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優越性,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高等學校作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陣地,教師素質對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師是高校發展的希望所在,加強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既能促進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又能推動高校科學發展。
一、當前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校青年教師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加。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高校40歲以下青年教師人數已超過86萬,占全國高校專任教師總數的63.3%。青年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群體中的組成部分,既有高校教師的共性,又有不同之處。特殊之處在于整個青年教師群體表現出年齡小、學歷高、職稱低、閱歷淺等特點。多數青年教師從校園到校園,缺乏工作經驗和社會實踐,加之現在大學生屬于“90后”,眾多高校形成了“70后”、“80后”老師教“90后”學生的獨特格局。部分青年教師角色轉換不到位,對某些社會現象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確認識,將自己的認識混同于學生,萌生以偏概全的想法,對已經樹立的正確理想信念產生負面影響。
1.政治意識淡薄。青年教師從校園到校園,缺少實踐鍛煉,缺乏理性思考。部分青年教師有海外學習和工作經歷,對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我國的民主政治缺乏歷史的全面的比較研究,在意識形態中沒有形成關于中國國情全面、客觀、理性的認識,而是片面地運用西方的某些學術觀點來對國內的民主政治加以簡單論斷,對西方的所謂民主倍加贊賞。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某些丑惡的社會現象,對青年教師產生了不可低估的負面影響,導致青年教師政治意識淡薄,當遇到某些突發重大事件時,缺乏正確的政治思想,沒有堅定的政治立場,缺乏敏銳的政治觀察力、鑒別力,而將自己混同于普通群眾,做出一些與身份不符的事情。
2.理想信念缺失。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世界觀和政治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黨的十六大后,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主要是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對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要求較少。雖然多數青年教師在學生時代已經開展了“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作為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面臨結婚、購房、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等問題,疲于工作,淡忘學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方向認識模糊不清,理想信念淡化、迷茫,甚至缺失。
3.價值觀念模糊。青年教師工齡短、職稱低,福利待遇相對而言較低,加之房價日益飆升,CPI指數居高不下,收入與支出存在較大逆差,為了支付高漲的日常開銷,很多青年教師在工作之余不得不從事各種兼職活動。現實社會中推崇“金錢至上”的觀念日益影響青年教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部分教師對“知識改變命運”產生懷疑,學生時代形成的良好價值觀被社會尊崇的金錢觀所代替,價值觀念逐漸模糊,價值取向日益扭曲。在面臨年齡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學生時,總是忘記為人師表的身份,跟學生稱兄道弟,課堂內外向學生灌輸“金錢萬能”的理念,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職業道德滑坡。伴隨理想信念缺失、價值觀念模糊,部分青年教師逐漸淡忘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座右銘,尤其與社會其他行業朋友交往時,收入與付出的巨大反差,導致心理失衡,工作態度發生改變,工作熱情逐漸低落,工作責任感降低。抱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不將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中,而是想方設法利用高校教師身份和專業優勢,在校內外開辦各類輔導班、培訓班,以賺錢為目的。少數青年教師冒著違法犯罪的危險,在培訓班上,公開承諾保證百分之百的過關率、過級率,私下通過金錢交易,為培訓班學生透露試題,有損教師職業聲譽。
5.誠信教育缺乏。青年教師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畢業,接受了20多年的學校教育,隨著教育層次的提升,誠信教育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近年來,高校教師科研造假的新聞不絕于耳,無論是國內培養的所謂“人才”,還是從海外引進的“千人計劃”①都存在,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的碩博士論文數據造假,引用他人科研成果不標注來源,將國外最新研究成果翻譯過來,署上姓名就直接作為自己的成果,缺乏科學精神和學術良知,誠信教育缺乏。
二、加強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高校與青年教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高校要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青年教師創設一個實現人生理想、奮斗目標及干事創業的舞臺,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青年教師也要抓住機遇,加強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素質的提升,增強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更多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奉獻青春與智慧。
1.幫助青年教師端正政治方向。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建國60多年來,高等學校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及發展培養了數以億計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高校青年教師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高校教師必將承擔更加艱巨的任務,青年教師將是教師群體中的主體,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要。江澤民同志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學專業知識,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學政治知識,實踐知識,以不斷豐富和提高教師的教書育人水平。”高校要把教師思想道德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提高廣大教師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理論水平。尤其要加強青年教師師德教育,使他們深刻認識教師所擔負的重要使命,在工作中把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道德規范轉化為自我行動,內化為自我認識。要充分利用政治學習或組織生活的機會,正確引導和加強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認真組織青年教師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幫助青年教師端正政治方向,夯實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理論基礎,提高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提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為培養政治堅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樹立良好榜樣。
