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筆者就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改革目標和發展趨勢進行探討。重點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及其會計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指出商業銀行只有進行會計改革,盡快完成與國際趨同,才能在國際金融界立于不敗之地。
在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制中,商業銀行是金融組織體系的主體。所謂商業銀行,是以金融資產和負債為經營對象,以利潤最大化或股東收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提供多樣化服務的綜合信用中介機構。它以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匯兌結算為主要業務,并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為主要經營原則。在整個金融體系中,它是惟一能夠接受活期存款的銀行,通過發放貸款,創造存款貨幣,從而具有信用創造的功能?,F代商業銀行的業務經營活動,范圍極廣,最能全面反映銀行的基本特征。過去,我國的四大專業銀行身兼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的雙重職能,既辦理政策性信貸業務,又辦理商業性信貸業務,結果是:一身兩任,職能不清,業務界限不清,風險責任不明,使國有專業銀行難以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金自求平衡、自擔風險、自我約束及自我發展,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會計改革是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我國政府提出銀行業的開發時間表而顯得極為緊迫。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序是“先農村,后城市;先企業,后銀行?!眹猩虡I銀行改革的整體戰略規劃在二十多年的改革歷程中,尚未得到清晰的描繪,但細枝末節的具體改革每天都在國有商業銀行中進行。只是不曾顯現出明確的戰略目標或戰略走勢。20世紀90年代以后,歷史讓我們走到了一個必須審時度勢地看待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戰略選擇的時刻,我們必須從大處著眼來分析局勢,酌定戰略,除舊布新。
一、我國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
(一)產權制度存在缺陷
1.出資人缺位與越位并存。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家獨資銀行,就像眾多的國有企業一樣,沒有人來代表出資人對其行使決策權和監督權。雖然國務院對國有商業銀行派有監事會,但一方面由于與其自身利益沒有直接關聯,難以實行真正有效的監督,形成出資人缺位;另一方面,由于是國家獨資銀行,各級政府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借此干預國有商業銀行的正常經營活動,造成出資人越位,使國有商業銀行政企不分,承擔了大量政策性金融業務。這是形成國有商業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
2.股權結構不合理,法人治理不規范。由于國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惟一股東,無法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國有商業銀行實際上集股東權、監督權和經營權于一身,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形成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制衡機制。這種沒有制衡機制的治理結構是不規范的,其后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二)經營管理明顯滯后
1.資本金不足。根據年報統計,2002年末,除中國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15%外,其他3家銀行都在7%以下。而且超過一半的資本金被占用在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上。隨著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資產的快速增長,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
2.不良貸款比率過高。根據年報統計,2002年末,按照貸款質量五級分類方法,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總額為21371.58億元,不良貸款比率高達25.39%,其中:中國農業銀行最高,為36.63%;中國建設銀行最低,為15.17%。
3.呆賬準備金嚴重不足。根據年報統計,2002年末,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準備金余額為1547.83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率為1.84%,其中:中國銀行最高,為5.20%;中國工商銀行最低,只有0.45%。相對于巨額的不良貸款而言,國有商業銀行的呆賬準備金可謂杯水車薪。
4.經營效益低。從賬面上看,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都是盈利。但是,如果按貸款風險足額提取呆賬準備金,足額提取定期存款應付利息,足額消化表內應收利息掛賬,則實際財務成果都是虧損,甚至是巨額虧損。國有商業銀行這種虛盈實虧的狀況,與國際上業績優良商業銀行1.5%以上的資產收益率水平相比較,差距是很大的。
5.勞動效率低。主要是分支機構龐大,管理層次多,人員多且素質較低;經營管理費用高。
6.內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現在,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和激勵約束機制,服務質量比較低,存在較大的道德風險,違規違法行為和金融犯罪案件仍然較多。
商業銀行的上述問題,既是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反映,也是內部管理長期積弊的表現。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因素;既有政策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經濟體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管理體制的影響。
二、我國商業銀行會計改革的目標
