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隨著企業規模與實力的逐漸壯大,政府支持企業“走出去”的聲音也越發響亮。而眾多專業人士表示歐債危機的蔓延是“危”更是“機”,歐元區陷入困境可使中國對歐洲公司的收購計劃成倍增加,且價格將極其低廉,建議中國企業迅速確認機會并隨時準備行動。但在做出對歐投資決策之前,企業必須做好準備,考慮其風險,探究其對策,而不可非理性地、盲目地行動。
一、歐債危機下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潛在的風險
(一)經濟低迷,需求不確定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久久不退,情況將逐步好轉還是繼續蔓延都是未知。受經濟增長放緩和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影響,歐盟內需還要低迷一段時間,難以迅速恢復。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目的可能是開拓市場、獲取技術、學習經驗,但最基本的還是增加利潤。若歐盟內需長時間不能恢復,勢必影響企業盈利甚至導致虧損。
(二)市場動蕩,匯率不穩定
目前歐元匯率風險較大,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是為賺取歐洲利潤,但歐元的貶值使我國企業帶著這部分利潤回國之后卻遭縮水。此外歐洲市場因債務危機出現疲軟,消費能力下降,若投資歐洲終又把本國作為銷售市場,反是為歐洲創造了盈利和稅收。中國企業在對歐出口方面已存在一定困難,如果在海外投資的中國企業卻還向本國輸入產品、形成競爭,這并非我們想要的結果。
(三)政治、法律政策與政府干預
各國的法律對外資投資尤其是企業并購均有管制性規定,以防止壟斷,保證國家經濟安全。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使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對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常以“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為由進行政治干預和阻撓。隨著危機的深化,歐洲諸國表示歡迎中國企業赴歐投資。但由于巨大的市場和持續增長的經濟,中國已被歐盟視為主要競爭者,很可能成為其實施貿易保護的對象,貿易摩擦是否會波及投資方面也未可知。
(四)資產低價誘使企業盲目買入
歐債危機及之前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與資本市場低迷,歐洲眾多企業出現資金方面的問題,這導致他們更迫切地希望增強與我國企業的合作、為其提供資金。此時的資產價格當是低價時期,但這些公司往往有一個共同點,即準備出售的部門都是虧損或不贏利、非前沿領域、正走下坡路的業務,某種程度上是急于甩掉的包袱,是燙手的山芋。真正的優質資產可能并不多公開銷售,更非廉價。因此欲對歐投資的企業必須擦亮眼睛,判斷資產的真正價值。
二、歐債危機下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策略
(一)政府支持但不過分干預
中國企業對歐投資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而其融資渠道非常受限,對歐洲金融市場的不了解也增加了投資的風險。所以建立相應金融支持體系尤為重要。[3]另外,政府應做好企業對歐投資指導,可建立專門服務于中國企業對歐投資的平臺,為之提供信息、咨詢、法律、技術等全方位的服務、維護中國企業的權益。但政府又不能過多參與到投資過程中,因為政府干預往往使許多敏感的國家認為企業投資行為受政府操控,尤其是稀缺性資源、能源類行業已有諸多先例。
(二)投資方式:直接投資并購為主
從投資多元化角度考慮,歐債危機下投資歐洲債券是一個機遇,也有專家建議,目前中國外匯儲備數量龐大,可在此時適當購買歐債。但顯然此舉具有較高的風險。在中國對歐出口走低且歐元資產大幅貶值的形勢下,“海外并購無論從支持宏觀經濟良好運行還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都將是占優的選擇”這類觀點更讓人信服,我國企業可以通過并購來獲取歐洲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關系渠道、品牌文化等無形資產。并購計劃也應從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尋找在技術、管理、品牌等方面擁有優勢的企業作為對象,彌補自身的不足。
(三)投資準備:知己知彼忌盲目上陣
企業對歐投資在抓住機會的同時更應該做好充分準備,不能盲目上陣導致鎩羽而歸。投資并購前,一方面須充分考察目標國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等投資環境尤其是歐債危機后的特殊環境,針對這些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與威脅制定應對方案;另一方面應對欲并購的企業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其結構、業務、財務狀況等多方面的信息,盡量準確地估算其資產價值與發展潛力。當然,對自身的優勢與不足、發展戰略與目標更是要了然于胸,才能尋找合適的投資目標。投資并購后,企業要與地區的相關部門加強聯系與溝通,建立良好的人脈資源以在需要時取得及時的支持與幫助。同時注意為當地社區多做貢獻、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企業公民以得到大眾的肯定,盡快融入當地社會,加快實現本土化生存發展的步伐,減少“水土不服”帶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