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到2008年,已有255所高校開設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然而,當學生們懷著對物流專業美好就業前景的憧憬走向社會時,卻發現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在學校所學的物流管理戰略理論、先進的物流運作模式、各種自動化的操作方式等知識統統毫無用武之地,而自己動手解決一個具體物流問題的能力卻如此之差,以至于許多企業負責人也感嘆“找到一個合適的人才這么難”。
1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主要分成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大部分。校內實訓主要以實驗室教學為主;實驗室教學通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設備操作驗證實驗、管理流程驗證實驗和設計實驗。開設的實踐課程主要有專業實驗(實習)、相關課程實驗(習)及畢業論文。
設備操作驗證實驗在實訓室設有貨架、托盤、叉車、分揀機、輸送機、打包機以及手持終端和掃描儀等硬件,學會物流信息采集設備、分揀設備、打包設備、貨架和搬運設備的使用。
管理流程驗證實驗一般通過運輸軟件、倉儲軟件、貨代軟件、供應鏈管理軟件等,使學生熟悉物流與供應鏈的作業流程。
設計實驗一般通過物流系統規劃與仿真、物流管理模擬仿真實踐等課程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性開發設計能力。
校外實習主要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的實習基地,校外實習的方式主要有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認知實習主要是安排學生到第三方物流企業、商業連鎖企業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國有企業的物流部門作短期參觀調研,讓學生對物流實操和管理工作有直觀的認識。頂崗實習主要是由學生進入企業的相關崗位,參與到企業真正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去,使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鍛煉和工作經驗,為學生的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2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專業定位不準以致實踐教學內容安排不科學。物流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的復合型產業,與經濟生活的許多方面息息相關。不僅僅是物流企業從事物流活動,生產制造業、商貿流通業、服務業當中也都存在著大量的物流活動。而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物流都各有其特點。任何一個高校的物流管理專業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物流相關知識全部傳授。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在專業定位上并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專業定位目標不清晰,人才培養方向不明確,從而在課程設置上缺乏科學性,體現在實踐教學上尤甚。實訓室建設多以借鑒其他高職院校的經驗為主,沒有和行業相結合、沒有和區域相結合,缺乏高校自身的特色。實訓課程的設置方面則有較多的隨意性,存在因場地而設、因設施設備而設和因師資而設的情況。
(2) 師資力量薄弱。在我國,物流行業是一個新興行業,起步比較晚。因此,大部分院校的物流專業教師,尤其是高職院校的老師,大多是從經濟學、機械工程學、營銷學、交通運輸學等專業轉移過來的,多數缺乏物流行業的從業經驗,實踐能力有待提高。再者,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因其規模不同,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一般控制在5~10人。就是這樣為數不多的幾位教師要承擔十幾門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使多數教師疲于完成教學工作量,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
(3) 實訓室建設投入高但利用率不高。物流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使得物流管理專業實訓室的建設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部分高職院校由于條件所限,只能進行物流軟件仿真性實訓,而無法配備貨架、叉車、分揀機等硬件設備,供學生練習。但與此同時,建有大規模、綜合性、軟硬件實訓室的高職院校,無論是物流設備操作性實訓還是物流軟件仿真性實訓往往都僅僅被設計為與某一課程有緊密的關聯度。因此,投入不菲建設的實訓室也僅僅是在特定階段、特定學期、特定課程中被使用。大多數時間,這些設備和軟件都處于閑置狀態,利用率不高,但保養維護成本卻不容忽視。
(4) 校外實習流于形式。目前的校外實習多是以校企結合的形式展開。然而,企業畢竟不同于學校,它有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安排。教學不是企業的責任和目標。校外實習必然以不能影響其正常業務活動為前提。因此,多數的認知實習僅僅是走馬觀花,匆匆而過。而所謂的頂崗實習,企業出于其日常工作的穩定性考慮,也不可能讓學生每隔一段時間輪換一個崗位。大多數時間,學生只能在固定的崗位上工作,在經驗的積累和動手能力的提高方面很有限。此外,學校在對學生校外實習的管理工作方面也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沒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機制、監督機制、考核機制,使校外實習形式大于內容。
3 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思路
(1) 專業細分,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據此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物流行業是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一個行業,不僅需要操作性強、技巧性高的倉儲、運輸、貨代等應用性管理知識,也包括理論性強、技術含量高的供應鏈、物流方案規劃和設計等設計性管理知識。前者強調對物流活動的操作和管理,而后者不僅要全面了解物流的基本要素。還要擁有相應的經營管理知識和能力。綜合來看,物流實踐教學根據物流專業人才的需要,培養方向可細分為管理決策型、理論研究型、理論應用型和實際操作型4種類型。作為高校,應該綜合考慮自身的師資、教學設施等條件,結合所處的區域大環境對人才的需求特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細分。在此基礎上,構建與之相匹配的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
(2) 引進和培訓雙管齊下,提高師資教學力量。一方面,高職院校可有針對性地引進物流管理專業的碩士、博士來加強教學師資力量,但另一方面,更應注重對現有教師的培訓提高。可定期安排教師到企業輪崗鍛煉,去優秀的高校參觀學習,和物流一線的從業人員交流經驗,向物流管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取經。使教師能夠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進而提高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
(3) 探討多校共建實訓平臺,共享實驗實訓設施,提高利用率。區域內的各高職院校,結成聯盟,對聯盟內的高職院校,開放各自的物流實訓室,共享物流實驗實訓資源。一方面,有效解決了物流實訓室建設的高投入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同類型實訓室在多個院校的重復建設,節約了教育資源,節省了教育經費。另一方面,有效解決了實驗實訓室大多數時間閑置,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多個院校的同一門課程或相近課程可被安排輪流使用某實訓室,保證了實訓室的課程開出率。
(4) 挖掘校企合作的“雙贏”訴求,培育企業的參與熱情,并不斷完善校外實習的管理體系。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的積極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校外實習的質量。而目前,多數企業對于接收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并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因為學生動手能力較弱,個性尚不成熟,企業需要額外安排人員來培訓指導和管理學生。這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運作,增加運營的成本,降低工作的效率。所以,發掘企業的需求,幫助企業找到參與校企合作的興趣點,使企業主動投入到實習基地的建設中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校方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實習管理制度、監督考核機制,配合企業一起做好實習學生的管理工作。
4 結 語
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是關鍵的環節,只有探索出新的實踐教學理念、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途徑,才能優化高職院校物流實踐教學過程,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物流人才。在這一過程中要充分推動校內校外企業資源的融合,充分發揮學生、教師、學校、企業多方面的能動性,特別要發揮物流專業教師在促成學校與企業合作中所起的橋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