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筆者在探討現代企業制度下國有企業總會計師職能定位的同時,闡述了總會計師在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中的角色問題以及如何扮演好這一角色。
一、現代企業制度下國有企業總會計師的職能定位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劉長琨先生說:“總會計師的職能與地位應當與外國的CFO相同,總會計師不僅是企業財務和會計工作的最高主管,而且是企業全面運營、全面發展的最高策劃者、決策者與組織者之一,是企業最高領導層的核心成員。”他認為:現在的總會計師,已經不能再局限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從原蘇聯引進來的那個總會計師的概念。形勢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賦予了總會計師新的內涵。總會計師與其他副職不同,他與企業一把手不是簡單的領導與被領導的服從關系,而是還包含了相互密切配合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另外,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不久前公布的《中央企業總會計師工作職責管理暫行辦法》也對其出資企業的總會計師職責作出了明確規定。在第三章第十四條規定,總會計師的主要職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企業會計基礎管理;二是財務管理與監督;三是財會內控機制建設;四是重大財務事項監管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共涉及到總會計師履行職責的相應工作權限共計二十二項,歸納概括為四句話就是:對企業重大事項的參與權;對重大決策和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權;對財會人員配備的人事建議權;對企業大額資金支出的聯簽權。
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目前我國總會計師的狀況,可以發現大部分企業的總會計師其職能都還沒有完全到位,還沒有取得其應有的地位,沒有發揮應當發揮的作用。所以,筆者認為總會計師在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中的角色問題與我們國家這么多年來經濟體制的改革,財務職能的轉變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28年間,中國的經濟體制一直是純粹的計劃經濟,尤其是煤炭行業,企業的生產計劃完全由國家下達,生產的產品全部上交國家,資金的使用完全由國家審核和撥付,實現的利潤和造成的虧損全部上交國家或由國家承擔,財務的主要職能就是出納和記賬、算賬、報賬。1979年擴大企業自主權后到1986年,國家對企業采取了放權讓利,利潤包干,撥改貸和第一次利改稅等改革,這一時期的財務主要職能相應地增加了核算和債務融資等職能。1987年到1993年,國家對企業管理方式改為完善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這一時期的財務主要職能相應地又增加了預算和成本管理。1994年到1998年,隨著國家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和工商稅制改革,財務職能又相應增加了多渠道融資和稅收籌劃的職能。一直到1999年,中國的企業才開始正式步入戰略性調整和與國際企業逐步接軌的階段。加入WTO以后,企業集團自主尋求從外延式增長到內涵式增長方式的轉變,主動迎接市場主導型的、體制性的對外開放,逐步向現代制度企業演變。同時,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許多企業改制成股份制企業,尋求上市,尋求海外融資。這種變革,給企業集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企業集團管理核心的財務管理體制帶來了深層次的改進需求,對企業的財務職能提出了更高更復雜的要求。除增加了資本運營職能外,全面參與決策、參與管理、參與控制被正式提上了議事日程。至此,財務的職能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主要是事后核算轉向了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從過去多年來主要是反映情況、提供信息的被動式管理轉變成了現在的綜合提供并運用信息,控制經營活動并參與決策的主動性參與,財務管理基本恢復了其在企業管理中的本質功能。這樣的轉變必然要求總會計師既要在事前參與企業的規劃管理,做好事前預測;又要在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通過預算控制進行監控,事后通過績效考核做好保障。
正是由于上述這五個階段的改革與發展,財務的執業環境和條件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財務工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才越來越被提升和重視。越來越多的財務部門負責人被提升為總會計師,進入了企業的核心管理層。從過去被動的、單純的決策管理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雙重的參與者和管理者。與此同時,國家和企業對總會計師的要求也由傳統的記賬、算賬、報賬、核算與分析的職能轉變成了戰略規劃的參與者,資源價值的管理者,流程系統的控制者,業績評價的主導者,公司控制的責任者(從“中央企業總會計師工作職責管理暫行辦法”中歸納概括)。這是市場經濟時代賦予我們總會計師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這是榮譽、權利和地位,更是責任、義務和使命。
二、在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中總會計師應當扮演的角色
關于總會計師在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中的角色問題,實質上就是總會計師在這三方面工作中參與決策、參與管理、參與控制所發揮何種作用的問題,或者說是如何發揮作用,發揮多大作用的問題。在闡述這個問題之前,筆者想先對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的內涵理解做個簡要的闡述,以便對總會計師在這三個方面的管理角色定位有個比較合情、合理、合適的把握或交待。
關于企業規劃,也就是公司的戰略。它通常是指公司為了謀求長期的生存和發展,在預測和把握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變化的基礎上,結合公司經營專長及可得資源,高瞻遠矚地對公司目標及其實現途徑和手段作出的總體謀劃;是管理者用以運作組織的一系列競爭行動和方法;是公司通過協調和配置或構造其在多個市場上的活動來創造價值的方式。通過戰略管理,可以優化企業的商業模式(獲取收入和利潤的基本途徑和方式),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奠定穩定的發展基礎。通俗地講,戰略管理就是要經常思考三個戰略性問題,即我們現在在哪里?我們想到哪里去?我們如何到達那里?
