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指捕撈和養殖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及海藻類等水生植物以取得水產品的社會生產部門,為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提供食品和工業原料。一般分為海洋漁業、淡水漁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漁業對于我國農村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響。合理發展的漁業還對生物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期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近年,我國漁業產能逐步進入了一個持續、穩定、健康的階段。
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漁業生產國,中國大陸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漁業及水產養殖大國,而且也是世界水產的主要進出口和加工國,水產養殖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
臺灣作為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地貌復雜,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600多公里,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加上西部沿海為和緩平坦的大陸架,有大陸海流、黑潮等交匯,地處寒暖流交界,水產資源豐富,為漁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海南島是中國南海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僅次于臺灣的全國第2大島。海南省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漁業資源得天獨厚,源遠流長。海南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比較大的河流大都發源于中部山區,組成輻射狀水系,河口區域廣闊,水體餌料食物繁雜。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條,其中水面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38條。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為海南島三大河流,三條大河的流域面積占全島面積的 47%。南渡江發源于白沙縣南峰山,斜貫島北部,至瓊山市入海,全長 311公里;昌化江發源于瓊中縣空示嶺,橫貫海南島西部, 至昌化港入海,全長 230公里;萬泉河上游分南北兩支,分別發源于瓊中縣五指山和風門嶺,兩支流到瓊海市龍江合口咀合流,至博鰲港入海,主流全長163公里。海南島上真正的湖泊很少,人工水庫居多,著名的有松濤水庫、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南麗湖等。漁業資源極為豐富。
近年來,隨著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和漁業資源缺乏,漁業產能減退,漁業作為海南農業和臺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顯得格外重要。綜上所述,開展兩島漁業交流是臺灣島和海南島漁業發展的共同需要,市場需求的預期為拓展海南島和臺灣島漁業的市場空間創造了優越的條件,隨著市場空間的提升,海南島與臺灣島在遠洋捕撈、投資養殖業、休閑漁業和水產品加工等方面的合作與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海南島漁業產能區域經濟分析
海南島漁業得天獨厚,源遠流長。遠古渡海遷徙而來的族群,每當踏上嶼礁灘涂,或沿河口沙灘跋涉,但見潮漲潮落,魚蝦蟹貝垂手可拾。隨時捕撈可以充饑飽食,既感嘆大自然的恩賜,也由此拉開了海南漁業生產的序幕。
海南島獨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條,河口區域廣闊,水體餌料食物繁雜,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據調查,本島淡水魚類的起源具有明顯的熱帶平原性質,其淡水魚類區系與珠江、元江及紅河水系十分接近。海南島的淡水魚(不包括溯河性的魚)有15科57屬72種。淡水河河口魚類有16目58科143屬200種,其中淡水魚類有6目19科79屬106種;河口魚類有14目43科91種;洄游魚類現知有2目2科3種。海南的海洋水產資源具有海洋漁場廣、品種多、生長快和漁汛期長等特點,是我國發展熱帶海洋漁業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漁場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可供養殖的沿海灘涂面積 2.57萬公頃。海洋水產在 800種以上,魚類就有600多種,主要的海洋經濟魚類 40多種,漁業資源極為豐富。許多珍貴的海特產品種已在淺海養殖,可供人工養殖的淺海灘涂約 2.5萬多公頃,養殖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魚、 蝦、 貝、澡類等20多種。從三亞海濱落筆洞遺址發掘遺存的石片、貝殼和穿孔石器可以看出,距今1萬年前,海南島已有人類的漁業活動。
2008年后,在漁業經濟的帶動下,海南其他市縣樂東黎族自治縣建造大船熱也悄然升溫。至今,西部7市、縣(區)的海洋捕撈已成為全省“領頭羊”,漁船總噸位占全省的67.9%。據統計,2008年,西部地區水品產量92.8萬噸,占全省的66.6%,產量比2006年增長21.9%。臨高、儋州水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和第二位,分別占全省產量的27.9%和22.3%。傳統的“牧海耕漁”使如今的“漁老大”的錢袋子鼓了起來。海南島漁業不僅使漁家人住上了闊氣的小洋樓,而且也讓儋州福村、臨高調樓等一批文明富庶的新漁村悄然崛起,據數據顯示,從2006年至2010年,海南漁民人均純收入從7006元提高到9530元,年均增長8%;漁民勞均純收入從1.3848萬元提高到2.0991萬元,年均增長11%。
