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隨著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環境的不斷向前發展,企業的發展模式日趨多元化、規模化以及網絡化,而伴隨著經濟發展的同時引致企業風險的各種因素也在不斷的涌現,為了更好地管理企業,有關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研究被提上了日程。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核心組成部分及中心環節,是規范會計工作秩序的基本保障;與此相對應的財務風險是風險管理中最為常見和重要的一種,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我國經濟、政治以及財政、金融等的穩定程度。筆者抓住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兩者中的重要部分來總結和思考,從會計的基本要素層面對企業內部的財務風險與會計控制分析兩者的區別與聯系,以期在企業強大的內部控制大環境下,企業管理層能夠認識到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和財務風險的聯動關系,通過實施強有力的內部會計控制環境使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及時對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管理情況進行了解與總結。在此基礎上企業管理層可以最大范圍地對企業財務等相關風險進行預防甚至最大可能性的進行減少,最終順利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二、內部會計控制與財務風險相關概念及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內部會計控制與財務風險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方面,從微觀層面上對內部會計控制與財務風險關系的研究還比較少。
(一)內部會計控制的概念與研究現狀內部會計控制概念最早出現于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以及創新,人們對于內部會計控制的認識也在不斷的加深。國外學者R.H.蒙哥馬利將內部會計控制定義為“:指企業建立的控制程序,用于保證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并保護資產。內部會計控制的目標是:完整性、有效性、正確性、管理和實物安全五個方面”。2001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有關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相關方面的指導性文件———《內部會計控制規范———基本規范(試行)》,其中對內部會計控制定義為“:通過制定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相關的控制方法、程序以及措施,來確保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有關的規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規能夠積極貫徹有效執行,最終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保證企業相關資產的安全、完整與規范”。隨著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內部控制也一直受到我國實務界和學術界的關注,2010年《企業內部控制規范指引》在上市公司的正式實施又為內部控制研究引發了新的熱潮。閻達五、楊有紅(2001)提出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核心與靈魂,其研究表明在企業內部控制發展過程中一方面要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另一方面要對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得以保證,這兩個方面是內部控制不斷向前發展的主線與關鍵。許家林(2002)認為要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需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首先企業內部的管理部門以及全體員工要積極樹立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相關意識,在實施過程中做到相互理解與配合。其次,為了更加全面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能力,要制定與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相關規章制度。朱紅軍、陳信元(2006)認為會計不但是一個具有反映職能和經濟后果的信息系統,而且是一個具有控制作用的管理系統,良好的內部會計控制能夠確保公司數據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內部會計控制有助于降低公司可量化及不可量化的風險。
(二)財務風險概念的界定與研究現狀財務風險概念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來講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存在內外部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而導致企業實際財務收益和預期財務收益出現偏差,最終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它存在于企業各項經營活動之中,貫穿企業籌資、投資和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企業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舉債而給企業的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筆者認為廣義的財務風險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反映了企業的財務風險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務的整體情況。財務風險研究起源于19世紀末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伴隨著西方企業所面臨的理財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向前發展的。而我國對風險理論開始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主要集中在有關財務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層面上,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沒有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研究體系。目前,雖然受到廣大研究學者的關注,但由于起步較晚,研究時間相對較為短暫,與其他學科相比還只是處于研究的初始階段。劉思錄、湯谷良(1989)在其研究中第一次對財務風險進行了定義,從財務風險的相關特征出發第一次對財務風險管理的相關步驟與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財務風險在我國的研究拉開了序幕。侯紅兵(1995)認為要較好地對財務風險進行預防與抵制,企業不僅要樹立全面、先進的財務風險理念,還要通過建立健全財務風險機制與預警系統來進行外部監督與約束。我國學者許玉紅從完善公司架構的角度說明了要有效的對企業財務風險進行預防,關鍵要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財務風險控制組織體系,在組織體系方面加強對財務風險的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健全有關內部會計控制的相關法律制度,最終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
三、內部會計控制與財務風險相關性:會計基本要素視角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可從會計基本要素入手,控制和完善會計要素的內容和結構,從而保障企業資金安全和降低財務風險。從企業會計要素的結構上來說,企業資金運動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具有緊密相關性: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六種基本會計要素的變化都可能會引起企業實際狀況與預期情況的偏差,即可以用來說明企業是否存在財務風險以及其風險大小。具體來講,一方面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所有者權益以及形成企業負債的投資者的投入,這兩個方面構成企業的資本結構,存在緊密的聯動關系,任何一方的變化都會對企業資本結構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來講,企業利潤的形成不僅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通過良好的管理與產品等獲取的相關收入與消耗的成本費用的差額,企業收入與費用的不定期變化也能給企業的利潤帶來改變。由此可以發現,企業基本要素之間存在緊密的聯動傳導關系。以企業基本要素及其比例關系為構成要素的企業財務風險表征體系圖如圖1。會計基本要素結構的不確定性以及基本內容的變化都可能引起企業的財務風險,具體來說即是可能導致企業預期目標與實際經營管理情況發生背離。
