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人文精神的探討由來已久。1993年7月,遼寧沈陽鐵路信號廠的6名大學畢業生,辭去公職創辦了萬幫服務公司,提供搬家、心理咨詢等服務。市場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一場文化領域的“人文精神大討論”。從1993年至1996年,文藝界首先興起“人文精神”的大討論。此話題一直延續至今。
大學校園因其特殊的地位,大學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們的關注,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對大學校園人文教育這一問題的探討長久不衰。
筆者在此重拾舊題,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拋磚引玉。
一、人文精神的界定
人文精神這個詞并不是新生詞。
《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這里所提出的“人文”一詞主要是指人從純粹的自然界中脫離出來,與天道自然相對的社會人倫。孔穎達疏“人文”曰:“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人文精神,實質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張通過詩書禮樂等來塑造符合儒家社會理想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譯自“Humanism”一詞。如果從社會和個人兩個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這樣兩個基本要素:第一,從社會的角度看,主張人生而平等,人的價值高于一切。要保證人的肉體和精神的自由,維護人的尊嚴;第二,從個人角度來看,主張人要完善心智,凈化靈魂,懂得關愛,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1993年重提人文精神時,“在那樣一個情況下面,我們討論人文精神的時候,就特別強調人文精神不但是指那些人的物質性的需求,而更是指那些生活當中不能夠直接地兌換成現錢的那些價值。比方說對人的生活意義的思考,再比方說對美和詩意的追求,再比方說對于生活當中的一個從容的狀態的重視,再比方說良知,這些東西都不能夠直接兌換成錢,兌換成我們的物質利益,但是當時提倡人文精神討論的時候,就覺得這些價值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還有一些比這些價值更抽象、更摸不著具體形狀的一些情感。比方說敬畏之心……還有一種情感是當時爭論很激烈的,就是崇高。”(王曉明《重提人文精神》)
我們這里所說的“人文精神”,其中包含著傳統的“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要義,但同時又融入了鮮明的時代內涵,它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二、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現狀調查
考察公民的人文精神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我們先看兩組調查:
2009年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咨詢中心對鄭州大學、河南教育學院、河南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鄭州輕工業學院、鄭州師專等6所高校的部分大三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近兩成大學生缺學習激情。
2011年5月至7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聯合進行了一次有關公民人文素質的大型入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雖然接受大專以上文化教育者人文素質得分較高,但在人文精神方面與中小學文化水平的公民并無多大差別;在本科學歷以上的人群中,文科畢業生人文素養的知識、思想方面明顯高過理工科人士,卻一樣并未轉化成人文精神。
調查顯示出,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并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
現在點擊率最高的、對大學生批評最尖銳的就是《中國當代大學生的九宗罪》:
(一)考試作弊成了盛行風;
(二)課堂成了放牧場;
(三)宿舍成了垃圾場;
(四)貧困生有相當一部分是假的;
(五)上廁所的素質都不高;
(六)校園里到處是戀愛者的后花園;
(七)說話“超文明”;
(八)吃飯浪費;
(九)網絡玩兒通宵。
我們歸納現實中大學生的一些負面情況:
1、當今的大學生對自身、對未來相當的迷茫,他們更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物質的享受,而對人文精神的探討、對人的生活意義的思考、對美和詩意的追求、對于生活當中的一個從容的狀態的重視、對良知等等更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比以往的大學生看得更淡然。
2、人文知識貧乏,文化底蘊淺薄;人文價值迷失,精神萎靡、頹廢,缺乏社會責任感。
3、心理失常、感情荒漠化現象。有些學生不論是對地球上的生物,還是對父母乃至對自己的生命,都缺少熱愛、親情、溫情、同情。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
4、一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要求父母、老師、他人為自己服務,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從不考慮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應有的回報。某些大學生性格孤僻,行為乖張,缺乏合作意識,他們意志薄弱,在挫折和打擊面前手足無措,在心理上急進、狂躁,做事無恒心毅力,執拗偏激,容易走極端。
三、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弱化,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無可回避的事實,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強烈的現實背景。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先“修身”,然后“齊家治國平天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教育之目的,是要使人養成健全的人格。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將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人文傳統與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一起否定掉了。隨著科技浪潮的推進,人們沉緬于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巨大物質利益和享受之中,現代人被“物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被逐漸冷落。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僅改變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管理體制等等制度層面,而且也帶來整個社會在價值觀念、情感心態等文化心理層面的一系列變革和更新。新舊觀念交替和沖突中形成思想的混亂和社會失衡,大學生價值觀空白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
其次,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弱化,有我國學校教育自身的失誤。新中國成立后,高等教育體制照搬前蘇聯模式,將文科與理科,文科與工科分離,致使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很多大學生對祖國的優秀文化傳統知之甚少,嚴重影響了自身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提高。我國基礎教育長期以來是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我國中學階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大學預備生。要求短短數年的大學教育將他們培養成具有較高人文素質的綜合性人才是不切實際的。同時,中國當代的大學生是從1989年以后,也就是大學收費開始,在1995年出現了一次“井噴”式的暴漲,隨著擴招的開始,中國的大學開始了大躍進。從社會上的情況來看,到了2000年以后,中國的大學生就貶值了。大學生現實的貶值、就業的不樂觀造成了在校大學生的惶恐和對不能變現的知識、對以往所接受的價值觀的懷疑,所以大學校園不可避免地充斥著急功近利、唯利是圖的思想。這種思想自然的排斥了站在人類更高思想的頂端的人文精神。
