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產業轉移內涵的三種表述
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已經歷時10年之久,早在2002年的一項對東部105家制造業企業的調查顯示,有近60%的企業表示會在幾年內進行擴張和轉移。據有關方面測算,僅東南沿海四省市(粵浙滬閩)需要轉移出來的產業將達到上萬億元產值。據統計,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紡織服裝業投資增速居全國之首,產量同比提高30%以上。關于當代中國產業轉移何時出現的,陳耀、馮超(2008)認為2004年沿海地區工資上漲以及出臺的“勞動法”使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2005年起人民幣持續升值,2006年起調整部分商品的退稅率,2007年施行加工貿易管制政策使沿海地區的產業集群的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種影響下,遍布浙江的“塊狀經濟”出現了明顯的移動痕跡,紛紛向鄰近地區轉移或者投資,這種傳統產業的資本“抱團”流動,啟動了“塊狀經濟”的跨省復制。近年來,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引起了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圍繞區域產業轉移內涵討論非常熱烈,并形成了三種代表性的觀點。
1.位移論。位移論認為,產業轉移是指某種產業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的轉移。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不在少數,例如,郭元�、常曉鳴(2010)認為:產業轉移是指特定形式的產業在空間位置上的移動,即產業中的企業等主體將生產形式整體或部分從原產地遷移到其他區位進行生產活動。陳耀(2009)認為,所謂產業轉移,一般是指由于資源供給或市場需求條件變化,引起的產業(企業)在地域空間上的位移或遷移現象。符正平、曾素英(2008)認為:“產業轉移是產業的空間移動現象,移動的可以是產業鏈上的某一個或幾個活動,也可以是整個產業。”魏瑋、畢超(2010)認為,區際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在一國內部,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的過程,表現為生產中心在不同區域之間的轉換,如此則可以用不同區域的制造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份額變動,來反映區際產業轉移情況。”郭少新(2006)認為:“所謂產業轉移,是指企業依據競爭優勢的變化,以跨區域直接投資等方式,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將部分生產環節或整個企業在空間上遷移的經濟現象。”劉力(2009)研究表明,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具有近距離擴散特征,且是市場機制引導結果。大多數產業轉移的目的地毗鄰珠三角經濟圈,這樣有利于產業配套和產業發展的便利性。
2.過程論。相對于位移論強調產業轉移的空間屬性而言,過程論則強調產業轉移具有時間屬性,其中比較典型的觀點(熊必琳、陳蕊、楊善林,2007)認為:“產業轉移是一個動態連續過程, 在某一區域范圍內I產業的成長伴隨著區域外該產業的擴張或衰退,當該區域完成其主導產業的轉換時,一個連續的產業轉移過程就將終止。”戴宏偉、王云平(2008)認為,產業轉移指一個國家內部的某些產業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的過程。馬子紅、于干千、胡洪斌(2010)認為:“產業轉移,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個區域(國家或地區) 轉移到另一個區域(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馬子紅(2006)認為:“區際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
3.時空論。時空論是將上述兩種觀點加以綜合,認為產業轉移既是空間位移,也是一個時間過程,其中代表性的觀點如:趙堅(2009)認為認識產業轉移要包括產業類型、地理空間和時間等三個緯度,從時間上看就是產業轉移的時機。他將影響產業轉移時機的因素歸納為四類,即經濟周期及階段、產品和產業生命周期及階段、產業優化時期、資源有效配置最佳期等。陳建軍(2007)認為:“所謂產業轉移,主要指產業區域轉移,一般地說是由于資源供給或(和)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以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的經濟過程,是一個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石奇、張繼良(2007)認為:“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條件下綜合了區域間的投資與貿易活動、具有時間和空間維度的動態過程,是區域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出地和轉入地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二、關于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的研究
