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促進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全面實施,本文現從縣級市的角度,對義務教育經費政策面臨的問題及應完善的措施做些探討。
關鍵詞:義務教育,免費,財政政策
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全面實施,這是繼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實施后的又一重大民生工程,為保障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減輕城鄉居民教育負擔、促進教育公平及義務教育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經過幾年的運行,城鄉義務教育的發展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與之相適應的經費政策也應進行調整和完善,以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從縣級市的角度,對義務教育經費政策面臨的問題及應完善的措施做些探討。
一、縣級市義務教育經費政策的主要內容
縣級市作為連接城市和農村的紐帶,面臨著特殊的生源環境和經費政策,在同一區域內既有農村學生又有城市學生,它既不同于同屬縣級的縣對全縣域義務教育學生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學費經費政策,也不同于縣級市以外的市全部實行城市義務教育免學費經費政策,而是對農村學校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免學費經費政策,對城市學校實行城市義務教育免學費經費政策。
縣級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政策是:根據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人數,按照小學每生每年532元(含取暖費、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初中每生每年782元(含取暖費、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的標準,確定公用經費。公用經費由中央、省、市財政負擔88%,縣級財政負擔12%。
縣級市城市義務教育經費政策是:根據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人數,按照“一費制”收費標準,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標準為:小學每生每年250元,初中每生每年310元。免學雜費資金由中央、省、市財政負擔85%,縣級市財政負擔15%。另外,縣級市財政還全額負擔按照“一費制”收費標準55%計算的公用經費,即小學每生每年186元,初中每生每年225元。兩項合計城市學校公用經費標準為小學每生每年436元,縣級市財政負擔51.26%,初中每生每年535元,縣級市財政負擔50.75%。
二、縣級市義務教育經費政策面臨的主要問題
縣級市目前實行的義務教育政策在實施初期,有利于集中有限財力,快速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改革,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變化,縣級市城市義務教育面臨的問題逐步顯現,給縣級市城市義務教育發展帶來一定困難。
(一)在縣級市城市學校就讀的農村學生數量增較多,不宜實行城市義務教育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的加快,縣級市城鄉人員流動性進一步增強,加之縣級市處于農村和城市的連接處,城中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農村學校布局調整學生等進入城市學校就讀,使城市學校中農村學生數量增多。據不完全統計某縣級市2010學年在城市學校就讀的農村學生約占城市學生數的35.74%。另外,縣級市從行政級別、財力狀況、生源構成等方面都與縣級以上城市無法相比;從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角度,也不宜再對縣級市按城市、農村學校分別統計學生數量,實行不同的經費政策。
(二)縣級市城市學校經費本級財政負擔重,公用經費標準較低。目前同屬縣級的縣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標準確定公用經費,即農村小學每生每年532元(含取暖費、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農村中學每生每年782元(含取暖費、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公用經費中央、省、市財政負擔88%,縣級財政負擔12%;而縣級市僅農村學生實行與其它縣一樣的政策,城市學校的學生(含農村學生在城市學校就讀)全部按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標準確定公用經費,即城市小學每生每年436元,其中250元,由中央、省、市財政負擔85%,縣級財政負擔15%,其余186元全部由縣級財政負擔,城市中學每生每年535元,其中310元,由中央、省、市財政負擔85%,縣級財政負擔15%,其余225元全部由縣級財政負擔。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縣級市財政比其它縣財政每生每年多負擔159.66元;縣級市財政比其它縣財政每生每年多負擔177.66元。形成了縣級市接收農村學生越多,本級財政負擔越重的局面。
近幾年,縣級市財政在保障教師工資發放、規范津貼、補貼、義務教育績效工資、校舍安全工程、彌補企業移交學校經費缺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中職學校免學費、助學金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因此,縣級市財政負擔目前的經費都極為困難,尤其是無資源的縣級市,很難再為城市學校增加經費,使縣級市城市小學公用經費每生每年比農村學校低96元,縣級市城市初中公用經費每生每年比農村學校低247元,制約了城市學校的發展。
三、完善縣級市義務教育經費政策的建議
近年來,各級財政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2012年,要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4%目標實現。這為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政策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而縣級市作為縣級義務教育政策中較為特殊的一部分,對其經費政策的調整,將對均衡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一)對縣級市實行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政策。將縣級市義務教育學生不再區分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全部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進行統計,按照農村小學、農村中學的公用經費標準計算公用經費,按照目前縣級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政策確定各級財政負擔比例,減少縣級市財政負擔比例。由于縣級市城市學生數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比例較小,上級財政增加的支出數額不大,卻能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促進縣級市統籌義務教育資源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完善績效評價制度的頂層設計,組織專家深入實際,針對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學校,統籌考慮當前和今后各種影響因素,從經費的投入、使用、管理、帶來的效益等方面著手,建立科學的績效考評指標;定期組織相關人員,按照績效考核指標進行認真考核,并加強績效考核結果的在轉移支付測算、教育資金分配等方面的運用。通過績效考核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