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 言
重大自然災害包括化學品泄漏、洪水、火災或山火、熱氣、颶風、山體滑坡、雷暴、龍卷風、海嘯、火山爆發和冬季風暴(FEMA)。大部分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但有些自然災害,例如颶風,在事件發生的幾天到幾周前是有跡可循的。如何利用這個短暫的時間作出有效的反應至關重要。
災害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在災害發生前極短的時間內做好準備,并在災害發生后盡快提供災害救援。災害救援意味著“為在諸如水災、颶風、地震、旱災、龍卷風和暴動中經歷損失的個人和社會機構提供所需的財物和支援”(《法律百科全書》)。災害救援包括緊急醫療救援、火災營救和食物供應等等。在一個日常的商業活動中,供應鏈管理(SCM)主要研究在產品及服務供應鏈上對業務流程的管理。SCM考慮到組織中所有的內部和外部操作,SCM經常進行大量的測量及分析,并集中研究流程的效率和效益。通過從供應鏈角度分析災害管理的操作流程,將SCM知識應用于提供戰略對策,提煉災害管理的日常業務流程,以便能夠在緊急情況中做出有效的準備和快速的反應。人們可以利用災害(例如颶風)發生前極短的時間,為最壞的結果做出最有效的準備,使潛在的傷害最小化。在自然災害發生后的救援中,供應鏈管理必須采用不同于一般情況下的一套新原則:一般情況下,成本最低化是我們的目標;而在特殊情況下,快速反應則是我們首先要考慮到的。
2 災害緊急疏散
很多文獻研究緊急疏散的數學模型。Hamacher和Tjandra(2001)在文獻綜述中介紹了這些模型。這些數學模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宏觀模型和微觀模型。宏觀模型不考慮個體的差異和他們在選擇疏散路徑時的決定,而微觀模型考慮到這點。災害緊急疏散問題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建筑、城市和區域等等。在災害管理中,對地區疏散日程和計劃的了解是很重要的。①疏散模型的目的在于總處理時間最短,或者疏散風險最小。為了使數學模型能夠在疏散計劃中做出最佳決策,需要以下數據:地理信息、人口分布、目的地、疏散的安全時間,緊急機構和人員的可獲得性。②除了利用數學模型在特殊情況下做出最佳反應,為了能夠更好地緩解過度擁擠的交通狀況,有效的調度計劃也是必須的,甚至在城市主要高速公路的設計階段就應該加以考慮。例如,為了能夠快速疏散,需要將雙向高速公路調整為單行道,這就需要在高速公路上設置更多的轉換點。③戰略設計或調度策略也可以提高疏散的效率。例如,在預先設定的計劃中關掉高速公路上更多的出口,可以減少交通中斷,提高交通流速。④還有一個與疏散交通相關的管理問題是對公共交通系統的利用,例如火車、校車等等,以避免公路上過多的車輛。
3 災害應急供應鏈管理
應急物流,就是指以提供突發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性事件所需應急物資為目的,以追求時間效益最大化和災害損失最小化為目標的特種物流活動。
在災害物資準備中主要的物流問題是如何滿足短時間內對飲用水、汽油和食物的巨大緊急需求,因為關于颶風的地點、走向和強度只能提前一周知道。例如,2005年麗塔颶風到達休斯敦之前,所有雜貨店不僅飲用水銷售一空,各種品牌的飲料也都全部告罄。對于零售商來說,是不可能對如此突如其來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應。另外,因為滯留在高速公路上的緩慢而停滯的車輛需要不停地燃燒汽油,靠近主要高速公路的加油站的汽油也都銷售一空。如果把這個問題和交通問題結合起來,事情則變得更加復雜,因為緩慢的交通進一步阻礙了油罐車進入該區域。
