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必勝
--------------------------------------------------------------------------------
《中外企業文化》 2006年第12期
隨著金融業務的拓展,各國有銀行對營業用房的購買、裝修、電子設備等固定資產需求擴大,固定資產投入和存量的管理變得日益重要。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管理體制、制度等多重因素不完全協調同步,各銀行在固定資產投入及管理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步暴露出各種問題。作者在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目前國有銀行在固定資產管理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相關問題提出看法和建議。
問題及成因
突破控制指標,占用信貸資金財政部在1993年頒布的《金融保險企業財務制度》中規定:“銀行固定資產凈值占資本金的比重最高不得超過30%”。但目前國有銀行在固定資產購建上存在很多問題。由于國有銀行均實行全國統一法人,資本金概念只對總行一級有意義,故在考評固定資產比例時一般采用某銀行系統內層層指標控制,內部協調,總體不超標,但實際中皆存在突破指標現象。銀行經營的是貨幣,要保障它穩定的收益就必須保障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運用的效益,因此對資產的流動性要求極高。如果固定資產比重不合理甚至占用了信貸資金,就會給經營帶來影響,造成潛在的金融風險。從資產負債結構角度看,銀行資金來源除其自有資本金外,大部分來自其他企事業單位和城鄉居民存款,如不能保證資金的流動性,不僅影響銀行自身經營,更不利于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安定。
賬實不符,形成大量賬外固定資產賬實不符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營業用房有賬無實;二是交通工具賬實不符。由于虛列的固定資產大多按月計提折舊,直接導致銀行財務核算不能真實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某些銀行由于近年來層層管理控制加強,公開突破控制不易做到,于是采用各種方式逃避控制,賬外固定資產就是其中一種。另一種普遍存在的賬外固定資產產生方式是各級處室或下屬機構購入固定資產,有的以“小金庫”形式,有的是賬戶合法但使用過程不并大賬,包括小到微機、復印機、手機等辦公用品,大到汽車、房屋等,這種形式的賬外固定資產在具體單位來看數額較小,而在系統中集中起來卻金額巨大。由于大量突破規模采用賬外固定資產方式,造成總行的統計與財務資料不真實,更無法在有效分析的基礎上防范和規避風險。
價值不實,賬務核算不規范① 固定資產置留賬外。銀行在裝修時將空調、老板桌、沙發等固定資產購置費一并計入裝修費內,使這些固定資產長期置留賬外。② 固定資產未有明細核算。銀行一直未建立固定資產明細核算制度,使資產名稱、類別、新舊程度、變更狀況等資料無從反映,僅依據固定資產總賬來反映其總額變化。③ 固定資產計價不準。銀行自行購置的固定資產僅計買價,而購置該項固定資產所支付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包裝費和繳納的稅金卻計入其他費用,或將改建、擴建的固定資產費用計入修理費,未增加固定資產價值。④ 固定資產折舊計提不準。一是對尚未使用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二是對已提足折舊的固定資產或盤虧的,或已報廢停用的固定資產仍照提折舊;三是對新購置、融資租入、上級撥入、盤盈等正在使用的固定資產沒按期計提折舊。⑤ 固定資產賬務處理不規范。對報廢、毀損、變價出售的固定資產不按會計制度要求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處理,而是直接在“營業外收入”或“營業外支出”中列收(支);有些長期不作賬務處理,甚至將固定資產變價收入置留賬外進入企業“小金庫”。
管理薄弱,存在違紀行為 ① 租入固定資產不規范。一種是融資租入固定資產不規范,按會計制度及現行財經法規的規定,融資租入固定資產應視同自有固定資產進行管理,但實際中往往并不受控,形成逃避比例控制的另一途徑。部分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通過與金融系統有關系的租賃公司或其自己的勞動服務公司操作,而實際上這些公司只是一個中介,資金及產品指定均由銀行負責,卻把部分收益轉到這些公司;部分融資租入固定資產通過不規范的合同,介于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之間,存在隱患。由于租賃行為不規范,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機關、所屬租賃公司,造成國家收益減少或轉移。另一種是經營租入固定資產中存在問題,以經營用房最為突出。由于銀行業的激烈競爭,對地段、裝修等均有一定層次要求,而指標控制下無法新建房屋的銀行只好走租賃之路,但地價房價連年高漲,而出租方因銀行承租而提出漲租要求。
閑置的固定資產未得到有效處理由于機構網點撤并,造成部分儲蓄所閑置。有些閑置的儲蓄所無償提供給存款大戶使用,未收取費用;有些儲蓄所雖名義上已出租,但租賃方使用已久,銀行一直未簽訂租賃協議,甚至有的固定資產長期處于閑置狀態。閑置的固定資產未得到有效處理,不僅占用了大量的銀行資金,而且未來的折舊和維修費用也成為負擔。
