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型企業理論概述最早由西方學者佛瑞斯特(Forrest)在1965年首次提出,他認為學習型企業是“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創造真心向往的結果,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全力實現共同的抱負,以及不斷在一起學習如何共同學習。”進入21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員工素質的競爭,只有具備高素質的人,才能有高素質的企業。而員工的高素質需要不斷地提高其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需要不斷地鼓勵和為員工創造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促進其知識的更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智力優勢,不斷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基于此,本文對學習型企業構建和創新企業職工培訓模式進行了思考。
1 學習型企業的構建
學習是企業生命的源泉,未來真正出色的企業,將是學習型企業。目前,我國企業對學習型企業構建重視程度不夠,了解不深入,往往將學習型企業和職工文化學習單純地聯系起來,或是和職工技能培訓等同,導致認識上的偏差,進而使學習型企業建設開展不夠深入,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缺乏必要的創新,有的甚至只是搞搞花架子,難以把學習型企業建設成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源泉。為有效解決以上矛盾,學習型企業建設以“三位一體”為工作重心,思想政治教育、企業文化、學習創新等模塊來實現,三個結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使得學習型企業成為一個變化發展的動態的體系,并共同作用于企業中的每一位成員。
1.1 思想教育
企業作為一個組織,是職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黨建工作處于首要地位,只有牢牢抓住黨建工作,才能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政治敏銳性與政治鑒別力,提高抵御不良思潮的能力和自覺性。
1.2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關鍵要靠人創造、發展和享用,人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職工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習型企業建設的成敗。面對目前國有企業人員老化,以及高、精、尖人才匱乏的現狀,企業需要以開放和包容的精神,敞開企業的大門,大力引進人才。而人才戰略的實施可以極大地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技術創新,進而全面提高企業經營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實現共同的價值目標。同時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參與團隊各項事業的熱情和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團隊成員的根本利益,最終達到管理和被管理者之間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和諧相處的一種關系。
1.3 學習創新
現代企業的學習與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隨著企業規模越來越大,那種靠領導個人英雄主義的力量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學習型企業,調動廣大員工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才能在知識經濟大背景下,不斷獲取企業和個人發展的智力支持和保障。而工作團隊是現代企業最典型、效果最佳的學習型企業。由于團隊成員直接面隊客戶,對外了解市場環境和競爭變化,對內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團隊共同目標既能考慮企業的整體利益,又能充分考慮團隊內部成員的個人利益,這就使團隊成員清晰了解自己的現狀與最想實現的愿景,能夠促使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并不斷保持創新的擴張力。對創新的支持是團隊成為學習型企業的保障因素,這種支持包含了企業管理層和團隊員工之家的支持,團隊成員要相互成員的新思想新觀點,企業管理層要對團隊學習型企業建設提供實際的幫助和必要的資源,進而促進團隊學習型企業的實現。
2 對完善學習型企業職工培訓模式的思考
2.1 思想教育是開展學習型企業建設的根本措施
目前,學習型企業建設的思想教育不夠細致,職工的認知度不高,所以加強思想教育非常必要,但思想教育不是刻板說教,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例如,針對網絡發展的趨勢,可以通過建設企業內部網站、博客、即時聊天群等方式來吸引職工參與。在教育形式上,需要進行生動教育,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要把握職工的心理特點,以活潑、幽默而有意義的內容為主。同時思想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網絡平臺,加強和規范思政網動態信息的采集、審核、發布管理,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通過思政網,及時發布時政要聞,及時報道學習型企業建設新聞、工作成果等。讓職工更加及時、全面地了解思政教育、學習型企業建設等工作,提高其參與度。
2.2 循序漸進是開展學習型企業建設的重要手段
學習型企業建設不是一個專項活動,不能靠一段時間的突擊工作就能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需要循序漸進的開展學習型企業建設。要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切實解決職工實際問題,為職工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一是重視工作調研,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專題座談、學習交流等形式找準學習型企業建設關鍵點,做到有的放矢,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型企業建設。二是確保組織開展的長效化,要成立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中心、職工發展指導中心、職工事務中心、職工活動中心,以此為工作觸角,寓教于樂,引導職工做人、做事,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應對能力。三是積極開展職工培訓指導工作。以“職工缺什么,我們補什么”為宗旨,同時要職工分類,按照不同要求和特點開展活動,努力提高職工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