一些工礦、交通和貿易企業。
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時說過:”四個實業界人士不能忘記,搞重工業的張之洞、搞化學工業的范旭東、搞交通運輸的盧作孚、搞紡織工業的張謇。“這四位實業界人士中,范旭東創辦永利制堿公司,盧作孚創辦民生實業公司,都和周作民及金城銀行對民族工商業的投資傾向有大關系。
談荔孫
1912年,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談荔孫任該行計算局局長,積極在全國推行新式會計制度,被廣泛采用。后轉任中國銀行國庫局長,親自擬定了國庫管理制度。
他于1914年赴南京籌建中國銀行分行,兼任行長。后又在漢口、九江、安慶等地設立了分支銀行。1916年,京津地區發生擠兌中國、交通兩家銀行發行紙幣的風潮,并波及長江流域。為維持中國銀行信譽,他力排眾議,主張無限制兌換紙幣,并得到北洋政府副總統、江蘇督軍馮國璋支持,以省庫財力為后盾,使長江流域的擠兌風潮很快平息。次年,他被馮國璋任命為北京中國銀行行長。
1918年秋天,已積累了豐富金融經驗的談荔孫,決定創建自己的銀行。他集資38萬元,于次年在天津注冊開設了大陸商業銀行,自任董事長。開辦的第一年,在做公債中大獲其利,盈余22.8萬元。半年后又擴股至200多萬元。大陸銀行在他的主持下屢創輝煌,至1930年,大陸銀行達到鼎盛,四次擴股,股本實收益達到1000萬元。大陸銀行在談荔孫嘔心瀝血的精心經營下,至1932年底,共擁有員工392人,資產總值9153.55萬元,當年獲純利51.28萬元,在華資商業銀行中獨樹一幟。
胡筆江
胡筆江,作為民國金融巨子,其遇難后被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致哀的傳奇經歷至今仍被人提起。
胡筆江原本是一家錢莊里的學徒,僅讀過幾年私塾,在民國金融界大量起用留學生的年代他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然而胡筆江是個個性強、天分高、很有心計的人,他毫不氣餒,在民國極其復雜的社會環境和金融風潮中,膽大心細,巧于周旋,精心經營,終于成為一代金融巨子,在20世紀30年代,一身兼了中南銀行總經理和交通銀行董事長二職,被視為民國銀行界的一匹”黑馬“。
中南銀行是南洋華僑巨商黃奕住先生投資興辦的、以華僑資本為主體的銀行,是”北四行“中惟一擁有鈔票發行權的銀行。
中南銀行創辦之初,胡筆江審時度勢抓重點。他認為中南銀行要發展,鈔票發行權很關鍵。于是利用他的人際關系,多方疏通,破例獲得鈔票發行權,一開業就具備了比上海其他銀行更優越的條件。
為擴大經營,胡筆江有針對性地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行。如北京是北洋政府所在地,他親自北上設立京津辦事處,吸收軍閥官僚巨額存款。廈門是南洋華僑商業往來的城市,設分行可大量吸收華僑游資。此后,他又獨具慧眼發展外匯業務,高薪聘用外籍職員,開辦對外匯兌業務。由于中南超前經營外匯業務,對外頗有影響,以后政府都指定其為外匯銀行,使其較早躋身于國際金融市場。
毛澤民
毛澤東告訴世人:槍桿子里出政權。但槍桿子也少不了錢袋子做支撐,毛澤民就是那個拿著算盤、賬本,為中國革命賺得了生存、發展資本的重要人物。
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一生只活了47個年頭。前25年,他是韶山沖的一個農民;后22年,他在毛澤東引導下投身革命,成為中國紅色金融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1923年2月7日,中國工人的第一個經濟組織”安源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成立,毛澤民被推舉為總經理。為了彌補資金的不足,合作社隨后決定在社員中招股發行股票。這個舉措,邁出了紅色中國金融事業探索的第一步。而毛澤民,有幸成為這個嶄新事業的最初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