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審計的職能日益向解決經濟過程中的管理和決策方面延伸,財務審計將向經濟效益審計轉化。商業銀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有利于促進管理的精細化。作者探討了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挑戰,揭示了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和商業銀行精細化管理的關系,并提出了若干具體實施的措施。
關鍵詞:現代化管理銀行審計 精細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4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1770(2006)06-054-02
一
長期以來,我國審計的主要職能是開展合規性財務審計,即審計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規性以及防錯糾弊。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審計部門的職能在繼續做好財務審計的同時日益向解決經濟過程中的管理和決策方面延伸并成為審計實踐發展的一種趨勢。為此,國家審計署在審計工作五年規劃(2003-2007)中規定了經濟效益審計工作量要達到50%的比例。
經濟效益審計,是指審計人員用審計的方法,通過對被審單位整個經營過程和成果的檢查,運用恰當的方法來核實、衡量和評價被審單位的經濟效益,查明影響經濟效益提高的各種消極因素,并提出提高經濟效益的合理建議,促進被審單位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在合法合規、防范風險、穩健經營的前提下實現最佳投入產出關系,實現資金運營的現實效益和潛在效益,實現經濟利潤最大化目標。
二
當前我國的商業銀行迫切需要精細化管理,這是因為我國的商業銀行在當前的經營和發展中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和挑戰:
1、銀行經營進入微利時期,以貸款業務為主的中國商業銀行的平均凈利差僅為2.0%左右,資產回報率也不足1.0%,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還很大,面對投資者要求不斷增加收益的期望,壓力很大。
2、限于流動性過分充裕和產能過剩的雙重困境。今年初央行公布的2005年金融運行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存款余額已突破14萬億元,且增長勢頭不減。據統計到2005年9月我國銀行業存差資金已達9萬億元,分別是2000年的3.7倍,銀行流動性呈現絕對寬松的狀態,面臨流動性過剩的困境。然而,當前國內又有11個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其中鋼鐵、電解鋁、鐵合金、焦碳、電石、汽車和銅冶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水泥、電力、煤炭和紡織業也存在著產能過剩問題。對上述產能過剩的行業銀行貸款必然要進行壓縮,這又會為有效解決銀行富裕資金帶來新的困難,對銀行資金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嚴峻的考驗。
3、對利率、匯率市場化的能力還相對較弱。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隨著2004年底的貸款利率放開上、下限,存款利率放開已逐步加快;匯率自2005年7月21號改革后,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匯率制度,匯率機制更加靈活而有彈性。面對著利率、匯率的逐步市場化,我國的銀行在如何正確判斷利率、匯率趨勢,正確判斷價格,科學確定風險溢價,建立利率、匯率定價及其風險管理機制,即制訂符合自身特點的利率、匯率市場化應對措施和機制的能力還比較弱。
4、銀行經營“同質化”。 銀行經營在業務種類、創新產品、目標客戶、市場定位上大同小異,甚至在經營理念和發展戰略上也無甚差異,即使在當前各自強調的戰略轉型上仍表現出明顯的雷同現象。“同質化”必然使商業銀行的經營出現“同槽爭食”,削弱商業銀行的創新理念和新產品開發能力,限于低水平的惡性競爭,甚至是不惜血本的“自殺性”競爭,既害了自己又擾亂了金融秩序。
5、外資銀行的“業務擠壓效應“已經顯現。今年是中國承諾銀行業全面對外開放期限的最后一年,雖然要到年底,但外資銀行在國際業務、個人金融業務、信用卡和理財業務方面對國內銀行業的業務擠壓已經開始,國內商業銀行的各級經營者均有了明顯的感覺。
6、不良貸款反彈的壓力依然存在。一是產生不良貸款的體制性因素仍未消除;二是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壓縮也會使商業銀行貸款的潛在風險增大;三是商業銀行應對風險的能力還不強。
因此,為有效克服上述困難和從容應對上述挑戰,我國的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加快實行戰略轉型,要加強資產負債管理,科學合理地確定市場定位,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努力增加各項業務收入,不斷降低經營成本;需提高創新能力,發現、研究、創造自身的比較優勢,實行差異化競爭戰略,打造差別化競爭優勢;要加強利率匯率市場化下利率定價和風險管理研究,不斷提高利率定價能力;要建立和完善信貸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形成靈活有效的資源配制機制,不斷提高信貸資產質量。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銀行經營者的精細化管理,都有賴于銀行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
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是提高精細化水平的有效途徑。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審計人員通過審計確定被審計對象的業績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并且通過對本期計劃、定額、上期水平、歷史最好水平、上年同期指標、外部同業先進水平間的比較,找到差距或可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提出改進的建議,以此促進被審單位不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開展經濟效益審計既可以對一家商業銀行或一分行從整體上進行,也可以從某個項目、某項業務或某項經營指標進行。如對一家商業銀行的年度經營效益進行審計,審計人員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
