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高校財務風險成因分析
(一)政府投入不足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曾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在本世紀末達到4%”的戰略發展目標。在這一政策目標的指導下,國家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持續增加財政性教育投入,但財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還存在很大資金缺口,財政性教育投入距離4%的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雖然政府撥款是高等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但在高校擴招過程中,政府對高校并沒有增加多少投入。
(二)管理層風險意識淡薄高校的財務風險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對財務風險的監測和危機前的種種征兆重視不夠,未能及時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機爆發,措手不及。大量調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長時間內處于國家預算的約束下,不需要考慮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導致高校領導層和財務管理人員風險責任意識不強,對財務風險管理沒有足夠重視,沒有有效地開展對財務風險的監測與防范。風險意識淡薄是高校財務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資金結構不合理高校通過不同的籌資方式和籌資渠道,可以籌集到權益資金和債務資金兩種性質的資金。不同方式的資金來源應合理搭配,以保證高校資金的正常周轉。然而多數高校資金結構失衡,債務資金特別是銀行貸款占資金總額的比重過大,這在加大高校債務利息負擔、減少高校經濟利益的同時,降低了高校長期與短期償債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償債保障,使高校資金鏈越繃越緊,加上高校缺乏對貸款規模與還款計劃的可行性研究,貸款結構失衡帶來還款期的過度集中,加大了高校財務風險程度。
(四)收入季節性與支出剛性矛盾眾所周知,高校的經費來源主要為教育事業撥款與教育事業收入,教育事業撥款是按月撥入的,而教育事業收入基本上是在每年的9月份新生入學時開始形成,10月份還需要將預算外資金上繳財政專戶,使得高校的教育事業收入形成季節性收入。而高校的支出卻是剛性的、均衡的,不存在季節性,而且受到地域、經濟環境和經濟政策的影響,北方地區與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這種收入的季節性與支出的剛性矛盾更為突出,財務風險系數相對也要大一些。
(五)招生人數減少帶來風險專家預測,隨著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我國高校的生源將直線下降。到那時,我國高校為擴招而貸款修建的教室、購買的設備,隨著生源的下降,可能就會無力償還,部分高校有可能面臨破產。
(六)缺乏財務預警系統財務預警分析就是通過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的綜合分析、預測,及時利用財務數據和采用數據化管理方式,在高校現有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基礎上,設置相關量化指標,對高校經營各環節發生或將可能發生的風險,發出預警信號,為管理當局提供決策依據。但大多高校由于技術、人員素質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甚至未認識到建立財務預警系統這道“防火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經建立財務預警系統的學校,由于現行財務預警系統的局限性,其工作仍停留在表層上,定性分析不足。這給高校財務安全埋下了隱患。
二、高校財務風險控制對策
(一)政府應主動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屬于公益性事業,政府應全面落實對教育的投入責任。按照財政性教育經費增長明顯高于財政性收入的原則,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應逐年增長,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為高等學校經費來源提供穩定的基礎。
(二)強化管理層風險意識全面、有效地控制高校財務風險,首先要樹立風險意識,特別應提高學校領導層對財務風險的認識,要把風險防范理念貫穿到整個決策工作全過程中,對高校財務風險進行實時監控與預測,及時發現風險發生的征兆,采取分散和規避財務風險的舉措,有效地防范高校財務風險。財務人員作為財務管理者,也應不斷學習和掌握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強化風險意識,通過自身知識水平、業務素質的加強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三)合理安排資金結構,分散高校財務管理風險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債務資金占總資金比重過高的現實問題。如何優化高校資本結構、降低高校財務風險是高校繼籌資任務之后面臨的又一復雜難題。負債經營能獲得財務杠桿利益,是建立在負債數額適度、負債比率適中的基礎之上的,否則可能帶來籌資風險損失。為了在獲取財務杠桿利益的同時避免籌資風險,高校負債比率及負債金額要與高校的具體情況相適應。在借入資金中,長短期資金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使債務結構趨于合理,并且要與高校自身的長期與短期償債能力、償債保障基礎相適應,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銀行信貸資金的結構比例,以便合理分攤各期間的債務負擔,防止還款期過分集中,以提高學校的信譽度,實現風險與報酬的最優組合。
