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醫療事業 財務制度 成本核算
我國醫療事業現行的是不計成本,不計折舊半供給制式的財務制度。這種財務制度對醫療事業帶來了不利影響。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實行了增收(防止漏收)節支,從結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發放獎金的辦法,起了些好作用,但因管理制度沒有變動,問題仍未解決,而且已產生了另外一些副作用,國務院今年國發[81]25號文件批復的衛生部《關于解決醫院賠本問題的報告》,在試行中矛盾重重,仍然沒有解決醫院的經濟管理問題,原有弊端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因此,改革現行醫療事業的財務管理制度,是進一步辦好醫療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我國醫療事業現行財務管理是不計成本收費,差額國家補助,即醫院的實際消耗以醫療收支抵沖后的缺額部分,由國家或地方撥款給予不等量的補貼。醫院的大修理、大購置,由于財政限制是由衛生行政部門確定和統購調撥的,醫院無權。這種財務管理制度在建國初期面臨著醫療事業嚴重不足,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各種傳染病和流行病的傳播、流行的情況下,為了集中力量撲滅傳染病,控制流行病和大量重病人的醫療是必須的,也確實起了良好作用。但是,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醫療事業單位越來越多,“攤子”很大,防疫、預防保健和其它各種衛生機構齊全,都有了相應的專業隊伍,各項醫療衛生工作都已走上正規的今天,這種財務制度就更加顯出它的缺陷:
①在不計成本的收費形式下掩蓋著較大的虧損,使醫院越辦越窮,嚴重地影響了醫院房屋及時修繕、醫療設備更新換代,限制了醫學科學水平和醫療質量的提高。以上海解放以來三次大降收費為例,除第一次改變了舊社會醫療事業的盈利性質外,后兩次“降價”是成本費用的減收(今年批準的實行兩種收費制度,對收費標準沒有說明其確切依據,各方面仍在爭論),減收的成本費雖有財政補貼,但每年都低于實際虧損,造成房屋大量失修,設備陳舊嚴重。在上海現有160萬平方米醫院用房中,有百分之六十失修或已成為“危險房屋”。現有上億元的三十年代的陳舊設備,在長期“越期服役”。這種狀況如繼續下去,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②醫院當家不理財,管理工作上好壞不分,影響醫院管理的積極性,造成經濟損失。在實行“增收節支”以前,醫療用品的采購一方面因經濟限制,該購的不能購買,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問實際需要過量成批購買,使某些物資(也包括藥品)長時間積壓、變質、失效而報廢(有一年上海僅藥品失效一項報廢達二百萬元)。本來修理和購置器械,如院內精打細算,分清先后緩急是可以解決某些問題的,也因等待上級撥款,管錢部門又不知醫院的實際需要,不能切實解決緊迫問題,造成更大困難,國家要拿出更多的錢,才能彌補這些損失。至于因管理不善造成的漏收和其它損失,同樣是嚴重的。
③1979年以來實行“增收節支”起了一些作用。上海市1980年扣除其它各種因素,共計凈增收一千多萬元;但也有副作用,各單位為了增收,搞了一些不適當的“體檢”和疾病“普查”,甚至出現了“搶生意”的現象。這對保護職工健康沒有多少益處,影響了工人生產,增加了有關單位的開支,在某些醫療單位之間還產生了矛盾。
有條件的醫院自制一些大輸液,不僅需要,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些醫院為了增收,不顧條件,擴大了自制輸液的品種和數量,并自制了多種藥品,不僅與醫藥工業爭利,而且由于盲目生產,某些品種供過于求,過期失效,使國家物資遭受損失。