1、從資產經營效益入手,對資產收益率變化、貸款利息收益率和投資收益率變化;從資產的分布結構進行分析,審核貸款投向是否符合國家產業調整政策,審核總資產中非贏利資產,高息資產額的變化情況、審核信貸資產中不良貸款增減、遷徙變化情況及對減值撥備的影響,審核資產損失(呆壞賬核銷)。
2、從負債狀況入手對負債結構的變化進行審核,通過對高息、低息、無息負債的占比和對公、對私以及定期、活期存款占比變化的分析,測算對經濟效益的影響;通過對負債成本變化的審核分析測算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3、審計人員還可以從被審銀行的業務發展狀況的角度審視其經濟效益,審核存貸款平均增長率、人均存款以及存貸款在當地所占的比重;審核日均資產總額和贏利資產日均增長率情況;審核中間業務增減變化以及中間業務收入占各項業務收入的比重變化情況。
4、審計人員的另一個視角是對被審銀行的總收入和總支出變化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影響經濟效益的原因。因為總收入和總支出都是綜合指標,引起總收入、總支出變化的因素有多個,具體是哪幾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只有通過對總支出和總收入的構成因素的變動情況來確定。以總收入為例,銀行的業務收入由各項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和營業外收入三部分組成而各項業務收入又有利息收入、金融企業往來收入、手術費收入,匯兌收益,債券買賣差價收入、租賃收益和其他營業收入組成。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縱向和橫向的比較找到引起總收入變化的主要因素。如果主要因素是利息收入,那么影響利息收入的又有哪些因素?是資產結構問題,還是資產質量問題抑或是中央銀行的利率調整問題?這些因素又各占多少比重?最終找到影響總收入的主要原因。對總支出的分析也可如此。
5、最后審計人員還應對資產使用率﹑固定資產占有率﹑存貸款平均利差率、綜合費用率、總利潤率,營運資金收益率和人均利潤等財務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用靈敏度分析測算出上述指標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除對上述業務經營狀況進行審計之外,審計人員還應對被審行的管理狀況進行審計。如是否有準確的市場定位,業務經營、客戶群體是否有鮮明的特色并采取了差異化經營;是否注重產品創新,是否注重發展業務收入并努力提高非利息占比;是否建立并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預警機制采取措施化解各類經營風險,資產負債的匹配是否合理;是否定期召開資產負債管理例會和財務分析會議來觀察資金的贏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合理協調;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內部控制機制并對經營風險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的監督與糾正。
經過這樣的全面的經濟效益審計,審計人員對被審行的經營活動、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會有一個比較詳細深入的了解,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歸納就能對被審行的經營效益狀況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有利于經濟效益提高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對影響經濟效益增加的消極因素予以充分的揭示并提出整改建議,以此促進被審行不斷加強經營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同樣運用這樣的審計方法也可以對銀行的一個局部,如營業網點、自助銀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通過審計揭示營業網點、自助銀行提高營業效益的途徑,也可為哪些網點、自助銀行應該撤并或遷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還可以對某項業務(新增貸款)和財務指標(存貸款利差)開展經濟效益審計,審計人員也可以就此做出評價,提供改進管理的咨詢意見。
四
國際上效益審計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中期,發展于20世紀70-80年代,并在20世紀90年代完成了傳統財務審計向效益審計為中心的轉變。當今的世界審計處于以效益為中心的現代審計階段,如美國效益審計占85%以上,加拿大和英國占40%,而且這種發展正日益增強。效益審計于20世紀80年代末走進中國至今20年,盡管時間不長,但已充分顯現出促進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成效。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整個經濟運行的中樞神經,但又是高負債高風險的行業。因此,對商業銀行開展經濟效益審計,促使其不斷加強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以確保實現有質量、有效益、有速度的可持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今年初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五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審議確定的今后我國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為:推進內部審計工作基本實現從以真實性、合法性、為導向的傳統財務審計向以經營效益、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為主的效益審計轉型發展。因此開展經營效益審計既是今后銀行內審工作的重點,也充分體現了銀行內部管理工作發展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思俊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