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銀行 主要問題 發展策略 一、我國商業銀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中國商業銀行業所處的困境面臨著諸多威脅和挑戰。
(一)風險控制能力不足
我國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處于起步階段,銀行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防范意識淡薄。風險管理文化受到的重視不夠,不健全的風險管理文化與迅速發展中的銀行對風險價值評估的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銀行健康發展的瓶頸,風險管理文化尚未在銀行日常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我國商業貸款過于集中于個別行業和大客戶,授信業務存在漏洞和缺陷。
(二)效益水平較低
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和機構設置太過僵化。“一級法人制度”造成國有商業銀行的權力過于向上集中,下級支行的一切金融行為聽從于上級支行的領導。這不僅不利于分支行快捷地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還容易造成濫用職權,例如在收入分配、干部提拔、信貸審批等方面的特權,從而人為造成銀行內部競爭不平衡的局面。通過傳統管理方式積累起來的惰性造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高級管理人才的極度匱乏,下級支行的人員配置過于臃腫。由于銀行業競爭加劇,各商業銀行為提高市場份額,擴大市場的覆蓋面,分支機構的網點數量迅速增加,為廣大客戶提供了方便,分銷渠道建設有了較快發展。但是各商業銀行對于網點的選擇和規模并沒有事先進行分析和考慮,盲目攀比性,爭相建設,對網點建成后的效果考慮甚少,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三)業務單一和惡性競爭
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中儲蓄和信貸業務是兩大業務,如果儲蓄是創造利潤的基礎業務,那么信貸就是產生利潤的核心業務。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占據國內壟斷地位,國家經濟高速發展,企業貸款業務較多,使得銀行的收益頗高。
然后隨著競爭的加劇,我們不難發現當前很多商業銀行存在的經營無趣,導致惡性競爭的局面一再出現。存款大戰,利率大戰和貸款陣地之爭帶來的負效應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導致各金融機構互挖墻腳,企業存款和個人儲蓄頻發轉移,甚至各銀行之間的客戶經理相互流動也常常發生。這使得金融機構吸存成本越來越高,銀行利差水平下降,利潤下降。另一方面造成企業多方貸款,銀行的經營風險加大,由此引起競爭的惡性循環,對銀行商業化、資金商品化、資本市場化運作帶來不利影響。
(四)金融創新能力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傳統業務中間業務所占比重過大,沒有其他金融衍生品來提高經營效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開展的中間業務大多依賴于企事業單位在銀行開戶的硬條件,多為一般性中間業務,局限于信托、證券、信用證、匯兌、保函、代理等,創新的業務開展很小。同時,銀行對于這些中間業務來往過于簡單代理和委托,很少能夠利用其金融信息、技術和金融人才等軟件優勢,充當客戶的財務和投資顧問,甚至為企業的兼并、資產重組、收購并購等高級融資項目提供服務。
二、我國商業銀行業發展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現有競爭在不斷加劇,以下就我國商業銀行的競爭態勢,提出幾點發展策略建議。
(一)銀行體制改革
要改革落后的銀行體制,大膽創新,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不良資產比重過高,而且因為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和銀行自身體制改革的滯后,新的不良資產仍在不斷增加。
一定要建立銀行風險審查機制,按照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完善風險控制機制,對銀行風險實現動態化監控,進一步簡化流程,縮短工作周期,提高各部門之間的擬和度,保證有效信息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傳遞到各個部門,通過風險控制權威機構,統一調配資源,協調風險控制手段,達到及時、全面、科學的風險控制。
(二)培養客戶導向型的服務理念
1、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際聯系的日益密切,銀行業已經不再是一個壟斷型行業。今天的商業銀行的發展的源泉來自客戶,我們轉換過去“以產品為主導”的營銷模式更新為“以客戶為中心”核心競爭戰略,并將這一理念灌輸給每一個銀行的金融服務者。要培養識別、分析客戶的能力,尤其是對潛在的客戶要進行深度地發掘,將滿意的首次購買客戶逐漸轉變為銀行的長期客戶。重點分析這一類客戶的需求和喜好,及時有效地向他們提供優良的營銷和服務,努力提高這一類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建立這些客戶的檔案資料,例如客戶的年齡、收入、受教育程度、從事行業等個人背景。
2、細化經營績效考核體系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對經營狀況進行績效考核時,過于注重一些與經營相關的“硬指標”,如開戶數、產品銷售數量、業務收入等,而對于關乎銀行業務長遠發展的與客戶自身密切相關的“軟指標”幾乎沒有涉及,如高端客戶占有率、睡眠客戶占有率、客戶滿意度、服務投訴率等。現今經營績效考核體系的更新一定要對客戶進行及時的回訪,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努力完善自身服務。只有將客戶維護與銀行經營戰略指標結合起來,才能讓銀行獲得長期的發展并帶來巨大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