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2011年底,我國3.18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的規模遙遙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其中大部分是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據估計,美元資產占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外匯儲備已經超過了我國需要的合理水平,外匯積累過多,導致市場流動性過多,也增加了央行對沖工作的壓力,也孕育著巨大的成本風險。
一、我國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成本風險
(一)通貨膨脹成本
在目前世界信用貨幣條件下,實際上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沒有和實際商品有著穩定的、法定的聯系,所以,信用貨幣的本質屬性之一就是貨幣的購買力持續下降。外匯儲備也是信用貨幣中的一種,它的購買力從理論和實際上來說都是屬于持續下降的,如果我國長期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那么就必須承受未來購買力不斷下降的成本風險。
(二)投資與消費成本
外匯儲備實質上就是對外國的債權,雖然我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但實際上是我國大量的勞務和商品被外國所占有,實際財富直接流到了國外。我國日益膨脹的外匯儲備根本不是財富的象征,這個外匯儲備超過了一定程度后越大,就說明經濟結構失衡越嚴重。所以,可以認為巨額外匯儲備不僅限制了我國對實際經濟領域的投資,同時也制約了我國的即時消費,從而導致我國喪失了眾多的就業崗位。
(三)匯率風險成本
外匯儲備作為一種可變化的金融資產,必然應承受匯率風險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匯率風險不僅會存在于所儲備的貨幣幣種上,而且甚至會對本國的貨幣造成匯率風險。
央行持有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2003年~2010年末,每年增加的外匯儲備已經發生的匯率損失達2711億美元。關于央行大量持有外匯儲備資產的賬面損益,各方面均不愿提及。一種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外匯儲備對外投資收益可觀,年收益率在3%左右,管理水平在各個主權財富基金中居領先位置。但是如果綜合考慮匯率損失,人民銀行持有外匯資產的損失極為驚人。將每年外匯儲備增量以當年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測算換匯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匯率水平測算匯率成本,到2010年年末,2003年以來每年增加的外匯儲備已經發生的匯率損失達2711億美元。如果未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到6,2003年以來增加儲備的匯率損失將攀升到5786億美元。這一損失肯定無法通過外匯對外投資收益彌補。無論是從外儲保值增值的需要出發,還是從增強宏觀調控的有效性看,外匯儲備分流都很急迫。
(四)政策效果成本
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巨大,且數量在持續增加,雖然大大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上的清償能力,但在現在的世界外匯體制下,我國的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始終是處于一種被動干預的地位。由于我國已經連續幾十年在國際收支上進行持續的順差,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市場是供遠遠大于求。在這種具體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被迫投放人民幣,買進大量的外匯形成巨額的外匯儲備,使其成為我們無法控制的內生經濟變量。
二、如何有效化解我國外匯儲備成本風險
(一)將我國外匯儲備保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正
在國際上,用來衡量外匯儲備的重要指標一般都是外匯儲備能夠支持外貿進口的時間長度,最低外匯儲備額不能低于本國3個月的進口需要量。外債余額與外匯儲備的比率一般用來反映一國在償還外債時,只動用外匯儲備資產,而不動用其他的支付手段時,能夠清償外債的能力。按照國際經驗,外匯儲備與外債余額比率的警戒線一般為30%左右即可。筆者認為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外匯儲備合理規模應保持在1.5萬億~2萬億美元左右即可。
(二)改變我國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的單一性問題
我國近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元,黃金占比僅為1.5%,其中,持有美國債1.16萬億美元、居世界單一持有國第1的中國備受詬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更是明確指出,不管發生哪種情況,美元貶值或者美債評級下降,中國購買的美國國債將遭受20%~30%的投資損失。因此,必須改變我國外匯儲備以美元為主的單一性問題,要不斷形成多元化外匯儲備。以美國為例,美國外匯儲備主要包括黃金儲備、證券類、其他國家央行發行的貨幣和存款,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儲備資產,比如金融衍生類、向非銀行非居民發放的貸款、通過反向回購協議投資的外幣資產等。美國黃金占其外匯儲備的3/4,其他國家如德國、法國、意大利3國的黃金占其外匯儲備的比重也都超過60%。而日本將外匯儲備轉化成戰略性資源。日本的財務省規定日本銀行對外匯儲備的管理應當遵循以下原則:在保持外匯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基礎上,盡可能地追求盈利。因此,日本的外匯資產主要由流動性強的國債、政府機關債券、國際金融機構債券、資產擔保債券以及在各國中央銀行的存款,國內外信用等級高、償還能力強的金融機構的存款構成,此外還會涉及權益類、金融衍生類、戰略資源投資等。由于日本國內資源貧乏,所以其將一部分外匯儲備轉化成了戰略性資源儲備,如石油、礦產、稀有金屬等。本世紀初,日本每年的海外證券投資收益均在500億美元以上,巨額海外證券投資所得又成了日本重要的外匯儲備來源。
