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中,投資者最關心的是企業當年的收益狀況。然而對于收益狀況的分析,在傳統的盈利分析中,人們往往利用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等指標來判斷一個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盈利水平,這遠遠不夠。為了更好地對企業經營成果及發展前景進行準確的評價和預測,本文在分析企業收益質量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企業收益的影響因素,以引導投資者正確決策。
關鍵詞:收益質量 影響因素 評價指標
一、收益質量的內涵
“收益質量”(也稱盈余質量、利潤質量)的概念起源于上個世紀30年代,興起于60年代。最初應用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證券行業對股票的基本面分析中,目的是發現價值被低估的證券。筆者認為:收益質量是指財務報告收益的可信程度、現金保障程度以及公司持續獲得收益的能力。財務報告的可信度是指報告收益與公司業績之間的相關性,如果報告收益能夠如實反映公司業績,則認為收益質量好,反之,則認為收益質量不好。收益的現金保障程度是指從一個會計期間來看,上市公司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確認的利潤總額或凈利潤與現金流量的匹配程度。企業持續獲得收益的能力是指上市公司各會計期間利潤持續、穩定增長的能力。
二、影響企業收益質量的因素
(一)環境因素
1.政治環境。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正處于制度構建階段,是一個不發達資本市場,政府政策對于證券市場具有很大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市場的發展。因此企業會計政策的制定或選擇,必須考慮政府的可能反應和相應的政治成本問題。
2.經營環境。經營環境包括的范圍很廣,主要包括企業經濟結構、企業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的資本結構,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對企業所選定的會計政策的內容以及企業的經營狀況產生影響,進而對企業的收益質量產生影響。在企業經營環境良好的情況下,資金流就會比較順暢,會計收益則比較容易轉化成現金流,而較高的會計收益代表了對企業的良好預期,表明企業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期待的,因此,收益質量較高。而在經營環境較差的情況下,企業發展的持續性較差,收益質量較低。
(二)會計政策的選擇和運用
會計政策主要包括合并政策、收入費用確認、投資的計價與核算、存貨計價、壞賬損失的核算、折舊方法等,會計規范對一些經濟事項的處理提供了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法,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和會計處理方法對收益帶來的影響不同,如果因為管理者操縱報告收益的原因進行的會計政策或者會計處理方法的變更,那么這個時候的收益數據可靠性就值得懷疑。在評價企業會計政策的變化是否適當時,還應該考慮行業內其他企業的情況,將其所采用的會計政策與本行業的一般會計政策作比較。選用的會計政策反映的經濟活動越接近于真實的價值運動過程,報告收益越接近企業的真實獲利水平,收益質量越高。在選定會計政策之后,如何運用會計政策,企業仍然有一定的自由決定能力。
(三)企業治理結構
企業治理結構是指一整套控制和管理企業的制度安排,它是關于企業內部各種權利的一種約束和制衡機制。企業治理結構是在兩權分離狀態下,對所有者、經營者各利益相關方的責、權、利進行相互制衡的一種制度安排與設計,是解決委托代理問題的必要手段。完善的企業治理結構能夠協調所有者和經營者的目標趨于一致,抑制經營者降低收益質量的動機。反之,企業治理結構不完善,會使經營者對盈余操縱樂此不疲,無視收益質量的低下,損害所有者的利益。因而,企業治理結構完善與否,會影響上市公司收益質量。
(四)關聯方交易
關聯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發生的轉移資源和義務的事項,而不論其是否收取價款。關聯方主要指在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決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者對另一方能施加重大影響的有關各方。關聯方交易是一種中性交易,有些企業在關聯交易中利用協議定價來實現利潤在關聯方之間的轉移,調節企業業績,以達到保全配股資格、扭虧或摘帽的目的。關聯方交易已成為企業粉飾財務報表的主要手段之一,借助關聯方交易,企業對盈余進行操縱和控制,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不過這部分收益不是企業通過正常交易取得的,只是其關聯企業利益的轉移,因此并不能反映企業的真實收益水平。
(五)收益的可變現性
收益的可變現性是指收益的確認是否伴隨著相應的凈現金流入。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企業凈收益是收入與費用配比的結果,體現為應計現金凈流入的概念和可能財富的增加,只有當應計現金凈流入成為實際現金凈流入時才表明收入的真正實現。如果沒有持續的現金流入,那么企業的持續發展將存在問題,容易陷入資金周轉不靈的困境,這樣的收益質量必然是不可靠的。所以考察一個企業的收益質量,同樣要對現金流進行分析,如果一個企業賬面利潤很高,但它可動用的現金非常小,那么這個企業同樣面臨著資不抵債、倒閉的風險,其賬面收益質量非常低劣。
三、收益質量評價指標的選擇
(一)真實性指標