二、臺灣島漁業產能區域經濟分析
我國臺灣省四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600公里,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海域廣闊,漁業發展條件十分優越。東臨太平樣,西接合灣海峽,南北跨越東海與南海之間,海洋環境優越,水產資源豐富。1949年,他業產值占整個農業產值的3.4%,到1984年為22.9%,漁業有了很大發展。 1945年,漁業產量僅為1.7萬噸,到1984年,漁業產量達100萬噸,比1945年增長55倍。80年代以來,其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1%至28%之間。90年代末期以來,漁業產能繼續保持著比較高的增長率,是臺灣農業發展重要支撐,也是臺灣農業中僅次于種植業的重要部門。臺灣漁業按作業類型劃分為遠洋漁業、近海漁業、沿岸漁業與養殖漁業四大類。
三、近年臺灣漁業產能進入低潮期
漁業是臺灣農業的主要產業,總產值近1000億元新臺幣,在農業產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5%左右。臺灣水產品總產量近150萬噸,水產品是臺灣出口農產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起成為農產品第一大出口產品,水產品出口是臺灣農業各類出口產品中唯一出口大于進口的產業。但進入21世紀以來,受生產成本的增加,勞動力和漁業資源的缺乏等因素制約,臺灣漁業發展困難日漸增多,生產出現明顯衰退跡象。據統計,2004年臺灣漁業總體減產16.06%,其中除了近海漁業增產2.19%外,遠洋漁業減產22.78%,沿岸漁業減產11.69%,海面養殖減產21.74%,內陸漁場減產46.32%,內陸養殖減產9.46%。漁業總體產能下降的趨勢明顯。(詳見表1)。
臺灣漁業無論在技術上還是管理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其周圍海域資源已深度開發,漁業生產成本高,在勞動力上有較大缺口。遠洋漁業在臺灣始于60年代初期,經過40余年發展已經成為臺灣漁業的支柱產業,拖、圍、釣等多種作業方式并舉,形成了較大的遠洋生產規模,產量產值占臺灣漁業總量的50%以上。臺灣區魷魚公會和鮪魚公會就擁有大型遠洋漁船七、八百艘,年產量七、八十萬噸,其魷魚、鮪魚等遠洋生產量居世界前列,確立了臺灣在世界遠洋漁業中的重要地位。在遠洋漁業方面,舟山正處于發展轉型期,在漁船裝備、漁撈技術、銷售市場等需要尋求更大突破,臺灣遠洋漁業具有裝備、技術、管理、市場等方面的綜合性優勢,但目前呈現萎縮趨勢,正在謀求新的出路,為加強舟臺遠洋漁業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契機。
四、海南島與臺灣島漁業產能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中國漁業總產量逐年增加,但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捕撈業先是經歷了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飛速增長階段,到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增速突然減慢,此后,隨著漁業產業工業化的發展,捕撈技術的提高,又帶來了一個新的漁業產量增長的高潮。而且到九十年代末,漁業產量增速明顯下降。
中國大陸是世界最大的漁業及水產養殖大國,也是世界水產的主要進出口加工國,水產養殖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但漁業發展面臨著來自資源、環境、市場、科技、體制等諸方面的挑戰,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約著漁業的發展。漁業產量特別是捕撈產量的下降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包括人口的增長,海上項目的建設,污染物對大海的過量排放等。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漁業資源缺乏管理所引起的過度捕撈,捕撈區域的擴大和捕撈強度的加大,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破壞。
由于國家加大了漁港和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并在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我國漁業整體素質和現代化水平有一定提高;同時由于堅持了以市場為導向,及時對產品結構和生產方式進行調整,狠抓產品質量,使漁業效益明顯提高,漁業產值和漁民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2011年11月7日-10日,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預報減災處聯合省海洋與漁業監察總隊組成安全生產督查工作組,采取聽取匯報方式,對澄邁、臨高、洋浦、儋州、昌江、東方、樂東七個西部市縣(區)開展了漁業安全生產督查,查看漁港、登船檢查相結合的方式,檢查了七個市縣(區)的漁業安全管理工作部署、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漁業互助保險工作等情況。發現本省的漁業生產存在一些不足,諸如部分港池淤積,漁業行政執法工具配備不足,漁業安全協管員經費不足等問題。
2010年,臺灣漁業署推廣水產精品。水產精品分為超低溫、冷凍、冷藏、乾�及罐�五大類,包括有高品質的超低溫生魚片、精致加工的蒲燒鰻、傳統美食烏魚子、魚松、牡蠣、肉質口感佳的龍膽石斑魚、知名的保健水產品蜆精以及近年發展迅速吃的保養品水產膠原蛋白等,其中不乏國人創新技術與巧思之作。臺灣漁業署等其他相關部門憑借高超的技和管理,以高質感包裝、高優質�容,將水產精品直接打入消費者的心。
隨著中國大陸漁業在大農業中所占份額不斷擴大,兩島漁業產能在諸多方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我們相信,漁業產能區域經濟的市場空間提升將為兩岸及兩島在漁業產能資源引進和研發、擴大水產加工與流通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