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現狀
(一)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快速增長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是指企業用自身的應收賬款作為債務履行的擔保,向銀行申請授信。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提供的數據,從2007年10月《物權法》頒布到2011年底,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公示系統(下稱“應收賬款系統”)登記總量累計為50.18萬筆,記載的主合同金額累計近21萬億元。僅2011年應收賬款系統累計登記量就達到了21.28萬筆,較上年增長34%,其中應收賬款系統初始登記量達16.91萬筆。應收賬款系統初始登記的出質人中,中小企業登記數為15.64萬筆,占比達92%。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呈快速增長態勢,并成為銀行服務中小企業的重要信貸項目,對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滯后于中小企業發展有數據顯示,自應收賬款系統上線的4年多來,我國累計僅有8.4萬家法人類中小企業獲得了總計9萬億元的應收賬款融資。近年來,盡管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中小企業數量及融資金額有較大增長,但對于占企業總數99%以上,總量近5000萬家的中小企業(含個體工商戶)而言,獲得質押融資的中小企業不僅比例偏低,且融資金額占中小企業融資總額的比例也比較低,遠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據統計,2011年,獲得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中小企業占“應收賬款系統”登記總量的比例僅有16.7%,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金額占全部企業應收賬款融資總額的比例不足5成,僅有43%。相對大型企業而言,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中小企業不僅數量少、比例低,且融資金額所占比例也低于大型企業。這與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所處地位不相稱,與中小企業融資特點和要求不相適應,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滯后于中小企業發展。
二、基于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銀企博弈模型
(一)非對稱信息條件下銀企博弈特點博弈是一種具有競爭或對抗性質的行為,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銀企博弈是指雙方就質押融資而采取的行動方案。根據博弈理論,銀行和企業雙方均會選擇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的決策。實現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很大程度取決于銀行與企業之間圍繞質押融資而形成的博弈關系,博弈均衡化是實現銀企雙贏的重要前提。從銀行與企業信貸關系的建立和發展看,銀企博弈關系不僅取決于一次性博弈的結果,更取決于雙方多次博弈行為與選擇。
銀行與企業的初始行為取決于一次性博弈結果。一次性博弈前,銀企雙方從未有過交易,也不存在“信用記憶”,雙方無法檢驗和甄別對方披露信息的真偽,尤其銀行很難對企業的融資行為進行有效甄別。因此,在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融資當事人為最大程度保護和增加自身利益,只要有機會就可能采取一種“損人利己”的做法,導致“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大增。而銀行在非對稱信息背景下,只能對應收賬款出質人的素質、應收賬款債務人的付款能力和意愿等情況的進行有限的判斷,以最大限度消除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并根據融資企業傳遞的信息判斷融資企業是“優質企業”還是“問題企業”。致使銀行難以將風險高或風險低、收益好或收益差的貸款機會進行有效區分,并可能做出“給問題企業發放貸款”或“不給優質發放貸款”的逆向選擇,其結果是扭曲了市場均衡,難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銀企一次性博弈模型 從銀行與企業的博弈模型看,銀行和中小企業博弈模型如圖1所示,假設融資企業投資項目的收益率為r,質押融資的項目資金為K,銀行貸款利率為i,節點①代表中小企業融資決策,節點②代表銀行信貸決策。在應收賬款質押貸融資的首輪博弈中,不管是資信好的、還是資信差的中小企業均有申請或不申請貸款兩種選擇。如果兩類企業均不選擇貸款,則博弈結束,銀行無利息收入,企業無融資收益。如果這兩類企業均申請質押貸款,則進入第二輪博弈,進入節點②,銀行將面臨兩種選擇:發放或拒絕貸款。如果同意貸款,貸款的對象可能有兩種:一是選擇了資信好的中小企業,企業通過融資,項目獲利K×r,向銀行交納利息K×i,企業獲凈利=K×r-K×i。二是選擇了資信差的企業,融資企業未能歸還貸款,由于一次性博弈條件下對企業沒有懲罰約束機制,銀行損失本金K,企業得益為本金K和項目獲利收益K×r,即K+K×r。如果銀行選擇拒絕貸款,則銀行與企業均得不到收益,并導致銀行由于錯失“優質企業”而增加(-K×i)的機會成本。