日常管理有待改善固定資產管理需財會部門、行政總務部門及使用部門的分工協作與配合,財會部門負責固定資產的價值管理和比例控制,行政總務部門負責固定資產實物管理,使用部門負責維護保管、配合財產清查。然而部門間缺乏協作配合,許多行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部門未經事前審批,先購置、后報賬情況,財會部門只是被動地事后核算反映,未能事前監督與控制。還有一些行由于固定資產購置后未能及時建卡登記或使用部門不妥善保管,造成賬卡不符、有卡無實或有實無卡現象。
措施及建議
統一思想,轉變觀念固定資產的存量結構和運行狀態及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銀行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能力,并直接影響經營成果。在外資銀行紛紛涌入、國內金融業競爭日益激烈情況下,加強固定資產管理與核算、最大限度地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率能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各家國有銀行應統一思想,提高對固定資產管理的認識,采取有效措施以適應當前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控制總量,提高效率,指標分配與效益掛鉤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控制各下級行固定資產規模;控制盲目購建;提高現有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益,從而實現控制新建、新購和違規購置。上級行應從指標分配上予以傾斜,以保障發展需要,提高銀行整體效益。經營虧損行則由于資金較為緊張,固定資產的大量購建會加重其營運資金短缺及經營虧損,投入產出率低,見效慢,指標投入應適度收縮。在金融電子化進程中,系統間各行的電子技術與設備的應用、更新、發展的規劃與步驟應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固定資產的整體使用效率,避免重復開發和利用效率低而造成的浪費;同一系統內,在電子設備的購買與配置上,上級行的分管部門應根據總體需求計劃安排;在電子設備的使用上強調統籌性與流動性,對現有設備綜合利用,充分發揮其潛在功用。各分支行所提折舊應作為固定資產的再投入,計入每年增量指標。
如實反映固定資產真實價值總行一級應對全行固定資產進行徹底清查,弄清系統內固定資產實況。安排專人對各機構固定資產進行清理,逐一分類和登記。對過去已購置但尚未在賬上反映的固定資產,采取盤盈方式進行賬務處理,并在清理固定資產時采取重置價值法進行估價,及時調賬,使固定資產賬能真實反映其價值。對已不存在的固定資產一次性報上級行審批后進行核銷,同時簡化固定資產報廢手續。分行應積極爭取上級行支持,采取有效措施消化歷史包袱和遺留問題,確保固定資產賬實相符,在此基礎上出臺“閑置固定資產處置管理辦法”,規范閑置固定資產的處置程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賬外管理的固定資產可按實物分別建立卡片,由總務與會計部門分工管理,確保表外科目中核算的固定資產與賬外管理的固定資產實物相一致,或由有關部門對國有銀行賬外固定資產進行清理后并賬,建章立制,從根本上杜絕賬外固定資產的產生。
嚴格固定資產賬務核算① 加強日常賬務核算管理。對照實物建立固定資產登記卡片,要保證一物一卡,每卡一式三聯。卡片登記后由主管領導審批,使用部門和總務部門財產管理人簽名。② 按規定計算固定資產價值。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按建造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全部支出計價;購入的固定資產以買價加上支付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包裝費、安裝費和繳納的稅金等計價;改建、擴建的固定資產按固定資產原值加上改、擴建中發生的實際支出,扣除改、擴建中產生的變價收入后的金額計價。③ 準確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正在使用的各類固定資產均應計提折舊;不需用的固定資產及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則不計提折舊;對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應照提折舊。④ 加強對廢舊固定資產的清理和賬務處理。對固定資產應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盤點清查,認真核對固定資產實有數與賬面數及卡片登記情況是否相符,對盤盈、盤虧的固定資產要查明原因并編制固定資產盈虧表,按規定權限報批處理。對廢、舊固定資產要通過“固定資產清理”科目及時處理,如實核算反映其變價收入與清理費用。
實現全方位固定資產管理建立健全本行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并下發各分行執行,組織開發全行系統固定資產管理軟件以實現固定資產的動態管理。分行要嚴格按照要求管理固定資產以保證固定資產的完整和高效使用。加強自身風險意識,對新增機構設置、人員及固定資產采取謹慎態度,將行內經營效益及所在地經濟發展狀況相結合,加強內部監督,防范可能存在的危及國家及金融企業利益的情況。對總行下達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不得突破、調整和改變用途,需調整的應事先報上級行審批,投資計劃只能在當年內使用不能結轉,各行在執行過程中如出現計劃節余應及時向上級行反映,由上級行作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