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發展的狀況
雖然我國外貿發展勢頭良好,但是我國仍然只是個貿易大國,但還遠遠貿易強國。所謂貿易大國強調的是貿易規模大,然而貿易強國不僅要求貿易規模較大,同時還有貿易結構合理,發展潛力大。因此可以得知只有貿易強國的對外貿易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二、我國外貿轉型的關鍵癥結
目前,我國對外貿易結構不合理現象越來越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出口商品的結構層次較低
目前,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表現為我國出口是以勞動密集型為支柱,然而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例偏低,與其他國家相比嚴重缺乏競爭力。
2、服務貿易競爭力差、國際地位偏低
隨著我國加入WTO組織,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有了長遠發展,服務貿易的領域在逐年擴大,發展勢頭良好。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國際服務貿易尚處于幼年期,仍然存在許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滯后,與國外相比綜合競爭力較差,缺乏國內的支柱產業。(2) 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后。(3) 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
3、我國外貿地理結構相對集中
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下面的三方面:一是中國的國外貿易伙伴比較集中。盡管目前我國貿易地區已然遍及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70%以上的貿易仍然是在幾個國家或地區。從2004年到2010年,美國、歐盟、日本、東盟、中國香港、韓國、中國臺灣、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等十個國家或地區一直是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同它們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4.5%以上。二是我國商品出口的市場過于集中。中國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美國、歐盟、東盟、中國香港、日本、中國臺灣、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俄羅斯;三是中國國內出口地區過于集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
三、優化對外貿易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目前我國擁有十分廉價并且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是研發能力卻相對滯后;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創新程度和知識儲備。因此,我國要從貿易大國轉變成貿易強國,并且保持經濟貿易的可持續長久的發展,必須優化對外貿易結構, 轉變外貿增長方式。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
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以及我國當前資源稟賦狀況,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勞動密集型產品仍然是中國出口貿易的主力軍,考慮到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們不應該輕易地放棄。而目前應該做的就是,在現有貿易優勢的基礎之上,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加工程度、產品的檔次與質量,進而創出國際品牌。
2、調整進口商品結構
從我國貿易可持續性發展來講,我國應大力加強如下幾種的商品進口貿易:一是國際先進的技術設備的進口,這有極大的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并且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對于調整我國商品結果有很大的好處。二是進口某些不可再生資源,我國大量進口礦產密集農業、密集產品是十分意義的,目前,我國正應當由目前的“自給自足”型向“基本自給、適度進口、積極進口”型轉變。三是進口國外的先進技術(軟件),這對于我國培育自己的創新能力和技術儲備具有深遠的意義。
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同時積極拓展外貿空間
我國首先應該立足于比較優勢,從而提升服務貿易的整體國際競爭力。目前,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在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旅游、運輸等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比較優勢。同時我國制定國內政策時應該適當向運輸、旅游等優勢領域傾斜,從而使之產生經濟的規模效益,以便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最后,我國保持原來的優勢產業,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以便服務產業的升級。
4、大力推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同時開展多邊的貿易戰略
目前,中國商品的出口過于依賴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國家與地區,這很容易引發雙邊的貿易摩擦,從而增加貿易的風險,從而帶來我國貿易增長的不穩定性和波動性。正如投資學上的至理名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因此我國應該大力推行貿易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戰略,以抵御貿易上的不可避免的風險。另外,要加快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使中國對外貿易的事業上能在公正、穩定、合理的國際環境中長久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