在產業轉移影響因素(動因)方面,研究者給出了很多觀點,他們列舉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勞動力流動性、產業配套性、商務成本、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等方面。
1.區域經濟差異與要素稟賦。按照經典的產業轉移理論,區域間產業轉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上,發達地區的產業向落后地區輻射是必然的。從這一角度分析區域產業轉移的動因有不少成果。例如,王然(2009)認為:“決定產業轉移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國家間(或地區間)的生產力發展差距。”生產力差距是決定產業轉移的一般因素,就我國而言,還存在特殊原因,并認為,“政府在產業轉移中的作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特殊因素”。張婷婷、高新才(2009)認為:“區域間產業競爭優勢的消長轉換是衰退性產業空間移動的內在根源。發達地區企業在欠發達地區不斷轉移的過程,事實上就是發達地區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向欠發達地區不斷轉移的過程。”
多淑杰(2010)從產業鏈特征和地理(區位)特征上分析區域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其中產業鏈特征對區域產業轉移的影響表現在:上下游產業間的垂直關聯和集聚、部門水平關聯和集聚、產業鏈要素偏好等方面;地理區域空間內的要素資源、市場規模、交通通信、對外開放、政府政策等因素影響區域產業轉移。
魏瑋、畢超(2010)將影響區際產業轉移中企業區位決策的因素歸納為市場規模、集聚效應、原材料豐裕度、勞動力成本、勞動力素質以及經濟政策六類。他們對1998到2007年間,中國食品制造業的區際轉移過程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產業集聚效應、勞動力素質、以及原材料豐裕度對企業區際轉移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勞動力成本則具有顯著的負效應。勞動力素質對企業區際產業轉移有顯著的正效應,表明移入企業通常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而并非如有些學者擔憂的,移入中西部的多為淘汰的落后技術。市場規模和產業政策對企業區位決策無顯著影響。表明制造業企業向中西部轉移是成本導向而非市場導向。產業政策的影響不顯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內陸省份常常陷入同質性優惠政策競爭,政策差異并不明顯,相應的對企業區位決策的影響也較小。
2.區域商務成本。從成本的角度分析區域產業轉移的原因是很多學者的共同觀點,例如,馬子千(2006)提出:“探討區際產業轉移的動因,應更多地從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是國際產業轉移還是區際產業轉移,其轉移主體都是企業,企業的區位選擇主要是考慮成本因素。”并由此認為:“分析中國區際產業轉移的動因,應主要從生產成本、運輸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來考慮。”根據一項關于“珠三角企業遷移原因”的調查問卷,34%的珠三角企業認為生產成本上升(包括勞動成本與土地成本)是導致企業遷移的主要原因。根據“珠三角企業遷移原因”的調查問卷,有43%的企業表示企業遷移原因主要是根據企業自身發展需要。
與產業轉移相關的成本主要是具有區域屬性的商務成本,因此這一概念頻繁地被用于產業轉移分析中。張少軍、李東方(2009)提出:“商務成本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所支出的各種費用的總和,一般可分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兩大類。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勞動力、土地和資源等要素的價格水平;而交易成本主要是與制度相關的成本,與市場化程度、產業配套環境、政府效率與稅費、基礎設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關于商務成本對產業轉移的影響機理,兩位學者給出了這樣的描述:“一般來說,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地方,往往營商環境不佳(如現代生產者服務業欠發達、基礎設施差、法治化程度低和政府服務不規范),因此交易成本會比較高;而要素成本相對較高的地方,往往生產者服務業、基礎設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務高度發達,因此交易成本會比較低。”
與此同時,顧慧君(2009)也認為一個區域是否發生產業遷移取決于成本,但是他把成本歸類為生產成本和貿易成本。如果具體到區域上,生產成本基本上就是要素成本,而貿易成本主要表現為交易成本,因此兩者的觀點沒有本質的區別。
丁永志、劉興堂(2009)把影響產業區域轉移的因素分成規模經濟的外部性和流動成本兩類。他們提出:“一個區域的經濟規模越大,企業數量越多,則區域中企業獲得的外部性越大。”另外,從要素流動成本上看,東部地區的發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區要素向東部地區流動,要素流動成本本應由東部地區企業承擔,但由于我國資源價格和流動成本并未完全反映市場價格,因此抑制了區域產業轉移。
