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巢老人 養老風險 社會支持 社區依托
一、空巢及空巢現象
老齡問題討論,通常把無子女和有子女但已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形象比喻為“空巢家庭”,“空巢老人”是指獨居或只有夫婦兩人生活的老年人。
2010年《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指出,在21世紀剩下的90余年里,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一直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中國在相對較低的起點發展,最終老齡化會超過日本,這說明中國老齡化具有速度非常快的特點。
2010年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河南省民政廳的抽樣調查,河南省有6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空巢率為47%左右。根據預測,河南省人口老齡化高峰期將在2030年到來,屆時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490萬人。本課題組2011年5月,有大學生暑期在全省范圍內,進行的50個抽樣點的抽樣調查,空巢率達46.5%,越是經濟落后的農村,空巢率越高;城郊、經濟發達農村低于邊遠地20%。
二、空巢成因及風險分析
1、空巢成因
導致空巢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觀與微觀因素、社會和個人原因同時存在交織影響。(1)社會變遷是主要因素,城鎮化、現代化大潮下,人口流動使空巢老人成為家園守望者。我國進城務工農民已超過1.3億,農村“空巢家庭”大量涌現。(2)思想觀念因素,子女進城后,父母仍愿意在農村生活,此觀念很難轉變。(4)人際關系因素,只要是指子女雙全,由于代際關系,兩代難相處而產生的獨居老人。當青年一代一次從農村進入到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后,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變化,代際鴻溝不可逾越在所難免,這種文化的代溝促使推動了子女與父母分居傾向發展成為一種家庭主流模式,空巢老人增多也是必然。
從微觀的角度而言,導致空巢家庭出現的原因較多,但是從老人個人意愿來說,根據研究把農村空巢老人分為三類,被迫型空巢老人。自愿型空巢老人。無奈型空巢老人。
2、空巢老人風險問題
(1)高齡化與“低齡化”并存,調查顯示:子女外出的70歲及以上老人占35%,其中,80歲以上老人占4.7%。中齡空巢老人60至79歲的占空巢老人的72.67%;高齡空巢老人80歲以上的占空巢老人的27.32%。而低齡(50-55歲)空巢幾乎達該年齡段人口的80%以上。(2)生活水平低。社保養老體制建設和社會養老服務發展滯后,政府和社會能夠為空巢老人提供的養老服務遠遠滯后于需求。子女務工收入能夠給予父母的補貼微量,來自土地轉包租金收入也在減少。(3)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身邊長期缺乏親情關愛,陷入孤獨和無助狀態,“家庭空巢綜合癥”嚴重。(4)身體健康狀況較差,隨著年事漸高, 身體生理機能日益衰弱, 空巢老人患病的次數增多, 時間上也越來越長。此次調查中發現,有25.34%的空巢老人身體是健康的,12.57%的空巢老人身體狀況一般,長年患病的比率高達62.09%,很多人還是多病纏身。(5)生活缺少照料,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的衰退,生活料理成了空巢老人最為憂慮的問題。青壯年外出打工后,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水平隨之下降。加劇了農村家庭的空巢化與老人養老難。空巢老年人病死家中無人知曉和不堪凄涼而服毒自殺等現象的不斷出現。據有關資料顯示,僅四川就有300多萬空巢老人需要社會照顧。空巢家庭養老風險已經呈現線性化趨勢,社會化的養老體系支持系統已經成為迫切需要。
三、構建空巢老人養老社會支持體系
解決空巢老人養老風險已經迫在眉睫,構建空巢老人養老社會支持系統,化解空巢老人養老風險,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長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構建社會養老支持體系,有助于解決空巢老人養老的物質支持,精神慰藉和心理關懷。有助于提高老齡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價值,有利于緩解老年生活貧困和心理焦慮等問題。
1、空巢老人養老模式選擇。空巢老人養老模式的選擇,要與中國當前和今后社會發展情況相適應
實施以居家養老為主,日間照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醫療一體化為支撐,建立一整套的社會養老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構建空巢老人社會養老服務支持體系,實現風險分攤和風險規避。
2、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社會保障支持體系
國家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其社會職能要求國家必須以緩和社會矛盾、謀求社會安定、保障社會成員生存權利、增進社會福利為己任。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角色發生轉變,除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全之外,還要實現一個福利目標,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使公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保障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權利。
首先,在制度構建上要充分認識當前養老形勢的急迫性,做好應對挑戰的對策。2010年,針對農村居民的社會化養老制度,新農保在全國5%的試點縣展開,2012年要基本實現全覆蓋。養老社會保險有三大支柱構成,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國際社會普遍鼓勵個人參加商業養老保險。通過這些長期的政策支持和保值增值的養老保險制度,為我國老齡人口養老風險化解提供一系列的制度支持。
社會救助制度是社會保障的最后防線,我國有較為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可以為城鄉生活困難的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的物質幫助。對于城市退休人員和比較富裕的農村,許多老人所缺乏的并不是物質幫助。但中西部農村仍有許多老人仍然需要物質幫助。暑假期間,我們在河南省魯山縣新農保試點地進行社會調研時,60歲以上老人100%認為“新農保”對他們的生活風險規避具有效果。
在空巢老人社會保險制度建設中,必須關注醫療保險。相關研究認為,空巢老人患疾病的風險更高。要按照政府財政補助為主、個人繳費為輔的原則,逐步建立醫療保險基金制度。農村要保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享受相應的政策,全面實施大病救助制度。對于高齡“空巢老人”、特困“空巢老人”,縣及縣以上醫療機構要盡可能實行“三免四減半”(即免除門診普通掛號費、門診注射手續費、門診換藥費,對床位費、X光拍片費、三大常規化驗費、三級護理費實行減半收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