④醫院沒法按照自己的特長或優勢,按照自己的需要來更新和添置新的醫療設備,影響了醫學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提高醫療質量。上海在五十年代初期有兩個醫技水平相當的醫院,后來一家作為市管,一家劃歸區管,因財政限制,只能重點裝備那個市管醫院,那個市管醫院的醫技能力得到發揮,技術上有新的突破而聞名國內外,那個區管醫院雖然有幾個水平較高的科目和醫師,卻因種種條件限制,特別是設備過分陳舊破爛,沒法發揮其作用。類似例子,在上海是不勝枚舉的。
上述現象也束縛著醫技人才流動,調一名醫師到下一級醫院去工作難上加難,許多基層醫療單位,如街道醫院和公社衛生院高級醫技人才極缺乏,有些市和醫學院管的醫院中則主任醫師過多,而調不出去,長此以往,基層醫院難以支撐下去,上級醫院任務過重,壓力過大,將更嚴重。
⑤由于醫療單位基本上是供給制式的財務制度,醫療器械和醫院設備產品的分配也基本上是供給制式的,各醫院沒有多少選擇采購的余地,特別象X光機這類大型產品,實際上是統一分配的,不管質量好壞,先進和落后,給什么要什么,這就相對地減輕了生產單位提高產品質量、研制和生產新產品的緊迫感。
上述現象證明,醫療事業的財務管理制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上海在執行今年二月二十七日國發[81]25號文,批復衛生部《關于解決醫院賠本問題的報告》的試點中,有一些不同的議論。概括起來是:
(1)醫療是社會福利事業,國家根據財力可能和實際需要撥款;
(2)可以改變收費辦法,但折舊比率和成本核算的標準分歧較大,在收費標準上爭論不休;
(3)改變公費、勞保醫療收費后,企業單位多支的部分經費由何處支付為好?
(4)醫療衛生系統內部的經濟管理體制和制度要不要改變。
我們從有關省、市了解到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這里有一個問題,即什么是社會福利事業?社會福利事業要不要經濟核算?社會福利事業的范圍很廣,從宏觀和廣義上講,整個社會的生產、建設、科學文化、國防和各種服務都是為了造福于人民,都可以說是社會福利事業。我們通常講的職工福利和醫療事業,是指特定范圍內的職工福利和社會福利事業,這些職工福利和社會福利事業,又是同整個國民經濟聯結在一起的。這當中同樣有個合理分配和經濟管理問題。特別是醫療事業,它不僅有腦力勞動的消耗,更大量的是設備、物資、材料的消耗,這些消耗和補償,必須是相應的,否則就會失調,就會有損失。這當中也有個“簡單再生產”和更新、提高與發展的問題。有些同志認為,醫療事業財務管理上的改革是“多余”的,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加以反對,其根源是把醫療服務,即社會福利事業與經濟管理對立起來了,認為既然是福利,就不應該經濟管理,似乎有了經濟管理就不是福利事業了。這是一種錯覺。辦醫院和辦其他經濟事業一樣,都應實行經濟管理,凡是收費的事業,都應有成本核算,沒有成本核算“收費”的依據和標準從何而來?又怎么能管好事業?管不好事業,花錢多,辦事少,又將影響福利。因此,不應把“福利事業”同成本核算、按標準收費對立起來。在現行醫療事業經濟管理制度下醫院還能繼續開辦,而且據 些財務內行同志講,醫院“并不虧本”。實際上這是一種假象,各醫療單位是在擠固定資產和設備,本身存在著“危機”。這一、二年中所謂的結余是該開支的不開支,不可以賺的錢賺了,為了發獎金的一種賬面結余。真實情況是這些收包括財政補貼在內還不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我們不能設想讓已經發展到這樣規模的醫療衛生事業,直到“耗光用盡”再去解求危機,在我們看到它的危險的時候,就應該采取積極措施,把問題解決在前邊,讓它繼續健康地發展下去。
那么,醫療事業的財務應如何改革?看來實行成本核算,全額收費,原則上由各醫療單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制度,是目前可行的。這里說的成本核算,可以包括人員工資在內,也可以在國家包工資的前提下核算,醫院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優越性是早已證明了的。在“文化大革命”前,上海市近百家集體所有制街道醫院實行這種財務制度。他們同公立醫院執行相同的收費標準,職工享有高于公立醫院的福利待遇(每年可發兩個月平均工資的獎金),也不要國家的財政補貼,不但總的沒有虧損,他們還增添了不少醫療設備(有的新造了醫院用房),增加了醫療項目,提高了醫療質量,改善了服務態度,到一九六六年止還結余了一千六百多萬元,這是其它醫院未能做到的。