3.離心力和向心力。區域產業轉移受到產業轉移推力和拉力兩種力量的共同影響,推力就是離心力(產業轉移出去),拉力就是向心力(產業吸引進來)。其中向心力和離心力分別用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代表,兩者變動速率的權衡是影響產業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張少軍、李東方(2009)提出:“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上是集聚還是轉移,取決于推動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促進空間擴散的離心力(Centrifugal)之間的動態演變和力量權衡。依據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2007),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關聯效應(產業配套)、密集型勞動市場和溢出效應(生產要素的稟賦);離心力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非流動性和要素價格等。產業集中還是擴散是向心力和離心力權衡的結果,當向心力大于離心力,經濟活動的集聚就會繼續強化;反之,經濟活動就會通過產業轉移在空間上擴散。”
任志軍(2009)將上述推力和拉力具體運用到區域產業轉移分析上,將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推力因素概括為產業結構升級、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將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拉力因素概括為市場引力、低生產要素成本、政府政策等。
無論是推力還是拉力,一些學者發現兩種力量均存在反作用力,郭麗(2009)使用了產業轉移粘性這一概念來分析制約產業轉移的因素。所謂轉移粘性是指“在產業區域轉移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使產業在區域間的轉移不能按照區域經濟梯度循序進行,從而出現粘性。”任志軍(2009)認為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粘力因素包括東部地區產業集群化發展、政府的政績考核體制等。欠發達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斥力因素包括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產業配套能力低等。
在分析產業轉移推力和拉力的雙項屬性上,學者們經常提到的因素不外是路徑依賴性、產業配套性、勞動力流動性、產業承接力等。
路徑依賴性是制約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也是產業轉移粘性的主要原因。所謂路徑依賴是指以往的選擇制約著今后可能的選擇。產業發展的路徑依賴性是指某區域產業發展形成的慣性鎖定了發展路徑,使之難以產生區域產業轉移。導致路徑依賴性的主要原因是:沉沒成本、地緣聯系、制度安排等。
產業配套性具有粘性作用,既是轉出地的拉力和推力,也是承接地的拉力和推力。張三峰、楊德才(2009)以我國中部地區為樣本,運用81個地級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數據,分析制造業與服務業的互動性,并以此研究產業配套對承接產業轉移的影響。根據他的研究,我國中部地區服務業與制造業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換言之,東部地區目前的產業融合性較低不利于承接制造業的轉移。
從國際角度看,不存在勞動力的國際流動,因此國際產業轉移一般是朝向具有勞動力稟賦的國家和地區。但是在一國之內,勞動力具有較好的區域間流動性,因此勞動力的跨區流動可以代替一部分產業區域轉移。勞動力流動帶動了資本流動,一般而言,資本的流動性更高,而且往往是“資本追逐勞動”,從而實現資本的跨區流動。
產業轉移承接能力具有雙重作用力。馬濤、李東、楊建華、翟相如等(2009)對地區產業轉移承接能力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他們提出了包括6個一級指標和9個二級指標的評價體系。其中6大一級指標涵蓋成本因素、市場潛力因素、投資政策環境、產業配套能力、技術研發水平、經濟效益因素等方面。關于影響產業承接能力的因素,張婷婷、高新才(2009)認為主要有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產業配套能力、產業發展的軟環境等。徐艷飛、和瑞芳、丁文君(2010)提出,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競爭力的計算須綜合考慮地區自然資源豐度和社會經濟資源豐度。自然資源分為三大類,即能源儲存量、黑色金屬儲存量、有色(非)金屬儲存量;社會經濟資源用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源投資、地方財政收入、城市化水平、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例、非消費性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當地專利申請數量、私營工業企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和外商投資數量等指標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