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畢業論文網 > 畢業論文范文 > 財務管理畢業論文 > 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若干基本問題探討
發布時間:2011-11-19 來源:應屆畢業生求職網
根據結構理論,現代社會的社會組織分為政府組織、營利組織和非營利組織三大類型,它們分別是領域、領域和社會領域的主要組織形式。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非營利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本文試圖對非營利組織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些探討。
一、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
一個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于組織本身的目標。眾所周知,作為營利組織的企業,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營利。企業的目標可以概括為生存、發展、獲利。企業只有生存才可能獲利,只有發展才能求得生存,只有獲利才有生存的價值。與此相適應,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也就與獲利緊密相連,盡管具體表述有利潤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等不同觀點。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同樣決定于非營利組織本身的目標,那么,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是什么呢?
日本學者川口清史認為:非營利組織一般是指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而從事商品生產、流通、提供服務的民間組織。
美者薩拉蒙(Salamon)認為,非營利組織有6個方面的特征:一是“組織性”,即非營利組織有一定的制度和結構;二是“民間性”,即非營利組織在制度上與政府相分離;三是“非營利性”,即非營利組織不向他們的經營者或“所有者”提供利潤;四是“自治性”,即非營利組織基本上是獨立處理各自的事務;五是“自愿性”,即非營利組織的成員不是要求而組成的,這些組織接受一定程度的時間和資金的自愿捐獻;六是“公益性”,即非營利組織服從于某些目的和為公眾奉獻。
可見,非營利組織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他們提供服務是服從于某些公共目的和為公眾奉獻。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組織。一個非營利組織在一定范圍內為社會公益服務,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會使命。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的根本區別在于,非營利組織是為了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而存在,而不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存在。一個非營利組織,如果已經完成或無法完成其具體的社會使命,該組織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非營利組織的目標是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
在當今經濟社會,非營利組織為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資金的獲得和有效使用需要有科學的財務管理。與非營利組織的目標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相適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可以描述為:獲取并有效使用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
二、非營利組織的財務特征
不同的組織具有不同的特征,了解組織的特征是做好組織管理的基礎。為了有效地進行財務管理,應當了解組織的財務特征。那么,非營利組織具有哪些財務特征呢?
聯合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經濟活動劃分為五大類:機構、非金融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和家庭。非營利組織與其他4類社會組織的區別在于,非營利組織的大部分收入不是來自于以市場價格出售的商品和勞務,而是來自其成員繳納的會費和支持者的捐贈。如果一個組織的一半以上收入來自以市場價格銷售的收入,就是營利部門,而一個組織的資金主要依靠政府的資助則是政府部門。
美國財務準則委員會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四號《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的目標》中,將非營利組織的主要特征歸納為:(1)大部分資源來源于資財的供給者,他們不期望收回或據以取得經濟上的利益;(2)業務運營的目的主要不是為了獲取利潤或利潤同等物而提供產品或勞務;(3)沒有明確界定的所有者權益及其出售、轉讓或贖回,以及憑借所有權在組織清算解散時分享一定份額的剩余資財。
我國的會計界將非營利組織稱為“非營利事業”,他們認為,非營利事業具有三個重要特點:(1)該事業不以營利為目的;(2)事業的一切資財和權益均為事業所有,對于任何特定的個人,不能以任何方式給予特殊利益;(3)不進行損益計算和利潤的分配。
綜上所述,可以概括出非營利組織的如下財務特征。
(一)顧客不是主要的資金來源
企業主要的資金來源是通過銷售產品和服務從顧客那里獲取的收入。如果產品不適銷,不能滿足市場需要,那么企業會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嚴重的將導致企業破產。而非營利組織則不完全依靠從顧客那里獲取的服務收入來維持生存和發展。有些非營利組織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服務收入,如民辦學校的主要收入是學生交納的學費,醫院通過向病人收取醫療費和費來維持經營。這些非營利組織通常被稱為“顧客支持型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收入的主要來源則不是服務收費,它們被稱為“公眾支持型組織”。在這種情況下,顧客所接受的服務與其向組織提供資源的多少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如慈善組織。
(二)不存在利潤指標
在企業財務中,利潤指標能為衡量企業績效提供標準,為企業提供量化分析的方法,使企業的分權管理成為可能,也便于進行不同組織之間比較。然而,非營利組織是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為社會公益服務的組織。在非營利組織財務中通常缺少利潤這一指標,這使得管理的系統性受到損害:管理人員經常難以就各種目標的相對重要性程度達成一致;對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組織實現自己的目標也難以確定;分權管理的操作難度加大,許多決策不宜下放給中下層管理人員;不同非營利組織之間也無法進行績效的對比。