關于績效管理,亦稱績效評價。它是對公司行為活動的效能進行科學測量與評定的程序、方式方法之管理的總稱。它既包括公司外部對公司經營效益的評價管理,又包括公司內部管理層對其經營管理者、子分公司和員工的工作業績的考核管理。績效管理是幫助我們了解企業在哪些領域的員工需要提高或接受培訓,以便做得更好的有效工具。我們不能把績效管理狹隘地理解為給予報酬或獎金,而是要通過績效管理切實地幫助員工提升能力和實現業績超越。對大企業來講,績效管理非常重要,它包含了戰略、戰術和運營三個層面的內容。一個企業治理水準的高低與其績效管理的優劣密切相關。
關于信息化,亦稱數字化。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無處不在。“小小寰球”已成為現實,人力、財力、物力的作用范圍和人類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已經擴展到整個物理空間,這些都源于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的力量。現在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企業管理層,對企業重要信息的關注程度更高,頻率更快,對信息的準確性和實時性的要求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滿足這些苛刻的要求,光靠傳統的手段是無法想象的,只能借助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成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我們總會計師面對這新的職責,必須要理解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并能圍繞這一戰略目標實現管理信息化戰略,這樣才能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因為未來的競爭是信息化的競爭,未來的企業是數字化的企業。安全健康的信息系統,可以把企業和市場,把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管理,把企業的總部、子分公司、車間、隊組等鏈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一體化的數字信息網絡。在這個網絡中各種信息按照規定的格式,實時、自動、保密地進行傳輸和交換,從而實現信息化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控制、創利等效能,提高公司在復雜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從而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下面筆者進一步探討一下總會計師在上述決策、管理或控制中到底該扮演什么角色——也就是工作思路問題。
企業管理是一門藝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如何科學地把握經營(戰略)和管理(戰術)兩者的關系,就像自行車的兩個輪子一樣,缺了哪一個,企業都搞不好。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讓一個車子往前走,你能說哪一個輪子最重要嗎?現實是,在企業的某一個階段(或發展時期),戰略責任是相對最重要的事情,但當發展到另外一個階段或時期時,可能管理就相對變的非常重要了。
(一)關于企業規劃
鄧小平同志講:發展是硬道理。千真萬確。國家需要發展,企業也需要壯大,這就涉及到企業的發展戰略問題,企業的遠景規劃問題。在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期,商品相對短缺,只要生產出來,賣不是什么大問題,在當今商品經濟非常發達又相對過剩的時候,投資什么產業,生產什么商品,市場認可程度如何,競爭對手的強弱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總會計師作為企業戰略決策的參與者,應當站在企業一把手的角度,從戰略發展的五個要素為企業把關。第一要素是領域。我們的領域在哪里,哪類產品、哪部分市場、哪個地域范圍,哪個核心技術,哪段價值鏈是我們企業的優勢或能為我所用。第二要素是發展路徑。我們怎么樣達到,是自我發展,是合資、引資,是借貸,是特許經營還是兼并收購。第三要素是發展軌跡。即發展的速度和順序,如何掌握和安排。第四要素是差異化。即我們如何競爭、我們的企業信譽、產品特點、定價策略如何展示和把握。第五要素是如何獲取利潤和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即通過規模效應和資源共享實現成本最低,通過特別服務和產品的特性獲取較豐厚的利潤。同時,總會計師作為企業價值鏈的管理者,在參與決策中,既要帶頭樹立科學發展觀,以身作則,科學決策,有取有舍(戰略就是一種取舍,做什么,不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結合實際,量力而行,扎實推進;又應該從支持企業戰略實現的視角出發,加強資金管理與控制,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合理籌措資金,將資金投放于優勢領域(戰略應當適時調整,不能一條道走到黑);利用財務決策工具制定企業未來發展的決策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證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關于績效管理
