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償債按照到期時間劃分可以分為短期債務和長期債務兩種類型,所以償債能力分析也隨之可分為短期償債能力分析與長期償債能力分析兩大種類。償債能力的衡量方式也有兩種:第一種是比較可供償債資產與債務的存量,如果你的資產存量超過債務存量較多,則被認為是償債能力較強;而另一類卻相反,即是比較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和償債所需資金,假如一個人或一個單位產生的現金超過需要的現金量較多,則這個人或這個單位就被認為償債能力強。因此,企業保持一定的償還債務能力,就擁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一、短期償債能力比率
(一)可償債資金與短期債務的存量比較
1、營運資金(營運資本)
營運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凈流動資產 =長期資本-長期資產。作用:反映企業長期穩定的資本投入到日常營運,用于流動性資產上的數額。 性質:表明流動資產受長期資本支撐的數。數值越大,營運性資產的資金來源越有保障,財務狀況越穩定;但資本成本的代價越高。
合理的標準:需要權衡企業的償債風險與資金運用效率。根據該標準進行判斷時,營運資本的數額越大,企業的財務狀況越穩定。極而言之,當全部流動資產沒由任何流動負債提供資金來源,而是由長期資本提供時,企業沒有任何短期償債能力。
2、短期債務的存量比率
(1)流動比率。作用:反映資產對日常債務的償還保障能力。合理的標準:一般為2.0。行業性質不同,比率的標準不同。影響流動比率可信性的因素:應收帳款和存貨的周轉速度。
(2)速動比率。速動資產:能夠迅速變現的資產,不包括存貨、待攤費用。速動資產=貨幣性資產+結算性資產。或=流動資產-存貨類資產。作用:反映資產對日常債務支付能力的迅速性(速度)。
合理的標準:1.0
影響速動比率可信性的因素:應收帳款的周轉速度
(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與短期債務的比較
現金比率(保守的速動比率)。該比率所代表的是企業創造資金的能力,這里已經扣除了經營活動自身所需的現金流出,即是可以用來償債的現金流。現金流量比率所表示的是每一元流動負債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保障程度。如果該比率越高的話,那么償債能力也就越強。
(三)影響償債能力的其他因素
上述短期償債能力比率,都是根據財務數據計算而得。還有一些表外因素也會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比如:
(1)增強短期償債能力的表外因素有:可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銀行已同可能有一些長期資產可以隨時出售變現,而不出現在“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項目中。
(2)降低短期償債能力的表外因素:與擔保有關的或有負債:如果該金額較大且很可能發生,應在評價償債能力時予以關注。經營租賃合同中的承諾付款:很可能是需要償付的義務。建造合同、長期資產購置合同中的分期付款:也是一種承諾付款,應視同需要償還的債務。
二、長期的償債能力比
(一)存量比率
從長遠的角度看,一切的債最后都得償還。所以,反映長期償債能力的存量比率是總資產、總負債和股東權益之間的比例關系。
1、資產負債率
作用:衡量資產對債務的償還保障程度、債務對資產的資金支撐程度。合理的標準:債權人:要求比率越低越好。股東:要求比率越高越好。前提:總資本報酬率>借入資本利息率。經營者:要求保持恰當的資本結構。
2、產權比率與權益乘數
產權比率也就等于總負債/股東的利益。權益乘數則等于總資產/股東的利益。產權比率說明的是每一元錢的股東權益借入債務額,權益乘數說明的是每一元錢股東權益擁有的資產額,這是兩種財務杠桿比率。財務杠桿既要表明債務多少,與償債能力有關。財務杠桿影響總資產利率和權益凈利率之間的關系,還表明權益凈利率的風險高低,與盈利能力有關。
(二)總債務流量比率
1、利息保障倍數
利息保障倍數(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 Tax) 。EBIT=收入-經營性成本=稅前利潤+利息費用。
如果利息保障倍數低于1,那么就表示自己本身所取得的收益不能支付其所要支付的資金。另外,如果保障倍數等于一,情況也不容樂觀,在利息前的收益存在波動和風險,而利息卻是固定的,這就會給自己帶來一定的冒險。
2、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
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是由經營現金流量除以利息費用得到的。現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數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現金基礎的利息保障倍數,表示的是1元利息費用有多少倍的經營現金流量作保障。
(三)影響長期償債能力的其他因素
上述償債能力比率,都是根據財務的計算統計而得來的。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外部因素影響著償債能力。比如:
(1)長期租賃:一段時間內,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支付所要支付的資金或者設備購置,那么企業可以通過租賃這一方式解決。財產租賃類型包括兩種,一種是融資租賃,另一種是經營租賃。
(2)債務擔保:擔保項目的時間長短不一樣,要判斷前潛在的長期負債。
三、結束語
對于企業自己的供應商以及消費者來說,如果企業的償債能力不足,那么企業履行合同的能力也就變得較差,同時企業一旦沒有能力履行合同,供應商跟消費者的權益也就蒙受到很大的損失。為此企業管理者必須權衡兩者的關系,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