(一)資產與其結構資產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其增減變動會導致企業收益的不確定性加強;企業資產結構主要由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構成,兩類資產在資產結構中都有一個相對合理的比例。但由于企業所處行業性質的不同以及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不同等原因,其合理比例的范圍也會存在不同之處。合理的資產結構能夠為企業的經營管理錦上添花,相反不合理的資產結構則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益造成負面的影響,更是為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埋下隱患。
(二)負債與其結構負債代表著企業償債責任和債權人對資產的求索權,負債的增加必將加大企業的償債風險;流動負債與非流動負債的比例就構成了企業的負債結構,不合理的債務結構同樣會增加企業的償債風險。
(三)權益與其結構所有者權益是償債的基礎,其增減變動會對企業償債能力造成影響。從權益結構來看,根據不同主體所持有不同股份的數量可以將其劃分為國家股、集體股以及公眾股等。合理的權益結構構成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以及管理效率等造成良好的影響,反之則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效益造成不良影響,企業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隨之增加。
(四)收入與其結構企業要想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獲得持續有效經營,其首要前提就是要獲取一定的收入。收入的增減變動將最直接對企業的發展能力造成影響。企業的收入結構能夠較為靈敏的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資本經營活動作出反映,其主要作用是通過對這兩類經營活動所創造效益進行及時反映,對企業的財務風險產生一定的預警功能,以便企業對財務風險作出控制與處理。
(五)費用與其結構費用表現為企業一定期間現金的流出,其增加的不確定性會對企業收益穩定性造成影響。企業的費用結構是由生產成本以及期間費用兩者的比例關系來確定,由于在實際生產管理活動中兩者的比例關系存在一定的變動性,這種變動的不確定性則可以反映出企業在一定期間的經營管理效率。
(六)利潤與其結構利潤主要是對企業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進行衡量,由于種種原因其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就直接表現為企業的財務風險。其結構構成主要包括分配結構與形成結構。前者表明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利潤的占有以及控制狀況,后者則反映了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獲取利益的能力以及渠道。這兩個方面不僅表明了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約束力以及持續經營的動力與方法,同時從長遠來看,兩者的發展狀況將會對企業的財務風險以及經營管理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
四、結論
通過分析可知,會計基本要素及其結構與企業的財務風險存在聯動關系,而會計基本要素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造成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與其財務風險的聯動關系,即良好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可以通過控制和完善會計基本要素的內容和結構來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防范和降低。為了及時發現企業財務風險的生成途徑和過程,更好地發揮內部會計控制的作用,合理有效地對企業會計要素以及結構變動因素進行分析,最大化規避風險,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完善企業風險管理體系包括風險管理部門構建、風險管理文化的建設以及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結合。
(1)企業風險管理部門構建與完善。陳漢文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主要停留在理論方面的總結與完善,整體上還相對較為薄弱,而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則是有關風險評估的研究,在1671家樣本公司中只有146家公司設置了風險管理部門。這說明我國企業的風險評估與風險防范意識還遠遠不夠,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可以及時收集信息、察覺企業的潛在風險。
(2)企業風險管理文化建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培養員工責任感以及風險意識,有必要在企業進行文化建設的同時將風險管理文化的建設也融入其中。《風險管理指引》明確指出:企業建立比較系統、高效以及規范的風險管理機制,一方面要在企業加大對員工風險管理意識的培養和塑造,使員工能夠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對風險管理充滿熱情與信心。另一方面,要將員工的這種意識在企業中進行弘揚與深化,也即建立風險管理相關的企業文化,更好地將風險管理的意識轉化為更為有效的自覺行動。
(3)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結合。對此,企業要認識到進行風險管理的過程也是內部控制實施的過程,兩者在內容上存在很多交叉部分,企業在明確風險管理部職責的同時也要配合審計部門的相關工作。審計部門履行自身職責來對風險管理實施監督與評價,并將其意見向風險管理部門進行反饋,形成兩個部門的良好互動。因此隨著風險管理相關部門控制體系的日益完善,兩個部門的相互配合更加有利于企業不斷向前發展。
(二)完善信息與溝通《規范》明確要求,為了更加有效地進行信息溝通以及相關信息的收集等工作,同時確保通過信息的及時溝通來達到內部控制環節能夠有效運行的效果,企業內部應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溝通制度,同時對內部控制的相關信息收集以及處理工作作出明確的說明與規定。一旦出現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才是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關鍵。鑒于此,為了更好地處理內部會計控制與財務風險的相關問題,信息與溝通的加強和完善至關重要。(1)信息的收集。不僅要對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有效的廣泛開展,還要從內部信息、外部信息甚至歷史數據、未來數據等來對與企業經營管理以及風險管理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與處理。此外,還要處理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等。充足的信息能夠使企業更好地分析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達到日益完善的目的。(2)加強信息化建設。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化環境給人們帶來了諸多的便利。在內部會計控制過程中應該注意對信息的集中管理,實現信息資源的標準化,使信息系統的建設與公司戰略目標保持一致;此外,管理層通過信息系統對投資、資金預算、人力資源等信息集中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分散代理風險。
(三)檢驗內部控制有效性在企業內部監督過程中占據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有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評價。我國《基本規范》中明確要求:企業在內部監督過程中要根據監督管理的情況,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客觀的定期自我評價,并同時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一項措施的實施都是為了可以達到期望的效果,內部控制也不例外。在企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實施內部控制措施后,是否得到了有效性的發揮,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判斷:
(1)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設計。要想對企業內部控制設計的有效性進行判斷,一方面要熟知內部控制實施的步驟與程序,并合理對其進行評價,合理規范內部控制程序與步驟是企業內部控制得以有效實施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在對其有效性設計進行判斷的過程中,合理規范對其進行現場檢驗本身就是對其評價的過程。
(2)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企業可以對其內部控制的執行狀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檢驗;可以通過收集資料、查閱文件確認其權限合理性,對關鍵人員的權利和責任進行確認;還可以在評價過程中對關鍵崗位的人員變動頻率以及正常工作過程中的反映率等指標進行思考。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以及考核之后,最重要的是根據結果來對相關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以期內部控制制度在企業中能夠較好的落實與發展,最終為企業更好的進行經營管理發揮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