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水市 中小微企業 融資
一、衡水市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現狀
衡水市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數量眾多,據衡水市統計局信息,2010年,全市擁有中小微企業60.9萬戶,中小微企業產值、增加值、總資產、銷售收入的比例均超過 70%,每年上繳稅收總額的58%,提供就業崗位超過75%,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小微企業已經成為衡水市經濟發展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然而,中小微企業發展過程中,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稅收負擔重等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資金瓶頸嚴重制約了我市中小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衡水市中小微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融資環境差,融資成本高
長期以來,衡水市中小微企業由于規模小,資產少、競爭力弱、持續經營能力不強,經營記錄和財務數據不完全透明,在信息不對稱下,金融機構無法判定貸款風險,加上缺乏有效抵(質)押品,且中小企業貸款付出的成本高等,致使發生融資難問題。
另外,由于中小企業的信譽度普遍不高,交易要求使用現金結算,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資金緊張。而民間融資非常活躍,也致使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不斷上升。
(二)市場環境差、財政支持力度不夠
中小微企業在設立、經營過程中,會繳納近30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涉及工商、稅務、海關、商務、質檢、農業、旅游等15個方面的省定行政事業性收費。這給本來就規模小、資產少小微企業增加了資金壓力。
小微企業在創立之初,一般不能得到技術改造、技術創新、進出口等財政支持,同時還有由于規模小,更是無法得到參加境內外展覽會、招商會,無法開拓國內國際市場,使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限制。
(三)中小微企業的稅負負擔過重。
從目前來看,衡水市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尚嫌不夠,中小微企業的稅負過重問題較為突出。企業稅費項目有: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費附加等幾大項,一些中小微企業稅費已經占到公司稅前利潤的55%。由于稅負過重,擠壓了企業的利潤,抑制了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也導致中小企業很難發展起來。
(四)內部管理問題嚴重
中小微企業很多都是家庭式的管理,管理者往往沒有豐富的管理經驗,綜合管理能力欠缺,同時他們往往只重視資金和技術發展與回報,管理注重“短期效益”,沒有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和企業文化,員工的“離心力”很強。這些狀況的出現都限制了中小微企業的長期發展。
三、衡水市中小微企業發展對策
(一)優化融資環境、解決融資難問題
1、出臺創業優惠政策。除規定限制類行業外,凡符合法律、政策規定的個體工商戶、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的創業主體,均可享受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貸款貼息、稅費減免、資金補貼、免費培訓、放寬限制、表彰獎勵等扶持政策。
2、構建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金融機構和中小微企業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是金融機構不愿貸款給小微企業。所以,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金融機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以及企業往來信用記錄,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速度和額度。
3、完善信用擔保制度。金融機構要創新信貸產品,開發如林權抵押、土地承包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等信貸品種,以滿足其大額度流動資金需求,切實緩解合作社的資金短缺問題。同時鼓勵龍頭企業對市域內為中小微企業貸款提供擔保的,按擔保貸款額度給予一定比例的獎勵。對配套企業以應收賬款作為抵押的貸款,優先實施貼息支持。
(二)市場環境差、財政支持力度不夠
1、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小微企業信息服務平臺,使所有小微企業都能夠更加充分而準確的把握市場脈搏,在投資、雇工等方面獲得所需的信息,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成本的最低要求。
2、鼓勵企業開拓市場。鼓勵中小微企業“走出去”,參與國內、國際競爭,進一步開拓市場。很多中小微企業的產品銷售范圍一般都在本地區和本區域內,政府應該通過鼓勵中小微企業參加國內國際產品展銷會,向更大范圍推銷產品,擴大銷售。
3、鼓勵政府采購。將本地名優產品和自主創新產品納入市政府采購目錄中,在同等條件下,政府采購必須購買本地產品,不斷提高采購本地中小微企業產品、工程和服務的比例。對龍頭企業采購使用市域內工業品的,按實際采購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
(三)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稅負負擔
1、完善中小微企業的財務制度。很多中小微企業雖然符合稅收優惠的條件,但是卻無法享受到稅收優惠,其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完善的財務制度,無法提交給稅務部門完整、準確的賬務、稅務資料,當然也無法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所以,首先應當為中小微企業建立財務核算體系。可以通過聘用會計師事務所人員代理記賬,稅務部門、財務部門給予一定補貼的形式進行。
2、落實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2011年,國家確定了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其中“對年應納稅所得額低于6萬元(含)的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該政策減輕了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衡水市應加快落實稅費減免政策。
(四)內部管理問題嚴重
小微企業要想發展,提高自身素質是關鍵。逐漸由傳統家庭式管理模式向企業化管理轉變,加強企業制度建設與文化建設,規范賬務行為。同時加速企業轉型,加工型產品向終端型產品轉變。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低碳環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