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即數量,“質”即質量。中國高職教育經過近20年的發展,取得了“量”的飛躍,現在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量”是高職教育賴以生存的前提,“質”是高職教育長遠發展的保障。在高職教育規模發展處在巨大轉折點的今天,其質量卻仍令人堪憂,高職教育“質”的發展勢必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研討的主題。筆者根據高職院校發展的現狀,對高職院校從“量”到“質”的轉變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
1高職教育“量”的擴張現狀
1.1突飛猛進,成績喜人
2009年全國有招生資格的高職(專科)院校共1 184所,其中,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占全國高校一半多,高職在校生有1 280萬人,占全國高校在校生總人數的45.29%,其“量”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普通高等院校發展的平均水平。“十一五”規劃——2010年實現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5%的目標也已順利實現,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歷史性跨越,邁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階段,我國大學生數量已居世界前列。“十二五”規劃——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要達到36%的目標也已確定。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職教育量的飛速發展對中國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2危機并存,形勢嚴峻
2011年4月28日,教育部下屬的中國教育在線發布《2011年高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08-2010年,各地高校生源明顯減少。預計,受到十幾年前出生人口規模減少的剛性約束,近年出現的大學考生減少現象將進一步加劇,這種趨勢可能一直持續到2017-2020年。2011年江蘇省開始在部分高職院校試行“注冊入學”制度;2011年,福建、湖北等省也相繼試行,即使有專家認為這一舉措是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我們也不難看出高職教育“量”的擴張形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2011年5月18日,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刊登的一篇題為《“安樂死”,對一些高校不是壞事》的文章,文章指出:長期以來,高校生源充足,即便有學生厭學,即便學生所學專業與社會就業脫鉤,也不能引起高校的重視,高教改革依然躲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安閑度日。“置之死地而后生”,危險之中有機遇,高等教育改革不能再遲疑與等待下去了。我們可以看出,眾多高校對危機的來臨還缺乏清醒的認識。對于那些以“量”求生存的院校,也該考慮面對如此嚴峻的“危”難之時,怎么尋找“機”遇了。
2高職教育“質”的拓展策略
2.1以高職教育理念為根本,提高教育質量意識
“質”是指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一種內部規定性,是由事物特殊的內部矛盾規定的,事物的多樣性就是事物之間的質的差別的表現。質量是產品符合有關標準的程度或工作成績的大小,或者說是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
高職教育的質量具有多維性和多層面性。企業生產的是沒有生命的產品,而高職教育培養的對象是具有較強思維能力的人,學生雖然不是商品,但作為教育和培養的對象,其接收對象是社會。所以高職教育的質量是高職教育滿足社會對高職人才日益增加的要求的程度。
2.2以質量標準為基礎,彰顯內涵底蘊,突出特色教育
教育部在2008年頒布的《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中提出的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包括領導作用、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實踐教學、特設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社會評價)是高職學校的主要質量標準。高職教育“質”的拓展是一項建立在質量標準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內涵建設,在教學和管理上下功夫,創立獨有的特色和品牌的工程。
教學要不斷改革。高職院校要結合行業特點和區域經濟的特點,開設具有發展前景的專業,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強”,進一步把專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的認可度和美譽度。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地方傳統的工藝美術文化底蘊,開設了全國唯一一個木雕專業,既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特殊人才,也傳承了地方傳統特色文化。對所有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實行模塊化教學;建筑施工專業開設了國家級“1 ∶ 1房屋構造建筑施工”模擬實訓室;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學生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所有課程實行“駕證式”考核,即分為理論(應知)和實踐(應會)兩個部分,著實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管理要不斷創新。管理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服務于社會。要突出以人為本,辦學要堅持三個“一切”的思路,即教育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在新生入學初期就開展“四想四對照”活動:想一想父母含辛茹苦送我來學校讀書盼什么?對照自己在學校的表現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育之恩?即感恩教育。想一想我在學校做什么?對照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是否達到父母與學院的期望?即學習目的性教育。想一想我將來走上社會干什么?對照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否達到培養目標?即專業思想教育。想一想我要成為社會有用之才,憑什么?對照社會對人才需求,自己應該如何努力?即就業理念教育。“四想四對照”教育系列活動的開展,對培養學生高度感恩意識,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激發學生強烈的專業學習和就業欲望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2.3以就業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托,建立順暢的人才就業通道
據新浪網統計,2010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5.23%,其中,畢業研究生3.3萬人,就業率為75.14%;本科畢業生20.4萬人,就業率為80.86%;高職(專科)29.5萬人,就業率為89.66%。從“浙江省2010年高職高專書記校長讀書會”上獲悉,該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5.62%。江蘇和浙江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兩省都非常重視高職院校的就業工作,在日常教學的同時加大對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生涯規劃培訓。結合民辦企業的優勢和地方區域的優勢,多方建立實訓、實習基地,加大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力度,開辦訂單培養班;加大高職院校與地方及周邊地域人才市場的合作力度,每年定期舉辦大型人才招聘會,加大對畢業生的自主創業宣傳和指導,建立順暢的人才就業綠色通道,為高職院校能“招得進、教得好、走得出”提供了有力保障。
2.4科學樹立質量觀,提高資源利用率,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
思路和觀念是發展的關鍵,也是高職院校解決“質變”能否穩定住“量變”這一問題的致命點。對于重視質量,提高質量,監控質量,并不是把之前的改革成果全然否定,而是要針對高職教育面對新的形勢和困難進一步加強改革與創新。以學生的數量多少來衡量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或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質量高低,這種質量觀顯然是不科學的。當代高職教育的質量觀應該是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統一。因此,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如圖書館、實驗實訓室等基礎設施的使用率等,要保證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接觸和使用,保證學生在有針對性的指導下進行實踐訓練,不能讓現有成了“擺設品”;要改善人力資源的“再生”性利用度,在師資力量的配置方面,要在“配”的同時還要注重“培”,要在“有”的同時還要考慮“用”,要合理利用人力資本論的人力資本再生規律。要讓高職稱、高學歷的人才帶動低職稱、低學歷的教師,引導他們抓教改、搞科研,講服務、講奉獻。建立以高帶低,以老帶新的機制,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作用,讓高職教師在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自己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務實踐能力。要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高職教育管理部門不能將高職教育辦成普通高等教育的復制品,不能用針對普通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來評價高職教育,應該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制定專門的評估體系。走出目標導向、經營導向、參與者導向的歷史陰影,面對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重視“消費者導向”評價的推廣,即重視企業的參與,賦予企業一定的話語權,使高職教育的最終“消費者”——企業能在高職教育評估中發揮應有的導向作用。
3結語
“量”是高職教育賴以生存的前提。“質”是高職教育長遠發展的保障。唯物主義辯證觀點認為,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一切事物的運動發展,都從量變開始,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質變。從諸多數據中可以看出,高職教育已經具備了“量變”的資本積累,其“質變”勢必會發生。當前的高職教育必須要 以“量”促“質”,以“質”保“量”,在“質”與“量”的和諧互補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高職教育的發展終究會回歸到“質”的發展。因為院校之間的競爭也終究是“質”的競爭,即內涵的競爭、品牌的競爭和特色的競爭。高職教育必須不斷深化改革,尋求與社會需求的交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