(一)通過商業銀行會計改革,建立完善穩鍵的會計制度,為金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和綜合改革奠定基礎。作為中國商業銀行,就是要改進國有獨資商業銀行,達到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科學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進行股份制改革。
(二)提高會計的信息質量,增強會計披露的透明度,防范金融風險。
(三)適應WTO的要求,使國有商業銀行會計標準為國際化標準,便于國外投資者更好地了解我國商業銀行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和發展潛力等,更便于我國銀行業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三、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的發展趨勢
(一)銀行業的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應該趨同。但我國商業銀行所執行的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是不一致的。這種不一致,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維護公平、公正的金融競爭環境很不利。因此,必須將國際通行的會計標準全面引入我國商業銀行,擯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上市銀行、非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之間會計標準的差異性,促進我國商業銀行更快、更好地發展。
在會計國際化標準建設方面,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第一,注重資產質量。嚴格按照資產的定義,合理確認和計量商業銀行的各類資產價值,確保資產價值真實可靠,提高資產質量。特別是商業銀行應當根據貸款對象的財務和經營管理情況,以及貸款的逾期期限等因素,分析其風險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和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及時、足額計提貸款呆賬準備,科學計算資本充足率。
第二,借鑒國際會計慣例,對發生或有損失可能性較大的或有事項,應在表內確認和計量或有損失和預計負債,并充分披露各種擔保業務、貸款承諾、銀行承兌匯票以及各種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項。
第三,按照商業銀行股份制要求和巴塞爾協議的規定,科學核算所有者權益,為商業銀行評估資本充足率程度,籌集與充實資本,提供有效的會計信息。
第四,按照國際會計慣例和謹慎性原則,確認利息收入原則。按發放的貸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90天以上尚未收回的,應計利息,停止計入當期利息收入,應納入表外核算;已計提的利息收入,在貸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應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沖減原已計入損益的利息收入,轉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應計利息,在實際收到時確認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
第五,全面引入“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第六,對國內尚未發生而國際銀行比較規范成型的銀行業務,全面引入國際會計標準和國際慣例來規范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核算和管理。
(二)會計要大集中。適應統一法人管理體制的會計大集中是未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發展的重要趨勢。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的傳輸與交換連接方式、速度等方面發生了質的變化。我國商業銀行統一法人管理體制要求會計核算與會計監督、會計報表生成與會計檔案管理能夠同步在系統內的總、分支機構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手工核算與紙介質記錄將逐步為電子和電子信息取代,銀行與銀行、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交易及其資金清算信息能夠通過電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銀行不同分支機構之間的會計和支付信息通過網絡傳輸,銀行的不同分支機構被聯為一體,形成銀行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業務管理系統。這一會計信息系統能為銀行投資者、債權人、管理部門和監管當局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統一法人體制會計模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就是要集中會計核算、集中事后監督、集中編制會計報表、集中會計檔案保管,并按照“物質上集中,邏輯上分期控制,資金上集中清算”的方式統一資金清算。
(三)管理會計的應用。長期以來,中國商業銀行重信貸指標,輕內部管理;重數量增長,輕質量增長,信息系統落后,成本資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費用觀念淡薄,忽視成本、效益的恰當配備。在面向市場,走向市場的背景下,全面引進和運用解析過去、控制現在和規劃未來的管理會計成為未來我國商業銀行會計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四)會計核算和管理手段現代化。未來中國商業銀行會計核算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1.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如數據庫技術在會計信息的采集、處理、儲存和會計內控的運用,網絡技術在支付結算、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的運用,計算機通訊技術在會計信息的傳輸、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在電子回單箱、各種自助銀行業務的運用等。2.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內控中的全面運用。3.業務摘要顯示、打印“漢字化”。4.縮微膠片、光盤縮微等縮微技術在會計檔案中的運用。5.會計檔案電子介質化趨勢。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CD盤、MO盤、磁帶和磁盤等無紙化介質將成為主要的有效的會計檔案。
綜上所述,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在不斷加大,但商業銀行會計改革卻嚴重滯后,因此,為了進一步使我國商業銀行適應國際化市場,商業銀行會計改革已刻不容緩。
唐笑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