如果用條件概率p表示資信好的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概率,則資信差的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的概率為(1-p)。根據銀企博弈模型,銀行融資的凈收益R1=p×K×i+(1-p)×(-K),而拒絕融資的凈收益R2=p×(-K×i)+(1-p)×0。如果R1>R2,銀行會選擇質押融資申請;如果R1 一次性博弈導致融資企業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選擇機會主義行為,而銀行預期到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而拒接發放貸款。博弈結果致使交易雙方陷入“囚徒困境”,合作終止,銀企雙方均無法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三)銀企多次博弈模型由于一次性博弈難以滿足銀企雙方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銀企雙方往往采取多次博弈方式,并根據多次博弈調整自身行為及策略,謀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只有通過銀行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銀行才有足夠的時間對企業的失信行為進行懲罰,即博弈中的失信行為最多只能發生一次,而且首次的失信行為必將導致巨大的信用成本,并以喪失未來的經濟利益和企業發展機會為代價。為獲取持續的經濟利益及更多的發展機會,作為理性“經濟人”的融資企業,會選擇誠信合作,提升自身信用等級等方式消除融資障礙,以較低的邊際成本獲得較高的邊際收益。因此,以誠信合作為基礎的多次博弈關系會不斷維持下去。
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全等問題存在,銀行無法精確計算每次交易的風險與收益,只能通過“信用記憶”來判斷融資企業的承貸能力和測算銀行經濟收益,依據事先對合作收益與風險的預期做出決策。同時,企業也會根據銀行做出的決策修正調整自身行為,以達到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銀企雙方在博弈中認識到“合作是有利于自身的好策略”,從而增加了合作的機會。LMacleod (1988)的多次博弈模型表明,只要交易關系是無限重復的,即使不存在外在監督,也會形成一個有效率的均衡。因此,多次博弈有利于抑制“機會主義行為”,解決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促進銀企合作,加速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進程。
在無限次多次博弈過程中,假定在每一次博弈結束前,銀企雙方都預期有w概率進行下一次的交易機會,且每次博弈的結構相同。如果企業選擇失信,企業只能一次性獲得(K+K×r)的收益,以后每期收益為0。如果企業選擇守信,每一階段可獲得1個單位的收益R為(K×r-K×i);有w的概率獲取下期的收益,有w2的概率獲取再下期的收益,如此類推。
假設企業守信的概率為p,不守信的概率為(1-p),那么銀行在每一階段選擇貸款的必要條件是:
p×K×i?叟(1-p)×K,即p?叟1/(1+i)。
當企業還款的概率p?叟1/(1+i)時,銀行收益大于零,銀行會選擇質押融資貸款;反之銀行則選擇拒絕貸款。假設企業每一階段的收益為R,企業收益的貼現率為?啄,則企業總收益為:
R+Rw(1+?啄)-1+Rw2(1+?啄)-2+…+=R/[1-w(1+?啄)-1]。
只要(K×r-K×i)/[1-w(1+?啄)-1]?叟(K+K×r),即在w?叟(1+i)(1+?啄)/(1+r)時,企業守信獲得的收益將大于失信的收益。
在多次博弈條件下,銀行的期望收益取決于貸款利率和借款人還款概率,而企業的期望收益則取決于企業的項目投資收益率、銀行利率以及貼現率。在企業項目資金、投資收益率和銀行利率不變的情況下,銀企合作取決于貼現率?啄,貼現率?啄越大,w越大,企業獲取下期收益的概率越大,失信的概率越小,銀行選擇質押融資的積極性越強。因此,中小企業守信行為是維系銀企合作關系的基石,是實現銀企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保障。
三、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行為與博弈選擇
(一)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融資博弈結論一是一次性博弈屬于無懲罰條件下的博弈,中小企業失信與銀行惜貸是阻礙銀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多次博弈則是一種有嚴厲懲戒和巨大經濟利益誘惑的無限次重復博弈,是推動銀企合作、抑制投機行為,實現博弈均衡和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明智選擇。因此,要增強中小企業融資能力,須將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一次性博弈化轉為多次性博弈,解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方面的問題。二是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致使博弈失衡、信貸交易較少甚至交易消失、機會成本增加、信貸資源配置扭曲,金融市場效率降低。而中小企業信用不足是影響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小企業要通過提高自身信用水平、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實現融資博弈均衡,消除融資障礙,規避融資道德風險。
(二)非對稱信息下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博弈行為選擇具體如下:
(1)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提高應收賬款債權性資產的質量。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提高企業的信用能力,是加快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的基礎。提高中小企業信用能力,一方面要加強中小企業信用軟實力建設,樹立誠信文化理念,打造誠信經營品牌,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防范“逆向選擇”,規避“道德風險”。同時,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優化資產配置,強化債權管理,改善經營管理,降低財務成本,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及企業市場競爭力。
企業不僅要重視企業文化、資本實力、有效資產、經營規模等信用能力提高,還需完善企業內部信用管理機制。尤其是制訂好企業信用政策,根據市場特點和企業實際,完善信用評價標準體系,建立健全應收賬款客戶信用檔案,提高信用調查及信用評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采取有客戶抵押擔保的賒銷管理制度,控制信用周期,嚴格信用審批制度,完善應收賬款風險預警機制。做好應收賬款分類管理,實行應收賬款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管理,積極配合銀行做好對應收賬款付款方的全程動態監控。通過完善信用制度和優化信用政策全面提高應收賬款債權性資產的質量和水平,降低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風險,全面提升企業信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密切銀企關系,實現銀企博弈均衡,加快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發展。
(2)提高中小企業信息披露質量,緩解信息不對稱風險。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中,中小企業對應收賬款債權性資產的歷史、質量、風險及損益等方面信息具有更大的知情權,處于信息絕對優勢地位,而銀行則處在信息劣勢的地位。信息不對稱放大了融資風險,影響著企業的融資成本、融資結構和融資行為,也直接削弱了銀行對信貸資金的供給意愿。提高中小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緩解應收賬款質押融資風險的重要手段。
提高中小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信息基礎數據平臺,及時披露企業登記、合同履行、應收應付賬款、銀行貸款償還、產品質量、企業經濟合同糾紛以及法定代表人信用記錄等情況。憑借數據平臺,如實反映企業品質、財務狀況、資產質量、經營狀況、支付能力、社會信譽、發展潛力等信用能力指標,完善企業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信用管理機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的企業資信及應收賬款信用信息系統,規范市場信息傳遞機制,全面、及時、準確地反映中小企業的誠信狀況及應收賬款風險信息,為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提供真實有效的資訊,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
三是通過開放式的信用資訊平臺,將企業自身誠信行為置于社會監督之中。一方面將企業失信行為公開化,增加企業的失信成本,加強對失信行為的監督與懲戒;另一方面,加大對守信企業的正面引導與激勵,鼓勵企業誠信經營,促進企業關注長期利益,實現中小企業可持續發展。
(3)發揮第三方信用評級的作用,提升中小企業信用水平。在非對稱信息背景下,盡管企業擁有信息絕對優勢,但企業為實現低成本快速融資目的,對自身信用及質押的應收賬款等債權性資產質量評價,往往會做出利己性選擇,而將信用成本與融資風險轉嫁給銀行。而銀行在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的背景下,基于信用成本及風險方面的考慮,對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業務拓展采取更為審慎或消極的態度。因此,通過一個具有客觀、公正、獨立、專業的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及擔保機構對融資企業信用及應收賬款風險做出公平、公正、公開、公允地評價,有利于增進銀企雙方的彼此互信,構建面向未來、合作共贏的銀企戰略合作關系,并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中起到“催化劑”作用。第三方信用評級是企業建立信用管理機制的基礎,是提高中小企業信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防范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
因此,中小企業要在資本市場贏得銀行的認可,除加強自身信用體系建設,還應通過第三方的參與,完善企業信用及債權性資產評估標準,挖掘中小企業自身價值,督促企業強化信用意識,不斷提高自身信用管理水平。通過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對中小企業信用現狀與信用增級進行權威性評級,提高應收賬款債權性資產價值的公允性和可靠性,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服務體系。同時,通過第三方機構為銀行提供更專業的、有針對性的信用服務,緩解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貸風險,解決逆向選擇引起的信貸配給問題,化解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道德風險,降低銀行的信息成本、機會成本與經營成本,增加銀行信貸效益,提高銀行對中小企業質押貸款的積極性,加快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