(三)創造外匯儲備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外匯儲備管理的過程中,當務之急就是應該要建立將資金轉化為資本、將儲備轉化為投資的新機制,積極發揮大量的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儲蓄對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作用。
首先,要制定出積極、穩健的對外投資戰略,可以考慮將銀行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國有外匯管理局的跨國經營和外匯儲備戰略相結合。如促使更多的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儲蓄向資本市場流動,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成立美元技術創新基金,推進我國有競爭力的外匯管理局“走出去”與國外的大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和開發。其次,可將外匯儲備換成戰略性資源,增加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性物資的儲備。第三,讓國民的投資形式更加多元化,據2011年的一則報道,日本民間擁有的流動性外匯資產達3萬億美元,而中國內地居民和外
匯管理局的外匯儲蓄加在一起才1000多億美元。數額龐大的民間藏匯不僅分散了日本央行的風險,也讓日本國民的投資形式更加多元化,許多百姓通過炒匯獲利。第四,加快推進金融改革,利用外匯儲備為有實力的金融機構進行注資,這也是一種新思路,可進一步探索。
(四)加強外匯儲備風險管理
為了有效化解我國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我國應盡快改變將大量的外匯儲備都壓在美國債券和美元貨幣持有的狀況上,增加歐元等幣種,適當減持美元,同時可能提高澳元和加元在外匯儲備中的比重。同時,注重對外匯儲備的風險管理。外匯管理局在外匯儲備管理的整個過程中應該建立完善的風險披露制度、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要不斷提高推進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控制體系重要性的認識。首先,要充分認識到信息化環境下建立完善的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控制,是我國實現在國際上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保障。其次,要充分認識到建立完善的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控制體系,有利于國家識別風險,分析并評估風險,最后對癥下藥,有效地化解各種風險。同時,要下大力氣營造推進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控制體系建設的濃厚氛圍。對推進外匯儲備成本風險控制體系建設重要性的宣傳要到位,還必須加強對執行各項制度的監督考核。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還應該和其他政府有關部門一起來著力加強高頻債務的監測,積極完善和改進外債管理政策,針對外匯儲備中可能會遇到的隱患,提前進行研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相應對策。
(五)加快實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
實行意愿續結售匯,逐步取消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度,進一步放寬諸如留學、旅游等經常項目的外匯匯兌限制,完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同時,不斷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減少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頻度,提高外匯交易規模,放開主要外貿企業、擴大外匯交易主體進入外匯市場,加快實現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進程,擴大人民幣的浮動幅度,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有管理的、以市場為準則的外匯浮動匯率機制。此外,還應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允許居民對外投資,逐步放松資本項目的管制。
(六)加強合作簽定區域多邊貨幣互換協議
降低外匯儲備的持有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有效的區域貨幣合作。中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以在亞洲債券基金合作和清邁協議的框架下,建立合理的外匯儲備庫,減少對美國等金融市場的依賴,穩步發展亞洲債券市場,促進本地區金融穩定和對資金進行合理的利用。這樣能夠通過貨幣互換的方式來加強對本合作區域內外匯支付困難的國家進行融資幫助,提高中國對周邊區域國家的影響,達到減持外儲、增強國際地位的目的;還能夠減少合作簽定區域內貿易雙方為了平衡各自的貿易收支而持有的外匯儲備;另外還能夠擴大人民幣的認同度,有利于實現人民幣成為亞洲核心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