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轉移 產業空洞化 經濟轉型
一、引言
雷曼沖擊(Lehman Shock)等經濟危機發生導致日元貶值泡沫中止,日本產品競爭力下降導致出口鈍化,海外轉移再次興起。現在日本國內企業的海外成產比率中,信息通訊器達到26.1%,運輸機器達到39.3%這樣的高水準。作為運輸機器代表的汽車行業來看,本田為72.9%,日產76.1%,鈴木61.5%,豐田55.9%。前不久日本機構的2011上半年調查結果顯示29.4%的企業會采取“不斷擴大從海外進口零部件的比率”,21.6%的表示會“將生產基地移向海外”,因此,許多媒體預言日本“產業空洞化”的趨勢不可以避免。
“產業空洞化(Hollowing out)”,也被稱為“產業空心化”,是本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次突出地表現出來的,在日本,由于近年來急劇的日元升值、國際經濟競爭與摩擦的激化、競爭優勢的減弱以及國內經濟的低速增長等原因,日本企業紛紛將其國內生產據點向海外轉移,導致國內的制造業急劇萎縮,從而也出現了產業“空洞化”問題。
二、國內相關研究動態
針對日本產業空洞化的的研究很多,從目前中國國內來看,首先是日本產業空洞化成因,它是長期性、結構性問題(譚紅平, 1996;劉紅, 1998),中國在日本產業空洞化的當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對中日貿易產生影響(高興偉, 2004;李丹丹, 2004;吳夢菲, 2010)。對于日本企業,如何面對并繼續生存發展成為很現實的問題(黃殿文, 1995;白雪潔, 1999)。2011年3月大地震發生后日本經濟產業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對產業空洞化帶來更大挑戰(張玉來, 2012)。
三、日本產業空心化的演變及對策
從2007年的次貸危機以后,世界經濟動向為之一變,日本經濟瞬間又轉回了停滯狀態。在此背景下,存在著產業空洞化所帶來的雇用吸收能力的降低,少子高齡化造成的市場縮小,國內經濟成熟化導致需求減少的結構性問題。通過比較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內固定資產的投資的情況,也可以從側面直接反映日本產業空洞化的情況(圖1、圖2)。
東日本大地震導致日本國內生產成本提升,集團企業的海外轉移在不斷加速。同時,制造業的雇用在1992年到達峰值以后,陷入了減少傾向。特別是因為集中在災區而導致供應鏈斷裂的汽車企業,不斷推動集團企業生產海外化,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日本本土產業空洞化。
日本在過去大的產業結構轉型中成功多次(伊藤元重,2011)。迄今為止,日本已經實現了幾次大的產業構造的轉變,1950年代日本的纖維產業等輕工業作為引領,1960年代開始的高度經濟增長的主力是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化學工業。1973年的石油危機的主力“重工長大”演變為“輕薄短小”。汽車產業是在1980年代以后確立了作為日本主力產業的的地位,從那以后,日本經濟對于汽車產業的依存度一直很高。雷曼沖擊之后,日本開始調整產業戰略,不再單純依賴汽車產業,而強調增加可以支撐日本經濟的主力產業。
日本與新興國家的貿易額是在急速的擴大中。2011年3月,日本企業從海外子公司接收到的可分配收入在10年度大道2兆9000日元,達到10年前的3倍。伴隨新興國家發展,日本企業推進本地化,從長遠來看可以促進日本國內經濟的增長。日本有必要利用亞洲增長的能量,包括各種要素,也包括貿易。日本內需產業的質量非常高,對于收入增加的亞洲國家的人們來說,應該會有很大興趣。
四、總結
日本企業的國際化不是“空洞化”而是“國家利益”。提升國內經濟環境的魅力,調低法人稅率,或者締結TPP這樣的自由貿易協定等,政府開始將這些納入了經濟成長戰略之中。日本企業能積極擴展海外業務就能提升國際競爭力,緩解產業空洞化帶來的經濟衰退。因此,日本正在調整海外產業對策,加大對亞洲新興國家的擴張。
我國2010年GDP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1年對外直接投資總額達到746.5億美元。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和80年代以來的日本有諸多相似之處。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擴展海外業務的數量越來越多,也伴隨著中國式生產方式的轉移和產業空洞化的出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在強化海外企業競爭力的同時促進國內產業的轉型和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