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關鍵在于教師,高職高專院校的師資在人才培養中肩負著教育引導的重要作用。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應具有雄厚的理論教學基礎, 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學規律,更應具有扎實的實踐功底,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因此當前尤其要解決人才背后人才的培養,即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問題。
1 理解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內涵
1.1 “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教育部在高職教育評價標準討論稿中從提高教師素質的角度,提出了“雙師素質”教師的概念,并對“雙師素質”教師的任職資格條件進行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規定“雙師素質”教師是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教師:①具有兩年以上基層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能指導本專業實踐教學,具有講師(或以上)的教師職稱;②既有講師及其以上教師職稱,又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及其以上職稱;③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或以上)應用性項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會企事業單位實際應用,具有良好的經濟或社會效益。
1.2 對“雙師型”教師理解上的誤區
(1) 并非擁有“雙證書”或者獲取“雙職稱”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對于擁有“雙證書”或者獲取“雙職稱”的教師是否認定為“雙師”,一是要看教師擁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其他專業技術職稱是否與其所教授的專業相關。比如會計專業教師就應當獲取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職業資格證書或者獲得會計師、高級會計師等專業技術職稱;二是要看教師是否具備與職業資格證書相對應的職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如果獲得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卻看不懂企業財務報表,擁有注冊稅務師資格證書卻不能進行納稅申報,其并不具備執業經歷,不能指導相應專業的實踐教學,也不能將其作為認定“雙師型”教師的條件。
(2) “雙師型”教師并非“全能型”教師。以高職會計專業的實踐性教學任務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單項實訓、綜合實訓,修訂實訓教學大綱,編寫實訓指導書,主持實訓中心建設,主持確立完善本專業實踐性教學體系。高職院校要想把所有的專業教師都培養成能夠承擔以上6項實踐性教學任務的“全能型”的“雙師型”教師是不太現實也是沒有必要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只需要能夠獨立指導所授課程的單項實訓和參與指導綜合實訓就可以了。
1.3 對高職高專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理解
目前,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任務重、教學改革壓力大、對實踐動手能力要求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越來越不可能全部由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校內“雙師型”教師個體來完成,而是要由一個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具備完整育人功能的校內教師團隊來共同完成。“雙師型”師資隊伍應該是按專業組成的教師團隊,既包括專業教師也包括兼職教師。兼職教師是專指“學校正式聘任的,已獨立承擔某一門專業課教學或實踐教學任務、有較強實踐能力或較高教學水平的校外企業及社會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名師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或技師及能工巧匠”。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對專業教師的培養、緊缺人才的引進以及聘用兼職教師來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
2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
根據德國的經驗,職業技術學院專職教師的培養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可見,“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探索上都是一個很長的、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結合國外職業教育教師師資培訓的經驗,我國的職業教育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應從以下幾方面做好。
2.1 明確目標,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目標
在對學校現有專業師資情況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出切實可行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構筑“雙師型”教師培養網絡,在師德素質優化、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等方面抓好落實,使“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質量始終符合現代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
2.2 構建強有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管理體制
(1) 有專門的職能部門和人員負責雙師型教師的管理工作。我們也應成立像日本的“國立工業教員養成所”、德國各州的職業教學管理機構等,專門負責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和管理的機構。
(2) 有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和審批程序。對于“雙師型”教師專業技能證書的規定,最好能具體且有據可查,有章可依,如:機械、電子類專業的中級工,計算機專業的軟件程序員,財經類專業的會計師、統計師、審計師,法律專業的律師等;另外對于在企業中工作多年的技術人員,可適當參考其實踐經歷,降低要求。對符合條件的教師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并上交相關證明材料,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合格者發給專門的“雙師型”教師資格證書。
(3) 制定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高職“雙師素質”教師的職稱評審標準。目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系列的教師職稱評聘,仍套用“普通本科標準”,這僅僅適合于對教師學術水平的評價,對高職教師怎樣才算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如何評價他們,卻仍沒有一個令大家滿意的標準。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院校,應根據高職高專教育的特點,在職稱評定、教師聘任等方面單獨制定適合“雙師型”教師發展的評聘制度,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4) “雙師型”教師考評。規定每次評定的有效期,超過有效期應重新審報,根據受聘期間的工作表現,決定續聘還是解聘。
2.3 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
2.3.1 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力度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中,師資結構的改善、數量的壯大、質量的提高,都需要有經費做保障。在進一步整合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和保證現有高職高專院校基本辦學條件的前提下,地方財政應相對集中財政經費投入,不斷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建設重點項目扶植和支持力度;學校應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上加大投入,設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專項基金,保證“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可持續發展。
2.3.2 明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內容
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確定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崗位,這些崗位所應當具備的實踐動手能力就是該專業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內容。然后應當對本專業教師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狀況和實踐動手能力進行分析,檢查專業教師是否具備勝任上述職業崗位的職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是否能承擔相應的實踐性教學任務。從而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養培訓。
2.3.3 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1) 新任教師上崗前,先在校內外的實習、實訓基地進行一年的實踐鍛煉,在實踐中鍛煉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并應在幾年之內考取相關的上崗證或專業技術等級證,把獲證與實際技能鍛煉有機結合起來。
(2) 職業學校根據其自身的教學特點,應加強學校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不僅為學生,也為專業教師提供教學實踐的平臺,讓教師在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的教學中,在實訓基地的建設中提高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
(3) 實現產學結合、校企合作地舉辦高職教育,提供“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最佳條件。首先,學校通過校企合作的關系,在校外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實習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到實習實訓基地接受相關培訓;其次,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建立人才信息庫,校企雙方的人員雙向交流,互相聘用。
(4) 選送教師到教育部批準的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接受培訓或聘請師資培訓基地的專家對在校教師進行培訓。
(5) 實行定期進修學習制度,保證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先進性。
2.4 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兼職教師隊伍,不斷優化高職教育師資隊伍結構
2.4.1 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
兼職教師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是從校外企業、事業單位選調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具體可以把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和校外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建設結合起來。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建設2~3個校外實訓基地,通過溝通和了解,聘請校外實訓基地中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邀請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建設與改革和實踐性教學體系的構建。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礎上,聘請具備教師素質、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從而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兼職教師隊伍。
2.4.2 加強兼職教師的管理工作
(1) 建立定期聘任機制,解決一個“穩”字。定期在國內外聘請一定數量兼職教授,逐步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的兼職教師隊伍。聘任要履行一定的聘任手續,要建規立約,將雙方權利、義務,特別是任務、目標及基本要求書面化和規范化。
(2) 調動兼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有效發揮兼職教師所具有的智力優勢和工作經驗豐富的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征求兼職教師對高職院校事業發展、培訓教學、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發揮他們的咨詢和智囊作用,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3) 抓好教學管理,提高質量效益。對兼職教師的管理,要實行綜合管理。學院要結合兼職教師工作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評估指標體系和規范簡便的評估辦法, 定期召開學生或學生代表座談會,聽取反饋信息,與兼職教師交換意見,要指導他們改進教法,用制度和機制來保障院外兼職教師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