(三)責權利不是十分明確
對企業而言,內部管理通常可劃分為許多責任中心,對每一責任中心都明確其職責,并賦予相應的權力,在對其職責履行進行考核評價的基礎上,給予其相應的利益。而對于非營利組織而言,由于不存在利潤指標,對各部門的職責履行的情況難于考核評價,因而對于各部門的責權利也就無法十分明確。
(四)所有權形式特殊
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的股東創辦了企業,成為企業的所有者,擁有企業資財的權益。而對于非營利組織,資財的權益屬于組織本身所有。但是,非營利組織不能對其資財權益進行轉讓、出售,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必須按照資財提供者的要求來運作、管理和處置資財。資財的提供者不期望收回或據以取得經濟上的利益,因而非營利組織通常不進行損益的計算,也不進行凈收入的分配。
三、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明確財務管理的內容,是做好財務管理的重要前提。作為營利組織的企業,利潤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決定了企業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籌資與投資的管理。然而,非營利組織的獲取并有效使用資金以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的財務目標,以及區別于營利組織的上述財務特征,決定了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是收入與支出的管理。
非營利組織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這是非營利組織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與企業不同,企業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以市場價格出售的商品和勞務;而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來源廣泛。收入管理應當按收入來源區分為非自創收入與自創收入進行管理。非自創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接受的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這是非營利組織收入的重要來源。非自創收入的管理需要做好與政府合作、尋找企業合作伙伴、面向社會公眾募捐。自創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通過提供產品或勞務而向消費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過投資而從受資方取得的收益。擴大自創收入并加強其管理,應當是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方向。自創收入主要包括業務收入、經營收入和投資收益。業務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開展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這是自創收入的基本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非營利組織是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運作,因此,對于為實現其社會使命所提供的服務,其收費應當是低水平甚至是的,而不能按照市場經濟價值規律來收費。經營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在其實現社會使命的業務活動之外開展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非營利組織從事合法的經營來支持其非營利性的活動,需要符合下列條件:一是利潤或收入不可分配給其創立人、會員、干部、董事或員工,二是其主要目的并非單純從事經濟活動,而是實現其非營利宗旨。投資收入是非營利組織所獲取的資金,在運用于實現其社會使命的具體項目之前,通過資本運作方式進行投資,獲取投資收益,以實現資金的保值與增值。非營利組織進行投資時,必須認真研究投資項目的收益及其風險,優化投資組合,在不提高風險的條件下使收益最高,或者在一定的收益條件下使風險降至最低。
非營利組織支出是指非營利組織為組織自身的生存發展和開展業務活動以實現其社會使命而發生的各種資金耗費。這里的支出與企業的投資不同,投資是為了獲得經濟上的利益,投資的管理必須從經濟效益出發,而非營利組織支出所注重的是社會效益。對于非營利組織的支出管理,應當按支出的用途分為項目及活動支出與支出分別進行管理。項目及活動支出是非營利組織為了實現其社會使命而發生的支出。項目及活動支出的管理應當從社會效益出發,通過規劃與監督,保證最大限度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行政支出是非營利組織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發生的支出。行政支出的管理應當厲行節約盡可能控制行政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當然,也并非行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越低越好。這是因為,任何一個組織開展活動都會有一定的行政開支,并且非營利組織也應當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設,包括對員工的培訓。只有非營利組織的能力得到提高,資金才能被更為有效地使用。
針對非營利組織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資金不足的現狀,我們認為可以采用負債和權益籌資的途徑來獲取資金,因此負債與權益籌資管理應當成為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人們通常認為負債經營和權益籌資只能運用于企業經營而不能運用于非營利組織。我們認為,除了慈善組織以外的非營利組織,為了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需要擴大服務規模,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服務條件時,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完全可以通過負債和權益籌資來籌集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不過,運用權益籌資進行資金籌集時應當研究處理好資本的尋利性與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性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非營利部門視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陳曉春。市場經濟與非營利組織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鄧國勝。非營利組織評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