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是各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履行行政管理職能,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基本物資保證,也是保障和支持社會經濟健康發展,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物資基礎。
目前,我國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日常核算管理工作,普遍存在固定資產管理意識不強,制度不嚴,致使一些固定資產被挪用、丟失、毀損等諸多不規范、管理薄弱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地阻礙了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并影響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成為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大隱患。如何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探索出有效的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思路,切實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效果,對于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現狀分析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由于行政事業單位購置固定資產的資金來源大多是政府財政性撥款,在各單位的會計核算時,在“經費支出”或“事業支出”中列支,且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因此,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購買、管理、核算中不按制度規范要求處理,存在賬外資產、私設“小金庫”等問題,損失浪費現象時有發生。其管理狀況令人堪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規范的購置、保管和使用制度,在管理上無章可循。在實際工作有相當一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只重視固定資產的購置,而輕視日常管理,或者管理手段措施不到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和健全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沒有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其固定資產的購入、領用和結存等無健全的臺賬或記錄,沒有實行定期的盤點制度。
2.沒有建立健全固定資產明細賬,財務會計資料無法真實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資產的增減及結存變化。一些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核算的賬面上只反映固定資產總值,沒有記載固定資產明細項目的實物數量及其價值。即只有會計核算的總賬反映,缺乏相應的明細核算內容。由于固定資產實行原始計價一貫制的辦法,而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無法確認盤存資產的數量多少,以及價值的增減,使賬面資產總值失去了對實物的控制。
3.違規私下交易、長期滯留賬外或被借用。有的行政事業單位由于種種原因,利用其行政管理的權力,主動或被動地與被征收對象達成默契,違規操作,以對方提供的實物資產,如基建工程材料、攝像器材、小汽車、空調、筆記本電腦等,抵頂行政事業性收入;對于一些調撥、接收捐贈的固定資產又長期被置于賬外,無人監管;甚至一些新購入固定資產不納入賬務管理。導致這些固定資產長期滯留于賬外或被借用,逃避了正常的管理、監督和檢查。
4.對固定資產租賃收入的監督形同虛設。有的行政事業單位在出租部分辦公用房或其他房屋設備時,其收取的租金收入未入賬或未全部入賬,而是采取直接抵頂賬外單位招待費和福利費支出等。單位財務部門對本單位租賃收入的應收數、已收數、欠收數,均無完整的臺賬或記錄,使會計監督失控。
5.會計核算不及時調整相關賬務。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在重新評估價值后,其資產的價值發生了增值或減值變化,而單位會計并未及時進行調整賬務的財務處理,導致賬物脫節和資產存量不清的現象。甚至還有一部分單位建造的辦公樓和宿舍樓等,雖已使用多年,但該項工程支出仍然掛在往來賬戶中,長期掛賬,未及時轉入“固定資產”賬戶,使固定資產的凈值不清。
二、原因分析
1.理論研究不夠。近年來,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理論研究不多,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在研究固定資產管理時,其關注點主要放在企業的經營性固定資產上,幾乎沒有涉及到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分類,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應該包括的環節和內容,政府財政預算的撥款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形成和管理的關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論“誤區”和“盲區”。
2.固定資產管理的制度不夠健全和規范。個別行政事業單位基礎管理薄弱,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沒有制定必要的規章制度。有的行政事業單位雖然制定了一部分規章制度,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并未照章執行,造成財產購置的隨意性大,重復購置較多,財產的移交不履行手續,賬實不符,家底不清,存在虛賬和賬外資產現象。
3.固定資產的配置混亂,使用效率低下,流失較為嚴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流失問題往往發生在固定資產管理的購置、使用和處置等各個環節。許多行政事單位存在大量的、閑置的固定資產。房產和公務用車等固定資產在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政事業單位之間配置不公平的現象也十分突出,大大降低了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其結果一方面使有限的資源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造成了國家財政資金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奢侈之風。甚至由于個別領導的決策失誤和單位的管理不善,造成其單位固定資產的大量流失,損壞丟失現象時有發生。
三、監管措施
1.加強制度建設,理順管理體制,改革固定資產會計處理方法。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理論研究,發現并解決管理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借鑒國外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按照與我國政治體制相適應,與財政預算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原則,進一步理順由財政部門統一領導、國資部門統一管理、國有資產使用部門和單位分工負責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體制。從資產的購置、驗收、使用、調撥、轉讓、報廢、報損等各個環節全面加強制度建設,用制度來約束隨意性,堵住固定資產流失的漏洞。
一是要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責任機制,實行單位主要領導為全面責任人、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使用部門負責人為直接責任人的三級管理責任制。明確相關責任人的職責范圍,將資產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定期考核責任履行情況。二是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作為組織部門考核領導干部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促使各單位“一把手”充分認識到管好用好固定資產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固定資產購建、保管、使用、維護和盤存等制度。把固定資產管理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本單位的工作目標。三是改革固定資產會計處理方法。建議可分別對行政單位和事業單位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行政單位可采取虛擬折舊的方法反映固定資產的新舊程度,定期上報明細表;事業單位可采用按原值和預計使用年限計提折舊的方法,既能真實反映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凈值,也有利于事業單位進行成本核算。
2.開展清產核資,加強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管理。通過清產核資,摸清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家底,一方面可以為深入開展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也可以科學地分配預算,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提供基礎數據;從而明晰各類資產特別是經營性資產產權,有利于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促進閑置資產的有效使用。
加強資產配置使用和處置管理,在資金配置環節,財政部門和單位財務部門要發揮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優勢,加強資產購置的預算管理,對超標準配備資產的,堅決不列入預算;并嚴格實行政府采購制度,在資產購建中進一步推廣與規范政府采購行為。在資金使用環節要建立資產使用管理責任制,抓好行政事業單位常規性、基礎性的賬卡管理和實物管理等工作,進一步做好固定資產賬卡和低值易耗品備查登記,從根本上解決賬實不符、有賬無物或有物無賬等問題,以確保固定資產的完整性;同時把盤活資產,提高資產利用效率作為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緩解收支矛盾的重要措施。對此,一要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的審批工作;二要在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過程中采取公開交易、公平競爭的辦法,凡大宗閑置或更新資產由財政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實行統一收繳、統一調劑、統一報廢、統一拍賣,打破各單位的利益界限,加大閑置固定資產的調劑力度;三要加強對行政單位資產報廢和報損的審批。
3.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引進先進的信息管理手段,配備專業技術人員,構建一整套行政事業固定單位資產基礎數據庫,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資產使用的評估和監督體系,以完整地反映出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存量和增量動態情況,從而加強對各單位固定資產使用效率的監督管理,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并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
4.內外結合,大力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各級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和政府審計機關、財政機關要把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真實完整和保值增值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要定期聯合開展專項檢查工作,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采購部門、使用部門、財務機構和內部審計機構、紀檢監察機構要相互配合,及時摸清家底,及時清理有關資料,及時溝通相關信息,也要定期聯手開展系列專項自查和清查工作,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自我約束機制,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工作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