筆者認為這是總會計師的重要職責之一。對總會計師來說,一切管理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組織的績效。績效管理活動是一個由目標設計、預測、計劃、監督、報告和分析等階段組成的管理循環。績效管理實質就是企業的經營機制,簡稱激勵與約束。它對于企業來講是至關重要的大事,它體現一個企業真正的管理能力。好的企業可以通過績效管理把企業的人才、資金、技術、設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差的企業盡管以上五大因素都具備,但未把它們之間的關系結合好,作用就得不到充分發揮,效益就好不了。
績效管理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企業管理,即企業要管人,如何管人,關鍵就是把不同的人放在其最合適的位置,讓每位員工都專注地做正確的事,確保企業的持續發展。辦法就是任人唯賢,揚其之長,避其之短。
績效管理的基礎和保證是業績評價體系。企業沒有評價就沒有考核管理,管理什么,就評價什么,好的業績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和成長,不好的業績評價體系則可以使企業停滯不前甚至走向破產。
目前,國際國內在業績評價體系中比較廣泛采用的方法是平衡計分卡。1992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卡普蘭和諾頓在平衡計分卡中給出了財務、客戶、內部業務流程、學習與創新四個方面的評價指標,構建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以后的論文中給出了可操作性的實施步驟,使平衡計分卡成為企業績效管理的有效工具。
平衡計分卡的原理是一套能使高層快速而全面地考察企業業績的評價系統。卡普蘭和諾頓將平衡計分卡比作“飛機駕駛倉”,在這個駕駛倉里的儀表盤上顯示了與企業管理相關的各種重要信息。
作為總會計師應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利用平衡計分卡的原理,為企業設置和量身定做符合本企業實際的業績評價體系,推進企業的績效管理工作不斷進步和提高。
業績評價體系的選擇原則:一是發展戰略和業務重點,二是行業特點和個性化要求,三是應予特別關注和改善的事項,四是指標本身的相對客觀性和可操作性。基本依據:一是總體框架及平衡計分卡,二是表現形式即業績合同,三是核心觀念及增值利潤,四是構成要素及企業中關鍵的財務與非財務績效指標。評價體系:一是以利潤為中心的編碼體系,二是管理報表體系,三是全面預算體系,四是業績評價體系,五是責任審計體系,六是考核獎罰體系。
(三)關于企業信息化
新經濟環境下,信息成了現代企業管理和內控體系的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及雙手。管理信息化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信息不對稱是企業管理達不到預期效果目標和產生經營風險的主要原因。企業如何搭建信息平臺,構建信息網絡,實現資源共享,確保信息傳遞渠道的暢通,并通過信息化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內部控制能力、資金管理水平和對新項目、新產品的經濟分析能力,實現高效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是擺在企業最高決策層和管理層面前一項艱巨而又迫切的責任和任務。作為企業的總會計師責無旁貸,應當不遺余力地推進企業的信息化進程,實現管理信息化戰略,切實提升企業競爭力。
但是,信息化建設包羅萬象,錯綜復雜。筆者的建議是與企業一把手和總工程師做好溝通,從企業的戰略出發,敏銳地發現企業管理中最為緊迫的信息化需求,圍繞企業戰略來設計規劃IT環境下企業的財務管理框架,進行財務管理模式創新,使企業財務和業務在業務層、控制層和決策層之間協調,提高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力,實現企業價值增值。在確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方面,比如,會計信息化工程,應選擇較先進和較適用的ERP管理軟件。具體做法是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量力而行。即根據企業人員素質和資金的狀況,采取邊培訓、邊提高和先搞系統信息數據化,再搞基層單位區域網,最后再建企業信息網。