現金償還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債務總額
現金債務總額比是指企業一定時期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量與全部債務的比率,該指標旨在衡量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獲得現金償還全部債務的能力,是評估企業中長期償債能力的重要指標。公司的現金償還債務比值高,說明了公司承擔債務的能力強,面臨的財務風險就越小,收益質量的真實性就顯得高一些。
(二)現金保障性指標
1.收益質量系數(盈余現金保障倍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凈利潤。收益質量系數也叫盈余現金保障倍數,該指標反映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每一元凈利潤實際收到了多少現金,對企業來說,該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利潤的實現程度越高,企業可以自由支配的貨幣資金也就越大,它可以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和付現能力。如果該指標值為0或負數,說明其經營活動產生現金的能力很差,其收益很可能來自于經營活動以外,或者經營活動產生的收益不穩定、不可靠,不論哪種情況都說明企業的收益質量較低。
2.凈利潤現金差異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凈利潤)/凈資產。該指標是經營現金凈流量與凈利潤之間的差異與凈資產之間的比值。一般來講,不管是盈余操縱公司還是未預虧公司,它們的實際業績很可能都沒有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得那么好。即使企業的凈利潤被抬高,而相對應的現金流量也很難與其保持一致,此時凈利潤對應的現金流量與凈利潤差異與其他企業相比就會較大,說明該企業有操縱利潤的嫌疑,因此其收益質量就會降低。
3.主營業務收現率=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主營業務收入。該指標反映了主營業務收入產生現金的能力,表示每一元主營業務收入能夠收到多少現金。如果該指標比率大于1,說明不僅當期收入全部收到現金,而且還收回以前的應收賬款,收入質量較好;反之,如果這個比率小于1,說明本期的應收賬款增加,收入質量不容樂觀。由于收入質量與收益質量呈正相關關系,收入質量越好,收益質量也越高,故較高的收入質量預示著較高的收益質量。
4.總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現金凈流量/總資產。該指標表示每一元資產所能獲得的經營現金流量,比值越高,說明企業的資產利用率越高,日常經營獲取現金收益的能力也就強,企業的收益質量越好。
5.再投資比率(資本支出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資本性支出。再投資比率也叫資本支出率,反映公司當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是否足以支付資本性支出所需要的現金。該比率越高,則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創造未來現金流量或利潤的能力就越強,企業收益質量就好。
6.每股經營現金凈流量=經營現金凈流量/股數。每股現金凈流量表示每股所占的經營現金凈流量,反映每股最大分派股利能力和現金收益能力。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經營趨勢好,現金流量越能滿足經營的需要。
(三)持續性指標
1.凈收益營運指數=(凈利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經常性損益/凈利潤。凈收益營運指數是指經營凈收益與全部凈收益的比值。該指標越高,說明經營活動所產生的凈損益就越大,企業的穩定性和發展能力越強,收益質量就越好;反之收益質量就比較差。
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本期主營業務收入總額-上期主營業務收入總額)/上期主營業務收入總額×100%。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是本期主營業務利潤增長額在上期主營業務利潤中所占的比重,是評價企業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代表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強弱。通過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的分析,可以看出主營業務收入的時間序列特征,該指標越高,說明該企業收益成長性越強,收益質量也越高。
(四)穩定性指標
主營業務利潤比=(營業利潤-其他業務利潤)/利潤總額。這項指標主要分析收益質量的穩定性。從理論上來說,主營業務收益只有占企業收益總額的絕大部分,才能保證企業的經營方向。健康的企業其收益應主要來自于經常發生的主營收入,而不應依賴于一次性收入。
(五)安全性指標
財務杠桿系數=息稅前利潤/(息稅前利潤-利息費用)。息稅前利潤是指損益表中未扣除利息費用和所得稅之前的利潤,是企業所有資產共同創造的財富。它可以利潤總額加利息費用來測算。財務杠桿系數越高,財務風險越大,安全性越差,但是利用財務杠桿效應是必要的,可以利用利息的抵稅作用,增加利潤額。Z
參考文獻:
1.俞華.收益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2.程隆云,周小君.收益質量的特征與分析[J].煤炭經濟研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