2.促進青年教師提高思想認識。英國哲學家培根在《習慣論》中寫道:“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和動力,是改變命運的源泉。只有正確的思想才會產生積極的行動,才會產生好的結果。高校青年教師作為教師的特殊群體,在履行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職能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青年教師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湛的專業技術水平,能夠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產生積極作用,能夠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構建學習型黨組織、學校型校園和學習型社會活動中,要將提高青年教師思想認識與提升業務能力水平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提高思想認識更為重要。要對政治意識淡薄、理性信念缺乏的青年教師開小灶,指派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中老年教師“一對一”幫扶,并定期向組織匯報培養情況,真正將高校青年教師培養成政治骨干、業務尖兵,讓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3.引導青年教師樹立正確“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簡稱“三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人生觀是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的總看法。“三觀”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世界觀決定著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具體體現。人生觀與價值觀緊緊相連,人生觀決定價值取向,價值觀引導人生走向,人生觀和價值觀又豐富和發展著世界觀。青年教師是高校發展的希望所在,青年教師的“三觀”決定著“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觀念。青年教師作為青年群體中的一員,所處地位極其特殊,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大學生產生影響,并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加強青年教師“三觀”教育,有助于樹立優良學風教風,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
4.組織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多數青年教師屬于從一所大學校門走出去,進入另一所大學的校門,甚至為數不少的青年教師就在一所大學求學和工作。由于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大學,辦學目標不一樣,許多青年教師缺少社會實踐,工作經驗不足,縱有高深的理論基礎知識,但實踐能力卻不敢恭維,為了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地結合,促進青年教師更好成長成才。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機會,選派一批業務能力強的青年教師到地方各行各業掛職鍛煉,積極創設條件,鼓勵青年教師與地方的企事業單位聯合開展科研項目,自覺承擔服務社會的義務,主動到生產第一線提供專業服務。學校要建立健全青年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要對長期從事社會實踐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5.鼓勵青年教師積極上進。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來,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取得了革命、建設及改革的巨大勝利,物質財富極為豐富,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改善,社會經濟實力居于世界前列。黨和國家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無數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的引領下取得的。黨和國家的事業要持續不斷地發展,需要一批理想信念堅定的青年充實到黨組織中。漢代學者楊雄說過:“務學不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高校要通過宣傳欄、廣播、校園網和校園電視臺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讓優秀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鼓勵教師全身心地投入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工作中。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師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學生耳濡目染,對學生潛移默化,使學生受益終身。高校青年教師作為高知識群體,承擔著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優秀人才的重任。他們的素質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因此,要將青年教師群體中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教師吸收到黨組織中,加強培養。在學校一些領導崗位空缺時,要有“不唯資歷、唯能力”的選才觀念,將一些優秀青年教師選拔到合適崗位,以便他們早日成長成才,為推動學校發展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才華。
6.增強青年教師責任意識。職業道德是指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或階級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人們在履行本職工作中所遵循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是高校教師在從事高等教育勞動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具體體現為高校教師的職業追求、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作風和職業榮譽等方面。在《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征求意見稿)中從“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和為人師表”等六個方面進行意見征求。教書育人作為高校教師的一項重要職能,增強高校青年教師教書育人意識,有助于改善高校師生關系,有助于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7.搭建青年教師成長成才平臺。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決定著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科學研究和管理服務能力。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早在1931年就說過:“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于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等學校各級領導要樹立“教師為本,人才第一”的理念,強化“教師是學校辦學主體”的思想,確立教師三個地位:“在教職工中的中心地位、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分配中的優先地位。”把青年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程,定期召開黨政會議專題研究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注意青年教師個體培養和引進與教學科研創新團隊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國內外重點大學外部培養和引進與校內校本培訓培養和引進相結合。培養和引進一批教學理論功底扎實,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高水平教師,培養和引進一批青年教學名師、青年科研骨干和青年管理精英,構建一支在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等方面后繼有人的人才隊伍,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