三、總會計師如何在企業規劃、績效管理和信息化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當今中國企業的總會計師,很多是半路出家,最初是業務骨干,后來是技術能手,隨著時勢的變化被推到了“管理”這個崗位上來,承上啟下,帶領一個團隊做經營管理的事,這個角色轉換并非易事。
目前中國企業的總會計師,雖然進入了企業的核心管理層,但并未進入企業的決策層,況且由于歷史的原因,在公司法規定的法人治理結構中排在管理層的末位,在中國這個仍以人治為主的傳統國度里,要想充分地、有效地發揮國家賦予你的職權,這個角色的到位也并非易事。俗話講的不無道理,會計這個職業,你要站得住,可能就頂不住。你要頂得住,可能就站不住。
要做好一個總會計師,扮演好、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首先是要做人。把人做好,再加上你具備了一定的管理技能,才能在工作中發揮得游刃有余。上司是“人”,同僚是“人”,下屬也是“人”,總會計師雖不是處于權力的中心,但是常處于利益的中心,所以做事是基礎,為人是根本。做事的本領再大,但為人失敗,什么事情也辦不好,甚至辦不成。
因此,當好一名總會計師,既要掌握工作藝術,還要自我認識,更需要有組織協調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讓上司賞識你,同僚配合你,下屬尊重你,你的角色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工作技巧
一要善于學習。雖然財務工作相對于其他行業比較繁雜,加班加點的事情經常發生,但學習還是應當繼續堅持。因為知識比經驗更重要。經驗是一種財富,值得借鑒。一般情況下,在穩定的環境中,經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全球化的企業融資環境已經出現,全球化的企業投資環境正在形成,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后WTO時代,越來越多的市場開放承諾需要兌現、人民幣匯率機制改變等都將影響中國企業的財務成本),國內法律和財務政策高變動期(新修訂的《公司法》、《證券法》將影響中國企業制度的法律不斷出臺,2007年新會計準則將開始實施,物權法行將出臺等將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財務)。環境是復雜的,市場是多變的,競爭是全球性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如果我們的企業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要向先進的國際化公司學習,縮小與它們的差距,從而迎頭趕上。所以,作為總會計師應當堅持學習,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的管理知識和技能,由經驗型向知識型、學習型轉變。
二要善于思考。“思”比“干”更重要。在我們所面臨的這個快速發展、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如何在改革、發展、穩定中健康發展,“思”比簡單的“干”要復雜得多,困難得多,是更高層次的勞動。
三要善于組織。發現人,培養人,使用人,并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比事必躬親更重要。“眾人拾柴火焰高”,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個人的知識、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如何調動企業經營、財務管理方面的人才,組織好跨部門之間的運作,已經成為當今總會計師能否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一個關鍵因素。
四要善于求變。變化的市場,快速發展的企業需要總會計師去適應。舊式的思維、固化的程序是適應不了時發表展變化帶來的新要求的。所以,總會計師要與時俱進,改變自己已經習慣和熟悉了的傳統思維方式和管理方法。
五要善于借力。總會計師要在充分運用自己的權限的同時,營造有利于發揮群體作用的氛圍。盡管目前總會計師多數已進入企業的核心管理層,具備了一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是并未進入決策層,你的建議再好也僅僅是個建議。試想一下,在我們的企業里,一個一把手“工程”、一把手“項目”的執行力與一個總會計師所分管的“工程”、“項目”差異有多大。當前,總會計師在企業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僅僅能做好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算不上是一個優秀的總會計師。總會計師不能越權,但我們可以借力,通過借力來創造一個有利于實現自己工作目標的環境。