要搞好醫療事業單位的經濟管理,還應解決以下幾個具體問題:
1、成本計算的方法和依據。醫療事業同生產部門的成本核算因情況差異太大,不能硬套。醫療事業內部大致可分為病床、手術、門急診、檢驗、后勤保障和防保等幾個大項,其成本核算不可能分門別類,一一排派。整個醫院設備折舊和某些消耗應計入病床和門、急診費用內,手術、檢驗包括X光透視、攝片,以及其它項目按其本身的實際消耗計入成本。由于醫療事業同生產部門不同,它不可能有個固定的醫療指標,它的任務是隨著天災人禍和其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的,不宜個別定指標,也不宜于以某年某月的業務量作為計算基礎,應按幾個年度的總平均量為約數和一個標準醫院實際承擔能力(病房和門、急診)來計算業務量和實際消耗。關于房產和設備的折舊也要照顧到醫療事業從未有過折舊,更談不上折舊金的儲存,而且現已失修和急待更新,應按現狀按現價制定出恰如其份的折舊比率,另外也要考慮到物價指數和應付特殊困難,留有余地,在核實的成本基礎上加百分之幾的機動費,以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為宜。這些應由衛生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核定一個有高低幅度的標準,然后由各省、市據實核算出具體收費標準,以免各地方對些爭論不休。
2、各醫院藥房藥品批零差價收和少量自制大輸液收,不應抵沖成本。這部分收留作醫院職工醫療和其它福利費支出。目前的自制藥品、自制輸液以及其它一些過頭做法,應當整頓和糾正。
3、實行全額收費。這里講的“全額”是指賬面上的,公費和勞保部分照核定標準全收。自費部分仍按百標準收,現不宜變動,對自費少收部分應由財政補貼,如數額太大,國家財政補貼有困難時,可折扣補貼,以后按照財政的可能情況來變化。在上海兩種收費試點中,工會方面反映:
(1)影響了職工其它福利費(主要是造職工住房)開支;
(2)有少數單位職工福利費不夠開支。據我們對九個局和一個大企業二百多萬職工的福利費調查,問題并不那么嚴重,這十個單位一九八○年的職工福利費凈結余五千多萬元,累計結余二億多元,從總的方面看,增支一點醫療費不受什么影響,個別具體單位有點困難可以以局為單位,作某些調劑或根據微利、專線、賠本單位的實際情況,據實核準其醫療費開支。工會在考慮職工福利時,要考慮到保護職工健康的重要性,從整體上看待職工福利問題。
4、衛生行政領導部門和醫院的經濟管理體制,亦應改變。第一,給醫院以財務管理權,各醫院應按規定標準實行獨立核算,按照政策規定自行決定本院的經費開支問題、設備更新、房產維修和翻建、新設備、技術的應用以及院內臨床科研經費等等,除確有困難由衛生行政部門資助外,一般應由醫院自行確定解決,衛生行政部門行使檢查監督權。第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從成本中附加的機動費或國家撥給的差額補助款中提取一定比例,以便重點解決一些有利于提高醫療水平進口先進設備和特殊困難單位的問題,但數字不宜太大。至于實行這種改革后的各級財務具體管理制度,財會人員的培訓等等由各省市自行解決。
對于已按國務院[81]25號批文進行收費試點的省市,仍按各地的試點收費標準執行,待統一標準核定后,據實際情況改變,試點時間不宜過長,經過幾個月試點,取得經驗,即應在省、市范圍內推開。
醫療事業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例的,在我國經濟調整時期,要求有更大的發展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措施,在適當發展的同時,作些必要的調整,對已有事業管理好是不行的。實行成本核算,全額收費,醫院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制度,不僅不會加重國家的經濟負擔,相反可以促使醫療單位精打細算,管好經濟,既會辦好醫院還有可能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這已為實踐所證明。為了調動各醫院對財務管理的積極性,使有限的財力發揮更大的作用,建議盡快改變現行財務管理制度,把醫療事業辦得更好。
作者:佘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