(四)構建高校貸款政府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機制2004年,教育部、財政部出臺了《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對加強高校貸款管理、明確還貸責任、防范財務風險、確保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但對高校貸款如何控制、風險如何防范、如何實施有效的監督管理未作出更詳細的說明和規定。為此,首先,教育管理部門應及時出臺其相信的操作規程。明確“誰貸款,誰負責”的原則,防止亂上項目,適度控制貸款規模,制定貸款審批制度。其次,也要加強對高校預算的管理,強化對高校財務狀況的監督,加強對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和檢查。
(五)銀行應加強信貸管理中國人民銀行應進一步加強對教育行業信貸政策的引導,研究制定高等學校貸款指導意見,出臺高等學校貸款優惠政策。國家開發銀行針對教育行業建設貸款需求大、期限長的特點,予以重點支持,化解目前高等學校商業貸款的風險。其他商業銀行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信貸管理辦法,明確信貸準入標準、風險評估標準、貸款期限、利率、發放形式、貸后管理措施。對現階段高等學校貸款短時期內出現的難以還款的風險貸款,根據學校的財力和發展潛力,商業銀行可以采取調整貸款期限和降低貸款利率浮動方式,幫助高等學校度過暫時困難,從而化解高等學校的貸款風險。
(六)高校應當加強貸款資金使用與管理,建立大額貸款備案制度高校應制定嚴格的還款計劃,對大額貸款嚴格審批,專款專用,封閉運行,跟蹤監督,考核效益。對貸款項目實行目標分解、公開招標、日常檢查、驗收考核的辦法,形成對貸款資金的使用、管理機制。應全面掌握高校貸款規模和風險狀況,加強客觀管理監控,及時采取措施,防范財務風險,對所有貸款應實行大額貸款備案制度。將貸款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分年度貸款額度方案、具體還貸計劃和措施等相關材料報送主管部門備案。貸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預算時,要考慮償債因素,將還款計劃納入單位的年度預算收支。同時,為保證還款資金來源,應該考慮以空間置換資金來解決財務危機。高校的高負債主要是投資建設新校區造成的,多數舊校區出現了閑置,而舊校區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處地位置優越,所以應賣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舊校區來換取建設資金。
(七)拓寬經費籌措渠道,增強學校競爭實力各高校要改變傳統的籌資方式,積極尋找新的籌資渠道。首先,加強學生收費管理,及時回籠資金。要下力氣解決學生欠費問題,學費的收繳率要與各院、系、職能處室的經費掛起鉤來,同時要建立健全“獎、貸、助、補、減、捐”的助學體系,落實國家助學貸款、獎學金、困難補助、勤工助學等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困難學生的欠費問題。其次,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學校的發展提供財力保證。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高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實現科研成果出效益。同時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吸引社會閑散資金,通過發行教育債券、教育彩票,建立教育基金,提倡教育捐贈,引進社會投資。實現多方籌措教育資金的目的,增強高校的還貸能力。
(八)加強科學預算,強化預算管理 財務主管部門、審計部門和各分級管理單位要強化預算全過程管理,切實保證預算的約束性和嚴肅性。管理的重心要落實在預算的執行上。推行財務預算透明化,即公開預算標準和程序,公布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結果。制定預算管理的獎懲制度。對積極增收節支、嚴格按預算管理執行預算良好的部門,要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違反財經紀律不執行預算管理的部門要批評和處罰。通過考核和評比,充分調動各部門預算管理的積極性,以防范超預算盲目開支引起的差異性財務風險。
(九)建立健全高校內部控制制度高校必須實行嚴格的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和財務監督三管齊下制度,建立責權明確、管理科學、核算規范、激勵與約束機制結合的內部管理制度,提高對風險的預警能力。實行項目負責制和項目問責制,做到制度管人管事,按章辦事,努力降低各種風險。
(十)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風險防范能力按現行的高校財務會計制度,可用以下指標判斷高校財務風險:(1)反映支付能力指標:包括現實支付能力和潛在支付能力。現實支付能力越強,應付突發事件和市場變化能力就越強,即高校的財務風險越低。(2)反映償債能力指標:包括資產負債率(40%~60%)、學校累計負債總額、債務保障率、本期償債能力等。(3)反映獲利能力指標:事業結余收益率(越大越好)。投資收益率(越大越好),成本收入率(成本/事業收入,越小越好)。(4)反映發展能力指標:學生欠費率、招生增長率(越大越好)、學生就業率等。
總之,高校財務評價指標是一個多元化系統,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財務與會計收據分析比較各項指標,檢查監督學校發展中的財務風險。同時,還需要確定一個警戒線,超過警戒線要給予風險警示,確保高校事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