六要善于實現自我。在知識經濟時代,總會計師能否承擔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更多地取決于自己的努力。新經濟、新形勢為我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宏觀環境,但并不等于就擁有了百分之百行使職權的執業條件。在中國,長期受計劃經濟主導影響下的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最高領導層,慣性思維和傳統的理念仍占據著主導地位,仍然支配和影響著企業的各個領域。所以,總會計師要通過自己的種種努力,把握機遇,不斷創造佳績,尋找機遇、展示才華,為企業的發展做幾件實實在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事,才能逐步改善總會計師的執業環境,逐步實現自我。
(二)做人技巧
1.認識自我。總會計師要具備三種境界,即:做總會,親歷親為打沖鋒;坐總會,設計制度做管理;當總會,樹立形象做楷模。總會計師要肩負三大職責,即:承上啟下。既為上司負責,也為下屬負責。承前啟后,不隨意評價前任功過是非。通過企業發展,留下自己的身影。以點帶面。對直屬部門信任、不放任,包容、不縱容,帶動其他部門同步前進。總會計師要力戒三大通病,一是心浮氣躁,借口太多,凡事不責己而怪他人;二是危機感淡薄,學習力不足;三是缺乏老板意識,總覺得在為別人做事。
2.承上啟下。總會計師在與上司相處時要謹記七大原則。一是上司永遠是對的,無論如何要給足上司面子。可以合理的堅持,委婉的溝通,即使是上司批評錯了,也不可讓其道歉。二是不談論上司是非,因為長幼有序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三是不要搶上司的風頭,要做到到位不越位,不可熟不拘禮。四是對上司的意圖要敏感,當你接受一項任務時,要想一想上司為什么要你做,而不讓他人做;與上司溝通前,要設想一下他會有怎樣的感受;當上司對你可能有誤解時,可在適當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恰當的方式反映事實,說明原委。五是對上司要勇于承擔責任。事情沒做好,天大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要勇于承擔責任。即便是上傳下達的事,造成誤會,影響了執行結果,也要把責任先擔起來,事后再找原由。六是對上司不要隨便請示。請示時要有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但凡大事不可不請示,否則有取代之嫌;但凡小事不可瞎請示,否則會顯得自己無能;請示要讓上司作選擇題,而自己做問答題和論述題。七是讓上司做“紅臉”,自己扮“黑臉”。其道理是企業如果都做好人,企業會慢慢垮掉;如果大家都扮黑臉,關系搞僵了,事情辦砸了,問題誰來解決,矛盾誰來化解。筆者相信,為了工作“紅臉”是會支持“黑臉”的。
總會計師在與下屬相處時要做到情、理、法。所謂情,就是對下屬要有感情,要用真情。在挑選員工時,首先看態度,然后看能力;在培養員工時要耐心,他的素質差不是你的錯,但不提高他的素質是你的責任;在使用員工時,要從他的自身條件、自身利益出發,給他以空間和動力。所謂理,就是在與下屬打交道時,要以情為先,由情入理,以理為主,工作場所,主管就是上司,工作之余,可當哥們兒處。所謂法,就是在管理下屬時,要用制度管理。不可用好惡管理,制度要適用,要有剛性,不可因人而異,考核要嚴格,兌現要及時,要以物質精神激勵為主,批評處罰為輔。
3.組織協調能力。總會計師在與同僚打交道時,要牢記“做到”和“力戒”這四個字:
所謂做到,就是相互間彼此尊重,并應從自己做起;有成績時要共同分享,出問題時要善于擔當;工作中相互間誰對誰都很重要,不存在你權大、位重,我權小位輕,實質上誰也離不開誰,誰也難免幫誰,誰也難免用誰。所謂力戒,就是切記不可相互瞧不起。因為同僚之間從組織原則上講并沒有強制性、約束性,要懂得1-1等于0,1+1等于2的簡單道理。
一句話,要做一名合格的、適應中國國情的總會計師,既要有必備的理論基礎,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既要了解中國的國情、人情,又要具有前瞻性的世界戰略眼光,否則,是不能勝任的。
辦企業的目的是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員工。管理企業的目的是獲取盡可能多的利潤、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當好一名合格的總會計師,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不懈的追求。當前,國家對總會計師這個職務越來越重視,總會計師在企業決策與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如何扮演好總會計師這個角色,大家所選擇的路徑和方法肯定各有不同,很難說誰對誰錯,誰好誰壞,應因地、因時、因人而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和諧的就是最美的。
作者:張樹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