災害救援中的另一個物流問題是由于供應和需求的信息不能及時地交流,無法在最短的時間把合適的物品發放給需要的人。我們可以從許多私營或非營利組織學到有價值的經驗。Direct Relief International(DRI)是一個非營利機構,它通過已建立的網絡進行卡特琳娜颶風和麗塔颶風災害救援(DRI2006)。同樣的,可以通過零售商網點分配食物或生活必需品。食物銀行和政府機構并不需要為災害儲存食品,相關機構可以印制購物券并將它們發放到合格的災害救援機構,如醫院和專門的機構。疏散者可以到任何一家志愿參與災害救援的零售店,購買購物券指定的商品。隨后,每個零售店可以憑收到的購物券從災害救援中心的倉庫獲得補償。
因而當面對自然災害時,一個有效的供應鏈是關鍵(Hudson,2004)。Joseph Bonney(2003)指出,“最終的物流問題是提高人員救援組織的供應鏈,以應對地震、颶風、干旱、戰爭和其他天災人禍的后果。”供應鏈對于災害后(諸如颶風、地震)日益增加的需求的反應,只能通過有效規劃的供應鏈流程。Day(2006)提出一個基于代理機制的供應鏈管理框架進行災害救援。這個框架包括以下5個功能:①救援作用的分類;②代理滿足客戶需求的作用而進行的資源分配;③組織聯系和協調;④指揮、計劃、控制和疏散;⑤培養機構之間文化交流以促進協調。
在一個可以迅速建立并快速反應的應急供應鏈(ESC)中,每個參與方并不一定知道其他參與方,因為ESC是由商業實體、捐贈者、非營利組織等隨機組成的。在突發的災害情況中,一個集成的信息中心是必須的。ESC的終極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將正確的物品或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成本和信息保密是第二位的。這就使得ESC的快速成立和迅速反應成為可能。關于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所需物品和服務的相關信息,都儲存于中央信息系統中。兩個或更多的配對方將由系統發出通知。Day(2006)的框架就具備了這個功能。同樣的,在瑞士的國際聯邦也已經開發了一種新的客戶定制軟件――人道主義物流軟件(HLS),將提供這類的信息。這是基于網絡基礎的最新的物流技術,包括實時的所有流程,并將物流鏈上的所有環節聯系在一起,從緊急求援的提出到執行、捐助、倉儲和發放給受益人。HLS將救援流程標準化和自動化,提供了更多的可控性和可視性(IFRC2004)。Katrina C. Arabe(2001)也建議建立一個應急供應鏈,不僅僅是為了災害救援,而是通過一個網絡技術的通訊工具來重新編排供應鏈以達到這種作用(Arabe2001)。
4 信息管理
許多關于災害管理的報道顯示缺乏準確的信息是一個主要問題(McEntire1999,Anonym2005)。在災害管理或災害救援中涉及許多主體,包括各級政府、非營利組織、私營或個人捐款者,在各主體之間交換信息是很重要的。一些私營或公共部門愿意捐助諸如食品、藥物等物品和服務,運輸公司愿意幫助將捐助的物品運送到特定的目的地。相對于災害救援組織,這些信息必須以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與來自難民或其他主體的需求相一致。圖1描述了在災害管理過程中信息交換的復雜性。我們只引入了4個主要參與者作為示例。而在現實中,每個分類可能包含了更多的參與實體。
圖2提議了一個集合的信息系統,可以以有效的方式保證信息流的持續性,并過濾多余的無價值的信息。類似的做法已經被應用在DRI建立的一個呼叫中心,該中心提供可用的關于醫療和藥品的信息。
與臨時的系統相反,一個可持續使用的系統應該進一步開發成為能夠為任何潛在的災害提供信息的收集系統,一些電腦和軟件公司可以志愿提供技術支持。
5 結 論
雖然,我們無法預測災害的發生,但我們可以從經營管理的角度設計一個更穩定、更迅速反應的系統。一個穩定系統的優勢在于災害管理中的各種資源都可以事先準備。建設一個穩定的針對災害管理的基礎設施,建立中央信息交換模式是關鍵,因為系統中參與方的隨機性,靈活性也是特征之一;該系統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以通過時間來檢驗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