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應商管理概念
供應商管理就是對供應商的開發選擇、使用和考核等綜合性的管理工作的總稱,是用來改善與供應商之間關系、實現與供應商建立和維持長久、緊密伙伴關系的一種管理機制,其中,開發選擇是基礎,使用是目的,考核是手段。對供應商進行管理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支穩定可靠、品質優秀的供應商隊伍,為科研院所更好地提供物資保障。對供應商進行更有效的管理,這既是科研院所物資供應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完善科研院所物資供應流程的需要。
二、目前科研院所在供應商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科研院所的物資供應按資金來源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購方式,大部分通過政府集中采購完成,但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物資通過分散(自行)采購來完成。為此,科研院所國資部門在供應商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章制度,保證了科研的正常進行,但還存在一些不足:
1.在供應商關系處理方面,還不到位。目前科研院所國資部門與供應商的關系僅是一種基于合同性的利益關系,這是臨時的或短期的合作關系,還沒有形成互相信任的關系。如信息不共享,為了獲得更好的供貨價格,部分供應商在參加競爭的過程之中盡量隱瞞自己的信息,甚至出現生產商控制供應商調控價格的行為,這樣就增加了采購過程之中的不確定性。
2.在供應商考核方面,還是一個空白。由于我們自身管理水平、專業技術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對供應商的考核還停留在比較感性的認識上,考核制度沒有建立,考核指標也沒有設定,這樣就無法準確、客觀地評價供應商的好壞,也很難對供應商提出明確要求和改進意見,導致在供應商管理方面缺了一個重要環節。
三、科研院所物資供應商管理的對策研究
對供應商管理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系統工程,本文擬就供應商選擇及考核兩個方面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供應商管理新模式。
1.供應商選擇。供應商選擇是供應商管理的首要環節,我們必須建立完備的供應商篩選程序,使用統一的供應商選擇標準。
首先,對不同類型的物資,由國資部門經市場調研后,提出5家左右潛在供應商名單。國資部門尋找潛在供應商要經過對市場的仔細分析,通過向供應商主動問詢和介紹、專業媒體廣告、互聯網搜索等各種公開信息和公開的渠道得到供應商的聯系方式和供應商的有關信息,包括注冊地、注冊資金、主要股東結構、生產場地、物資、人員、主要產品、主要客戶、生產能力等。通過分析這些信息,可以評估其供貨能力、貨源的穩定性、貨源的可靠性等,從而初步判斷其綜合競爭能力。
其次,科研院所成立一個由國資部門、監察審計部門組成的供應商評選小組,可視具體情況邀請財務、技術部門一起參與, 這種供應商選擇的分權評選方法,不僅會帶來專業的知識與經驗,有助于采購行為在科研院所內部的溝通和協調,而且有利于廉潔自律,也是廉政建設的需要。
最后,評選小組對供應商初審并根據需要有選擇進行實地考察后,從質量、價格、服務、其它四個方面對供應商進行打分,并計算出總分排序后決定取舍。其中:
質量:占50%權重,主要從三方面考慮:(1)質量水平,包括:是否通過質量保證體系,樣品質量,對質量問題的處理承諾;(2)技術能力,包括:產品設計能力,對技術問題的反應能力情況;(3)服務團隊,包括:經營團隊,員工素質。
價格:占20%權重,主要從其價格水平來考慮,包括:優惠程度,消化漲價的能力,成本下降空間。
服務:占15%權重,主要指后援服務承諾,包括:零星訂貨保證,配套售后服務能力。
其它:占15%權重,主要包括以下承諾:交貨的及時性,擴大供貨的彈性,出樣的及時性,增、減訂貨的反應能力等。
打分按照從不具備要求到完全符合要求且結果令人滿意,可分為若干個分數段(0分~100分區間),根據各分項要素計算平均得分,如80分以上為合格供應商,60分以下為不合格供應商。核準為合格供應商的,始得采購;60分~80分之間的,繼續改進,保留其未來候選資格。
2.供應商考核。供應商考核是供應商管理的重要內容,對供應商考核由科研院所國資部門負責,并視具體情況邀請使用部門代表、技術部門代表一起參與,主要對供應商供貨質量、供貨價格、供貨情況、服務水平、柔性供應情況、誠信合作、貨款支付等7個要素進行綜合考量,并且賦予上述7個要素不同的權重,見表1。
在對供應商進行考核時,先對以上7個指標進行單項考核,并在此基礎上,對供應商進行綜合考核。綜合考核就是對以上各個指標進行加權平均計算而得到的一個綜合考評成績。在各指標考評中,質量、價格兩個指標采用定量考評方法。其公式為:質量分值=(100%-拒收百分比)×100,價格分值=(了解到的市場最低價格/實際支付價格)×100 (如計算有小數點時,采用四舍五入方式進位至個位數),其余指標均采用定性考評方法。
考核結果根據不同的分值分為4個檔次,并給予不同的獎懲,具體如表2。
四、建立科研院所物資供應商管理新模式
從科研院所國資部門提供候選供應商、評選小組初審、實地考察,到簽訂供貨合同、考核,僅僅是做好供應商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在這個過程中、過程后均應以項目小結、專家論證、兄弟單位或使用部門訪談的形式不斷發現新問題,并通過問題的解決推動工作流程、制度的改進,尤其是在下一輪合同簽訂前,要對整個過程和結果進行回顧和總結,使供應商管理工作日益完善,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當然,新模式的實施還需要科研院所國資部門建立相應的新理念和新措施:
1.拋棄舊的單一的甲乙方理念,樹立互為甲乙方的理念,增強雙方的信任。信任是合作的根本,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合作伙伴關系才能長久地維持和鞏固。相信對方,也是相信自己的選擇,有了信任做保障,可以降低合作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合作伙伴就可以共同致力于如何改善供應各環節,更好地提高供貨效率。
2.對供應商實施有效的激勵措施。激勵機制是保持雙方長期關系、協調利益的有效措施,可以開發供應商的潛在能力,變消極為積極,從而保持供貨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還可以造就良性的供應商競爭環境,還可以留住優秀的供應商。如對于考核優秀的供應商,可以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優先訂貨或加大訂貨量,還可請其一起監管低一級的供應商,從而激發優秀供應商的主人翁精神,科研院所也可以取得增值服務;對于考核良好的供應商, 可以優先訂貨或維持原有訂貨量。
3.要加強供應商檔案管理。(1)供應商檔案要集中統一專人管理,并對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特殊行業經營證以及其他相關證書進行動態管理,還應及時收集、補充、更換到期的檔案材料,確保檔案資料完整性。(2)注重管理手段創新,建立供應商電子檔案信息,并通過計算機管理手段對電子檔案數據庫數據的有效性進行實時跟蹤,在接近有效期時通過數據庫信息自動進行提示,及時更換即將到期的資質信息資料,確保檔案材料的及時有效性。(3)每一個供應商檔案應經嚴格的審核才能歸檔,科研院所國資部門的采購必須在已歸檔的供應商中進行。
4.科研院所國資部門的全體員工都要不斷學習新知識,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市場信息失真或缺乏是國資工作人員在供應商管理方面主要的障礙所在,也是許多風險增加的原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習新知識、了解市場信息的手段愈發豐富,可以借助互聯網、相關信息系統等先進的方式在線學習、實時溝通,更應借助于科研院所“創建學習型組織”的契機,結合工作實際,學習先進的管理方式和高效的運作流程,將供應商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