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關系重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如何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的對策進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對策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搞好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既是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關系到社會主義制度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當前我國由于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不成熟,由于不少國有企業還不適應市場經濟,因而進一步深化改革,打好改革的攻堅戰便成為國有企業迫切的歷史要求。我們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努力尋找能促進生產力更快發展的生產關系具體形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企業。
眾所周知,目前的國有企業都是原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形勢,勢必進行改革,否則談不上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因此,研究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應從改革和加強管理上著手。
國有企業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的原則進行管理,要求國有企業實行科學的規范的公司改革,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過去計劃經濟時期的國有企業,基本上是權責不明,政企不分,管理簡單而又不科學的。企業是只按政府或部門的需要而建立的,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需求而建立的。企業的生產、銷售,由政府計劃部門下達指標,而不管市場對產品的花色品種以及數量等等的需求。不管能否賣得出產品,倉庫是否積壓,企業只顧一個勁地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指標,而不去注意和實現利潤的增加。企業盈虧均由政府包干,職工則是每月到時簽字拿工資,工資也是由政府統一規定發放標準,難以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如此權責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科學的國有企業能有多大的經濟效益,便是可想而知的了。
因此,國有企業必須嚴格按照企業法和公司法的規定進行運作,使其真正有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新的企業運行機制,使企業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使政府擺脫對企業的無限責任。十六大報告指出:“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因此,應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和政策引導,積極參與和組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甚至是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特別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后,很多小型國有企業面臨著嚴峻的生存空間,一方面難于同大型國有企業、大公司、大集團競爭,另一方面其機制又不如集體企業和個體企業靈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國有小型企業要得到生存和發展,就只有加快放開搞活的步伐,鼓勵兼并、規范破產、下崗合流、減員增效并實施再就業工程,形成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當然這就難以避免人員流動和職工下崗,會給一部分職工帶來暫時的困難,但從根本上說有利于經濟發展,符合工人階級長遠的利益。
一個企業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如果沒有危機感,不斷使企業適應發展的需要,肯定要被市場淘汰。因此,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還必須推進企業技術進步,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的資金投向技術改造,形成面向市場的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機制。企業要以產品為中心,產品要占領市場和擁有市場,必須在產品的適銷對路和質量、價格上作好文章。企業的資金投向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要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資金應投向推進企業技術進步,積極采用先進科學技術,穩妥地引進現代化設備,結合實際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形成面向市場的名、優、新、特產品,創造出更高更好的經濟效益。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還應加強科學管理,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我國國情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形成有效的激勵和制約機制。一個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選好了確實可以搞好一個企業,如果選不好,一個好企業也會被搞垮。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除必須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外,還必須熟悉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知識,對本行業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有較深的了解,并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和經營決策能力,要能團結領導集體一班人廉潔奉公,艱苦奮斗,全心全意依靠廣大職工群眾,勤儉辦企業。廠長、經理必須有無私無畏的改革精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敢于對企業加強嚴格管理。同時要堅持一些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依法從嚴治廠,提高企業整體素質。要堅決改變企業管理不嚴,紀律松弛,浪費嚴重,缺乏監督和自我約束機制的現狀。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和基礎管理,特別是資金管理、成本管理和質量管理,嚴格執行國家關于產品質量、標準、計量以及財會方面的法規。只有從企業內部大力提高管理水平,使企業的產品成本低,質量好,具有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才能穩步提高。因此,加大企業內部管理的力度,大力練好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內功,是企業生存發展和興旺發達的內因所在。
提高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除了企業自身不斷深化改革外,還應得到政府的全力扶持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國有企業搞好了,對增強我國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