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早在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面對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人們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要滿足當前人的需要,又要滿足子孫的生活需要。這一概念的提出,促使人們對環境、對資源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認識,喚醒了人們對生態問題的覺醒,同時也促進了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活動開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強調區域內經濟與社會、經濟與人口、經濟與環境、經濟與資源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即生態可持續性與經濟可持續性的統一。堅持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它絕不只是一個口號,它是要付諸實踐的一個刻不容緩的歷史要求。人類只有尊重這一歷史要求,依靠人力資本的開發,依靠科技的進步,走集約型的發展道路,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人力資本開發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不斷開發人力資本,加快科技進步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徑
相對于人類對資源的無限需求,地球的任何一地區無論其目前的自然資源如何豐富,其自然資源終究是有限的,資源的供給具有嚴重的稀缺性,無論是在數量、質量、時間、空間或是在結構上都對經濟發展形成一個無形的制約。諸多的客觀制約、諸多的不可忽視的客觀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為了克服資源的有限性,使區域內有限的資源已最小的消耗發揮最大的效能,實現低碳經濟,同時又不斷開發新的能源,必須且只有加快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也正驗證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然而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科技事業的發展是絕對離不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人力資本的開發。再者,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經濟發展不能走高消耗、低效益、粗放經營的路子,而必須選擇低能耗、高效能、集約經營的發展道路。前者主要是依賴于投入,而后者主要是靠技術進步推動。投入不可能是無限制,而技術進步則是無限的。它可以使等量的資源投入產出更多的產品組合,在資源嚴重稀缺的情況下,依靠人力資本的開發,促進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才能使我們的經濟走集約化道路,也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二)不斷開發人力資本,促進科技進步,可以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容量是經濟社會全速發展時絕不能忽視的客觀問題。因為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的環境,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人們通過教育、通過人才培養、通過科技的開發,一方面使得生產更節約、更環保,及時緩解原本可能更加嚴重的生態環境壓力。也即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低碳生產、減少污染、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低碳生產是通過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控制生產每一環節的污染排放,以最經濟、最環保的方式生產,使污染物的排放達到最低程度。也就是變“末端治污”為“全過程防污”。另一方面,也源于我們的人才開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使得我們在各種嚴重的環境污染治理上有了積極的突破。并且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國際間的生態環境保護的合作。因此,科技是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而科技的進步又有賴于人才的開發,鑒于此,我們不難理解人力資本開發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三)大力開發人力資本,提高人力資源質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21世紀經濟社會的發展日益取決于人力資本的開發、取決于科技的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21世紀是由物質資源與經濟資源為主向人力資源與智力資源為主轉變的時代。加強人力資本開發、促進科技進步是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科技進步與人力資本開發是相輔相成的,科技進步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推動,也只有提高了人力資源質量,才能使科技成果得以廣泛利用。而科技成果的廣泛利用,又會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積極促進人力資本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教育投入,重點在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
我國的國民教育重點投入在基礎教育和一般高等教育。這是非常重要也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對于這二者的投入只能體現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程度,或者說可以說明一國對其人力資源的初次開發程度,而不能體現本國人力資源的再次開發狀況。因為人力資源的再次開發需要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就如歐美國家那樣,追求終身教育,不斷開發人力本,將人無窮的潛能都開發出來。人的潛能會隨年齡階段的不同而不同、也會隨所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因此教育不能僅限于“學齡”階段,它應貫穿于人從出生到離世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無意到有意、從被動到主動轉換,從追求實現人的個人價值到實現人的社會價值。通過終身學習發揮人一生的潛能,真正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再有,因為觀念的原因,職業教育在我國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也不利于我們的人才建設。我應突破束縛,加大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
(二)加大社會公共福利建設,改善民生,如加強公共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社會基本保障的保障力度
人力資源不同于物質資源在于他自身擁有能動性、時效性、智力性、可再生性等。其中可再生性包括兩點:一是人類的繁衍;二是人力資源在經過體力、腦力勞動之后需要有身心恢復的時間和條件。這就要求政府通過公共福利來促進人力資本的再生,也只有如此才能對人力資本進行重復開發;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說是,通過增強福利,加大保障力度,來緩解家庭負擔,讓人才真正能從家庭的重荷中抽身,全身心投入科研與建設。社會的職能不僅在于培養出大批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讓培養出來的人才,有時間、有精力、有條件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去追求社會理想,促進社會進步。所以,國家應加大社會公共福利建設,改善民生,為人才的成長創造環境,為人才的開發創造條件。
(三)要開拓視野、樹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觀
建國后的幾十年,我國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人才的輩出,保證了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然而由于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狹隘的人才觀的束縛,我們在人才認識和人才培養上還未能突破傳統的思維。思維決定意識、意識又會指導人們的實踐。落后的思維方式、錯誤的思想意識,帶來不正確的實踐活動。由此,多年來我們對人才的開發、對人才的培養都存在錯誤的做法,以至于限制了我們的人才隊伍建設,使得大量的人才被埋沒。鑒于此,我們一定要摒棄之前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人才培樣方式,以使人才在各行各業、各個層次都得到得發展和壯大,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我們的經濟建設因“技工荒”、“民工荒”,而出現人才供給不足,制約經濟發展的現象。所以說,我們應有開闊的視野,樹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觀: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或技能,通過自己的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創造性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做出貢獻的人,都可稱為人才;人才,總體來說,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但人才隊伍也是有梯度的,處于經濟、科技、教育等前沿的是人才,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也是人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無可置疑的需要大批的優秀的掌握先進技術和知識的人才,但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的平凡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人才,如一線工人和農民,沒有他們的勞動和付出、沒有他們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社會的進步是無從談起的。所以,我們對人才一定要有正確的界定,否則還只是將人才觀囿于一些精英上,也就不利于我們培養出大批的社會發展亟需的人才,或者是已有的大批的人才,因得不到應有的認可而被漠視,他們的潛能也就無法得到開發。所有的種種,都不利于經濟的建設,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