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 改革 能力培養
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現象,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教師可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引領學生感知經濟現象,消除陌生感,增加感性認識,建立經濟學思維,擴大他們的知識面,拓展視野,逐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可以從學生身邊能感知的經濟現象入手,通過實例循序漸進啟發學生對經濟現象進行思考,這種方法可以使他們對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并使他們認識到專業知識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存在著密切聯系,從而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學習該門課程的重要性,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
二、深入行業掛職鍛煉,增強實踐教學技能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財經教育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還有一定的適應期。在適應期間,略加實踐,就能上崗工作。但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職業競爭加劇,財經類畢業生的適應期縮短,甚至沒有適應期,用人單位一般要求畢業生一上崗就能熟練地工作。這對財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財政與金融》學科盡管較多的是講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但也涉及一些實務操作性的內容。如各種稅收的計征與繳納,票據貼現利息及貼現額的計算,銀行存貸款利息計算的單利法與復利法,支票、銀行匯票等金融工具的具體操作程序和要求等。為適應上述挑戰,本學科教師應在教學管理部門和領導的支持下,積極深入稅務、銀行等實際工作部門,掌握相關業務操作程序和技巧,提高自身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應關注當前的各項政策及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了解最新經濟動態。一方面可提高教學綜合技能,另一方面也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科實用性,達到真正的教學目的。
三、運用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于財政金融理論中一些抽象的理論可以采用與具體案例相結合的案例教學法,把實際生活中的具體的實例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學生對個案的分析和探討,提高學生運用理論處理問題的能力。
我們知道全額累進稅率和超額累進稅率是有區別的。比如,兩者的不同特點之一:在既定的名義稅率下,在所得額級距的臨界點附近,若按全額累進稅率計征,就會出現稅額增長超過應稅所得額的增長這種不合理現象,而按超額累進稅率計征則不會出現這種不合理現象。如果單從理論上這樣講述,學生不易搞清楚到底有什么區別。相反,如果結合下面的實例來講解,則效果會明顯的改變。現假定名義稅率為:第一級,應稅所得額在1000元以下者,稅率為10%;第二級,應稅所得額在1000元—3500元者,稅率為20%┈。假設納稅人張正取得的應稅所得為1000元,李多取得的應稅所得為1001元,若按全額累進稅率計征,則張正應納所得稅額為100元(即1000元×10%),李多應納所得稅額為200.20元(即1001元×20%),即李多比張正的所得額僅僅多1元,而應納稅額則要比張正多100.20元,這顯然是極不合理的。若要按超額累進稅率計征,則張正應納所得稅額為100元(即1000元×10%),李多應納所得稅額為元100.20元(即1000元×10%+1元×20%),即李多比張正的所得額多1元,應納稅額比張正多0.20元。很明顯,通過這個實例,就會使學者很容易搞清楚上述區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引導學生把握規律性,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
如前所述,《財政與金融》學科,專業術語較多,往往還涉及一些復雜難記的計算公式。如果學生不能很好地記憶這些概念和公式,就會有礙于認識、分析一些基本理論問題,也不能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所以,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找出規律,避免死記硬背,而轉為識記、巧記。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增強記憶,而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所要求的。例如,在筆者所見到的很多教材中,都將大額可轉讓存單CD轉讓價格的計算公式(在固定利率條件下)列為如下形式:
S=[P(360+R1N1)/(R2N3+360)]-PR1N2/360
式中,S表示轉讓價格;P表示本金;R1表示存單原定利率;R2表示存單轉讓時的市場率;N1表示存單原定期限;N2表示存單轉讓日至到期日的天數;N3表示存單發行日至轉讓日的天數。
顯然,要想根據所給資料正確計算CD轉讓價格,必須要記住上述公式及公式中的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內容。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死記上述內容,確實有些困難。而且,往往記憶也不牢固,更為不利的是,這樣去記憶較多類似的公式,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影響其學習興趣。相反,如果教師能將上面的公式及每個字母的含義靈活地變通一下,作用和效果則絕不一樣。我們可將上述公式變換得下式:
S=P[(360+R1N1)/(360+R2N3)-R1N2/360]
其中,括弧內每個字母的下標有點兒線性代數中行列式的味道,而每個字母所代表的含義也可用下列圖示將其形象化:
我們通過觀察想象會發現N1、N2、N3很有趣,就像是“華爾茲”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P和R1對應于CD的發行日,S和R2則對應于CD的轉讓日,由此可直觀地體現它們各自的內涵。這樣講解就會變得生動形象,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掌握知識。
五、配合教學方法的運用,采用適當的考核方法
財政金融課程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考核目的既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考核要求,又要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考核方法上不應僅局限于傳統的閉卷考試的形式,可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如開卷、閉卷、主題演講、撰寫論文等,對于基本理論和概念等客觀部分采用閉卷形式,主觀論述可采用撰寫論文和答辯等形式,評定成績還應結合學生日常學習表現,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視學習過程評價,強化綜合實踐能力考核,構建“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宗旨”的考核與評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