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正式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研究者對之進行了深入研究,以用來解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諸多現象與問題,且獲得了很好的解釋效果。社會資本的強大解釋力,使之成為解決社會矛盾與危機的新路徑與新思路。
1 社會資本與德育實效性
學者科爾曼對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生學業成績相關性的分析研究,堪稱社會資本應用于教育領域的典范。科爾曼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生學業成績成正相關。筆者認為,社會資本不僅適用于學生學業成績的分析和解釋,也適用于對德育實效性的分析和解釋。首先,從相關社會資本研究可知,社會資本是通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規則、程序和先例建立起社會網絡和確定社會角色,促進分享信息、采取集體行為和制定政策規定,以及通過互動、交往、合作、互惠互利等形成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網絡、認同關系以及這些關系背后積淀下來的共享的規范、價值觀、信任、態度和信仰等。簡單地說,社會資本是結構制度層面的規則、準則、規范和關系認知層面的信任、價值、態度等。其次,從德育研究來看,道德是一種外在于人的規范、規則、準則和要求,是需要約束、規范、控制甚至懲戒的,是一種他律。同時,道德是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通過互動、交往、合作、互惠互利等形成的一系列社會關系網絡、認同關系以及這些關系背后積淀下來的共享的規范、價值觀、信任、態度、信仰以及內在于人的品質和品性。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制度——結構型社會資本和關系——認知型社會資本,分別對應于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直接影響并制約著德育實效性。然而,由于歷史、政治、文化等主客觀原因,造成我國相關法律法制、體制機制、公民社會、民間組織以及社會資本的不健全、欠發達和低水平。尤其是當前市場經濟、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社會的轉型,社會結構、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加,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聯系與交流減少,理解、信任、共享的價值觀念、信仰信念缺失,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相對主義、言行不一、雙重標準時常存在,以至于有人說道德滑坡、信仰缺失、人性迷失。因此,筆者認為,與其說德育實效性差是德育觀念、內容、方法、評價的不力,不如說是約束、控制、懲戒的不力,是制度供給與保障的缺陷與不足,是規范、價值觀、信任、態度和信仰的迷失。歸根結底,是社會資本的低存量、不健全和欠發達所致。
2 社會資本視域下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策略探尋
鑒于社會資本之于德育實效性的關聯性和根本性影響,道德教育應轉換視角與思考路徑,充分發揮社會資本之于德育的重要作用。
2.1 重視家庭社會資本的開發與利用
科爾曼的相關研究分析了家庭社會資本與學生學業成績的相關性。筆者認為,家庭社會資本不僅限于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方方面面。相關家庭教育的研究指出,家庭教育在孩子品性、心理、道德、性格養成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現代社會的家庭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在多元文化和社會轉型的影響下,生活方式改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減少了,工作、學習等各種壓力與日俱增了。這一切對處于成長期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不利的。因此,道德教育應高度重視家庭社會資本之于孩子成長的價值與作用,建立并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交流、期望與互動,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交流,關心引導、合理期望、榜樣示范,逐步養成孩子良好的品性、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心理。
2.2 重視與發揮多功能社會組織的作用
在科爾曼的社會資本形式中有“多功能社會組織”以及“有意創建的社會組織”。他認為本來為某一目的建立的組織同樣可以服務于其他的目的,從而形成社會資本。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似乎只注重學校里少得可憐的幾門課程來說教和灌輸,而忽視課程、課堂和學校以外的天地。青少年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群體,在他們當中有很多組織和團體,如各類社團組織、學生同輩群體、學校的社區組織以及各種民間組織,這些多功能社會組織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①制度支持,包括組織的規范、規則、準則、程序、規章制度等;②情感支持,主要是指內在于組織之中的認同、情感、價值、觀念、信仰、信念等;③關系支持,主要是指組織成員之間以及各組織之間的聯系、交往、交流、互動等。所有這些都為學生提供了外在約束和內在規范,即德育中的他律和自律,對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具有重要價值。因此,在德育中,應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合理引導學生建立并參與到各類學生組織之中,積極開展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藝、體活動,在組織、活動和生活中,建立聯系、加強交往、互動交流,以形成友誼、信任、尊重、理解的公民意識、公民精神、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
2.3 重視制度供給與保障
制度就其實質來說,其本身反應或代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起著規范、保障、支持、強制等作用,同時,制度還可以形成一種氛圍、心理和環境等無形的力量,感化、陶冶人的心靈。具體到德育,就要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建立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學生思想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規范和支持作用,形成一種外在的力量,即德育中所謂的“他律”。此外,在“他律”的同時,應積極促進制度的“他律”作用向“自律”作用的轉變和提升,建設制度文化,創造一種潛移默化和潤物無聲的制度文明,促進學生對思想道德品質的自律和自覺。
2.4 構建道德教育網絡
德育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建立由家庭、學校、社會構成的道德教育網絡,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教育共同體意義重大。①道德教育網絡本身提供一系列制度、準則、規范以及有效制裁;②網絡的構建溝通了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家長、學生、教師、社會上的人,利于成員之間的聯系、交往、交流、互動,最終形成社會關系網絡,彌補所謂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的“結構洞”,形成人們之間的認同關系以及認同關系背后積淀起的價值觀念、態度信念、信仰、信任等;③網絡的構建能夠創造一種具有彌漫、感化效應的道德氣氛、思想環境、心理氛圍以及情感支持,以影響每一個人,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