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為基礎,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對于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起到重大引領帶動作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引導資源配置的重要動力機制。在我國,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金融體制與產業政策的融合己成為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核心環節,對于經濟發展起著導向性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財稅政策引導力度不夠、金融支持方式及方法的缺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創新積極性從而束縛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一、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理論分析
新興產業(emerging industries)這一概念源于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幼稚產業理論(infant industry theory),該理論的創始人為美國經濟學家漢米爾頓,他指出當一個新興產業處于初創時期,國家政策應當給予一定的保護和傾斜。波特(1997)從企業戰略制定角度指出,新興產業的形成得益于經濟和社會變化對某個新產品或服務所提供的可行性商業機會。對于該類產業的發展應從兩個方面來綜合審視,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有效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曾指出產業關聯度越大,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因此其發展具有較高的潛在風險。綜合而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面臨三大風險:第一,技術風險,在我國由于核心技術的不成熟加之發展模式的缺失,導致該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技術風險難以評估和確定;第二,市場風險,由于成長周期和消費習慣所導致的技術創新與消費需求間的非同步性,使得該產業發展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第三,投資風險,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投入特點,其本身所存在的技術和市場性風險加之體制機制轉換等原因,造成較高的投入與較低的收益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的投資風險。
(二)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研究綜述
國外對于金融支持產業發展的研究較早,較有代表性的是學者Greenwood(1990)提出了金融的發展對產業的發展具有促進與支持作用。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晚,談儒勇(1993)通過實證分析證實了金融中介機構與產業發展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其次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顧海峰(2011)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業態演進過程進行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融支持的體系和框架,對于我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
和指導意義。此外,國內也有一些學者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了金融政策對于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機制,在此不一一列舉。
二、我國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問題分析
(一)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渠道狹窄
現有金融機構局限于成熟的傳統產業運作,沒有以此為契機調整金融機構自身的盈利模式、培育優質客戶。首先,銀行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貸款品種缺乏、主要通過調低貸款利率來降低其生產成本,而其他金融工具利用則相對不足。其次,由于金融資金的投入方向主要取決于風險與盈利間的權衡,因此銀行貸款多青睞盈利水平高的大型企業,而那些市場還未形成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其發展的起步階段, 由于天然缺乏市場信任難以得到貸款。另外,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的發放往往需要通過有形物質的抵押或擔保來實現,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企業在發展早期階段由于缺乏有形擔保物,因此加大了企業融資的難度。可見融資渠道狹窄導致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 不利于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
(二)信息不對稱瓶頸突出
制度經濟學強調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會使得人們會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逃避和轉嫁風險。針對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由于融資主體與金融機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容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導致雙方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具體可分為三方面:一是由于該產業具有潛在風險性,金融機構對具體項目一般難以深入準確地了解,導致銀企間合作受限;二是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我國尚處于形成的初級階段,歷史樣本數據少,與我國金融機構現有評級和授信體系重點考核企業歷史經營指標的方式不相適應;三是監管部門尚未出臺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明確意見,導致現有監管框架內“相機行事”,金融機構的相關支持措施處于自發和無序狀態。
(三)配套服務機制尚未形成
對于大部分金融機構而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因此契合其風險特征和需求的服務渠道缺乏,相關配套保障機制尚不完善。第一,由于我國金融市場體制改革的滯后性,導致金融政策實施媒介單一,金融產品創新速度落后于新興產業發展的進程;第二,資本市場的高門檻使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大多數中小企業面臨直接融資困境,同時由于我國創業板市場規模限制以及與主板市場的轉換通道不夠暢通,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風險投資缺乏有效退出機制;第三,相關人才缺失以及中介機構的專業性有待培養,我國金融業缺乏既掌握現代資本市場運作也精通技術發展趨勢并能將兩者相結合進行管理和運作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三、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建立適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特點的融資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同其他類型的產業一樣,其發展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和不同階段的風險特征,因此,企業資金需求特點和適合的融資模式也不盡相同。
在產業初創期和發展期,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主要靠政策性金融制度和資本市場手段來綜合扶持。在政策性金融扶持方面,首先,政府積極引導四大政策性銀行以及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參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信貸支持,進行多方產業融資。其次,政府應采取財政補貼或貼息方式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參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通過補償市場利率與發放貸款的實際利率間的差異部分,引導商業銀行、商業性擔保機構以及信托機構等積極參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扶持。同時,利用資本市場強大的資金支持功能來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融資渠道。一方面通過創業板上市路徑來獲得直接金融體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私募股權基金(PE)、風險投資基金(VC)等市場性金融的支持得以發展,商業銀行也可以與PE、VC合作提供中介服務促進新興產業企業發展的同時分享其成長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