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國公司 撤資 對策
近幾年,我國普遍出現了跨國公司的非正常撤離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跨國公司撤資是指外國投資者由于一些原因,通過一定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抽回自己當初投入的資本,停止該公司在東道國的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又被稱為外商直接撤資。我國是全球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同家,受到巨大的影響是不可避免地。
一、外商撤資的現狀
在貿易保護日益盛行的大背景下,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都顯得格外小心。縱觀外資撤離歷史,1998年,法國標志集團從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撤資;2002年,美國美泰公司從合肥榮事達集團撤資;2005年,耐克公司轉移了其主要的生產基地,脫離中國而轉戰越南; 2010年,谷歌搜索從中國撤走。而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撤資規模也正在逐漸擴大。外資在中國清算流出金額的總額也維持了一個穩定并不斷攀升的狀態。
二、導致外商撤資的原因
(一)金融危機削減了外商的投資意愿
此次金融危機之后,全球主要的發達經濟大國及經濟體整體經濟衰退。這直接影響了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對外投資的意愿。九七年亞洲的金融風暴使韓資企業、日資企業和東南亞在我國的投資企業意識到危機的存在,這使得這些企業紛紛撤資。在1998 — 2000年3年間,只是韓資企業就已經連續的從我國撤資約達 14.56億人民幣。然而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并沒有結束,2010年初,全球經濟剛剛開始出現回暖的跡象,但歐元區債務危機爆發了,這使得全球經濟仍舊籠罩在金融危機的陰影之下。在這種長期的大背景之下,跨國公司從我國撤資的風險將會一直存在。
(二)新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增加了生產成本
跨國公司之所以選擇中國進行投資,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富有低廉的勞動力。在華的外商企業大多建立的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工廠。可是最近這些年,我國工人的工資水平上漲的很快,近年中國工人的平均月工資收入已經達到了270美元左右,大部分的跨國公司承受不住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選擇了從中國撤資。同時新《勞動合同法》的頒布預示著勞工成本的上升,這更促使跨國公司選擇從中國撤資。
(三)兩稅并軌增加了外商的稅負水平
在我們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我國政府為了吸引外商投資,發展經濟,對國內企業和外資企業征收不同的所得稅,顯示出了對外商的稅負優惠。然而2008年我國制定并頒布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新的稅法中規定,跨國公司享受的優惠稅率一率都轉為與國內公司一樣的稅率,非常顯然,這極大的加重了跨國公司的稅率負擔,跨國公司已經意識到在華利潤空間大大下降。在我國實施兩稅并軌以后,所有在華的跨國公司的稅率被統一上調為25%,可以看出,外資企業已經在我國不存在任何稅收方面的優勢,從此跨國公司必須和國內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這應該是外商撤資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外商撤資的應對策略分析
(一)制定規劃,引導并且調整外商的投資方向
從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和提高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角度來考慮,我國引進外資的政策應做出一些調整。如果把引進外資的政策重點放在以質量為主,而不再是以數量為主,那么外資企業將不再被鼓勵進入傳統制造業或者是以出口為導向的行業領域。也就是說,我國政府應該從“招商引資”過度到“招商選資”,去挑選那些投入的項目符合國家區域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外資,同時實力也更加雄厚的企業。另外,我國政府在引進外資錢,都要先考核批準外資進入項目,在此同時,應該把投資的效益、社會的效益、稅收的貢獻等因素也都納入考核的項目要求中,以這種手段增加外商投資的針對性,從而能夠提高外商投資項目的質量。
(二)加強與外商所在國政府的溝通協商,共同解決非正常撤資問題
2008年1月21日,韓國政府的產業資源部聯合起來政府多部門組成了“應對擅自撤離中國的特別小組”,這個小組在我國青島、廣州等韓資企業較集中的城市開展了大規模的實地調查,這一政策的實施有效的降低了從中國擅自撤離的韓國企業的數量。山東省是當時面臨非正常撤離外資情況比較突出的省份,對此,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新設立一個企業清算協助小組,這個小組是由青島領事館、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中小企業支援中心負責人組成的,以此來幫助預防韓資企業的非正常撤資。
(三)地方政府要重視對外資企業的監督管理
地方政府應加強對跨國公司的風險管理,在分析外資企業提交的財務數據的同時結合該外資企業所在的行業的發展情況分析該企業的財務情況,對這個外資企業的經營前景做出大致的預期。如果分析出來的該企業財務狀況不好,則歸類為其高危企業,并隨時留意其經營狀況,同時要督促高危企業,使其遵守勞動法規,杜絕其發生拖欠工人工資的情況。
(四)外商要加速產品升級換代,以適應中國環境的新變化
2007年,我國實行了進行加工貿易新政策、出口退稅調整、兩稅合一、人民幣升值等政策,這些政策的實行給在我國的跨國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和政策壓力。投資中國的跨國公司已經不能單純的考慮降低生產成本,還要考慮在中國市場中如何定位好自身產品以帶來好的發展前景。因此,面對這些政策的頒布,外資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在企業內部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加速自身產品的更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才能在中國得以更好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