第三,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弱化,其實是社會轉型期整個社會人文精神的弱化。大學校園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象牙塔,大學生活不是得道成仙的修身養性,所以大學生的問題其實是社會整體層面在知識界投射的影子,是社會形態的縮影。我們說當代大學生信仰缺失、功利思想嚴重、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精神壓抑、人情冷漠,其實這正是整個社會的拜金主義、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笑貧不笑娼”等觀念的一個顯現。
有人說:“社會就業越來越嚴重,學校為了提高就業率,從大學一開始就教你生存之道,而不是教你如何做一個有良知的人,同時也在被告訴如何訓練成為一臺能夠成功賺錢的機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國外的商學院培養的是企業領袖,我們的商學院培養的是富翁首富,這就是根本的不同。”你能指責學校和學生的問題嗎?顯然這是社會整體價值觀念的問題。
四、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重塑
針對我國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許多高校在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有些學校大幅增加人文必修課和選修課,注重人文知識的傳授,以期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首先,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教育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而不是或僅僅是培養政府需要的人才。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實用性的人才,而是要培養那種真正對社會的長遠能夠起作用的棟梁之才。現代教育的理想就是,教育不僅僅是培養杰出的、優秀的人才,還是要能夠促進社會的平等和公正。簡單地說就是整個社會應該樹立這種觀念,覺得人的生活當中有比賺錢更重要的事情,就社會來說,一個社會有比利益的平衡、利益的擴大更重要的目標。
其次,重建大學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需要政府放手對大學校園的管理,少一點對學術的干涉,還原大學校園的獨立精神。
我們經常提及五四時期的北大精神,最能體現北大精神價值的東西,就是陳寅恪先生概括的兩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北大人文精神是與北京大學的管理分不開的。大學之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客觀物的存在,更因為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1917年蔡元培說:“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官發財之階梯。”只有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和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學教授才能對大學生進行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才能塑造“天之驕子”的靈魂,使大學生們成為這個社會“仰望天空”的人。
第三,重建大學人文精神,需要從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抓起。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質積累到一定層次后才會產生的精神,是人文素質的升華,人文精神的擁有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單純通過教化就可以擁有和實現的。它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廣泛學習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學生在行為中自我教育,在實踐中自我養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學教育先要注重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
怎么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要讓大學校園充滿專門研究學術的教授
當年的北大,“第一要改革的,是學生觀念……專門研究學術的教員,他們不見得歡迎。若是一位在政府有地位的人來兼課,雖時時請假,他們還是歡迎的很,因為畢業后可以有闊老師做靠山。所以要打破這些習慣,只有從聘請積學而熱心的教員著手。”“正是在他精心營造的空氣下,新的文化力量才有了存活的可能性,才有了勢如破竹的力量。”(鳳凰網《北大校長蔡元培推行民主治校方針》)
(二)應該在大學中開設人文學科,鼓勵多種思想的并存
允許各種思想并存的校園才是允許“自由之思想”的校園。一所大學,無論它是理工科還是綜合型大學,都應該注重人文學科的設置,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哈佛是美國最著名的大學,也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在美國二百余年的歷史中,有七位總統出自哈佛。哈佛是全世界所有大學中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哈佛的教育設置分兩個部分,大學部和研究生(碩士、博士),……大學部的教育側重在“成人”,通過大學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則、知識、修養,成為一個健康的真正有社會責任有人文關懷有歷史使命的人。”“在哈佛的本科生課程中,人文學科幾乎占了一半,而在人文學科課程里面,語言與文學課程最多,占全部課程總數的1/4。單純從課程的門類與比重就可以說明,哈佛的本科生教育非常重視人文學科的學習。”
(三)鼓勵辦刊,提倡社團活動
學生社團作為學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課余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素質拓展的重要舞臺。當年的北大,“在蔡元培的鼓勵和支持下,北京大學出版的刊物和成立的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些刊物和社團,為活躍師生思想、參與社會活動提供了園地和場所。”北大精神的形成無疑是與這一舉措有著密切的聯系。思想的火花凝聚在一起,就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四)發掘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促進文理融合
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時,必須改變課程內容過于狹窄的狀況,大力拓寬課程內容,實現學科之間的聯結,實現學科內容與社會生活現實之間的聯結。在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讓人文教育高揚科學精神。大學教師應當引導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繼承人類文化遺產的時候,不能單方面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或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而要注重人文和科學的有機融合,從而自覺領悟人類關于世界的全部知識及深深蘊涵于其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