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過程實施的實踐訓練場所,其基本功能為:完成實訓教學與職業素質訓導、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的任務,并逐步發展為培養職業教育人才的實踐教學、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和高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重要基地。實訓基地的建設不但要高起點、高標準地搞好硬件設備建設,還要搞好運行管理和基地文化等軟件建設,這樣才能塑造基地的品牌。
?。?合理定位會計實訓基地建設目標、功能
?。保?做好會計人才市場調研,制訂合理人才培養方案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立足地方經濟,緊貼社會、融入市場,做好市場調研。發揮會計專業指導委員會功能,深入行業和企業,共同尋求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共同制訂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要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線,加強人才從事實際職業活動能力的培養。利用企業專家了解和熟悉經濟發展的最新技術信息和市場需求,結合會計職業要求建設實驗室,完善財會實訓基地的功能,保證實驗室的實用性和先進性。
?。保?以能力為本位構建實訓室功能
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符合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畢業能上崗,上崗能稱職”的要求。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訓項目都要體現“以能力為本位”的理念。要結合會計崗位職責,進行職業分析,細化職業能力的培養。將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實踐教學、實訓操作來提高。做到實驗室功能明確,實用可行,操作有成效。
?。保?科學論證,明確各室的功能及其目標
按照空間范圍規?;?、實驗設施現代化、實驗項目全面化、會計實務考核電算化、專業實習室內崗位化、會計教學手段現代化、使用管理制度化,以適應現代會計人才素質教育的需要。將會計實訓基地分為以下6個功能中心,其功能見表1。
2 優質、高效運行,力推實訓基地價值最大化
?。玻?“雙師型”教師的“實戰能力”的培養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保證高職教育質量,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半p師型”教師,是指既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能夠從事課堂理論教學,又具有較豐富的實踐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熟悉企業實際運作的教師“雙師型”教師不能紙上談兵。會計實驗室的利用率不高,重要原因不是學生怕進實驗室,而是教師不敢進實驗室,因為對會計實訓項目訓練心中無底。
?。玻保?切實有效實施會計教師“雙師化”
會計教師要會做賬、能做賬、會理財。對于校內的實訓項目要求每個教師都要一一過關,并能熟練操作其中的會計類軟件,從校內實驗室層面上掌握會計實訓項目。同時,實施真正的下企業頂崗工作,與校企合作單位建立長期穩固的關系,分期、分批安排會計教師到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企業進行會計實踐訓練2~3個月,開展行業或專業的社會調查,了解自己所從事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管理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以便在教學中及時補充反映管理中的新科技、新方法;帶著教學中的一些課題,到企業中向具有豐富經驗的財務人員請教,在他們的幫助下提高嫁接、應用新技術以及進行科研開發的能力,將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真正融為一體。通過嚴格考核,讓教師熟練對各個會計崗位的工作進行操作,達到“會計人”應有的業務水平和能力水平。
?。玻保?吸收企業優秀管理人才來授業
一方面,應聘請合作企業財務、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校企雙方人員共同組成校企合作教育領導小組,保證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良好運作。對兼職教師的需求情況及能力素質規格提出要求,依據教學需要,用其所長的原則,在企業人事部、校教學督導組聯合對兼職教師進行考核,以保證教學質量。
同時,引進擁有會計師職稱、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等職業資格的企業財務管理人才,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這些優秀會計人員有著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過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熟知企業財務實踐操作的關鍵環節,社會交往密切,受良好的企業化管理熏陶。在實行績效工資和國家大力支付職業教育發展的形勢下,這些人才經過教育教學的培訓能很快適應教師崗位,成為“雙師型”的核心人才。
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會計模擬實訓相結合,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相結合,會計教師和兼職會計相結合,解惑理論與咨詢實際問題相結合,會計教學和稅務咨詢相結合,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實戰能力”。
?。玻?實訓基地高效化運作
2.2.1 融合課程改革,提高各室使用效率
緊扣會計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在人才培養“七合一”教學理念下,將教室轉變為車間,講授轉變為工學結合。改革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豐富實驗室資料,結合當地經濟,建立典型企業的實訓資料庫,如票據資料庫、原始憑證資料庫、稅收制度、納稅業務操作資料庫等,并有靜態的展示和動態的制作過程,使學生了解整個工作流程,體會真人、真業務、真場景。根據現實工作環境對實驗室進行功能分區,并分會計崗位編寫實訓教材,擬定實訓計劃。改革教學方法,堅持“做中學,學中做”,實現理論教學與實習的“無縫對接”。
推行實訓室負責制,由專業教師負責實訓項目的開發、建設,實驗室的文化建設和實驗室軟件的管理。引入考核機制,讓同行、學生、管理員參與到實訓利用及其效果的考核中。對于利用率低,教學效果不明顯的實驗室予以淘汰。
2.2.2 改革管理模式,實行全天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