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學校財務監督的原則
進行財務監督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才能準確地實現監督的目標,完成監督的任務。要搞好財務監督,首先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以下四項原則,這是進行財務監督的根本前提。
第一,實事求是的原則。
任何工作都要實事求是,財務監督工作更應遵守這個原則。在監督過程中,要弄清事實的本來面目,不能歪曲,不能含糊,不能夸大或縮小,要始終保持科學態度,如實反映情況,對可疑之處,要追查到底。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如生產經營條件和事業計劃的改變,出現了新情況和新問題,應在堅持監督標準的同時,靈活地處理問題,具體地分析問題。
第二,從整體利益出發的原則。
正確處理好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是財務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原則。在社會主義社會這三者利益基本是一致的,但有時也會發生矛盾。因此,財務監督工作必須從整體利益原則出發,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個人服從整體。這就要求要以國家的財經政策和法規為依據進行判斷,審查其經濟行為是否符合財經政策和法規的要求,是否符合整體利益的原則。
第三,群眾路線的原則。
財務監督工作的政策性很強,范圍很廣,如不依靠群眾,很難把工作搞好。廣大教職工群眾是學校的主人,他們直接從事教學、科研、生產和服務工作,最了解具體情況,依靠他們,能了解很多活的情況,能找到很多線索。因此,在財務監督工作中必須貫徹群眾路線的原則,依靠群眾,相信群眾,有事和群眾商量,這樣才能使財務監督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經濟效益的原則。
財務監督作為財務管理的組成部分,其最終目的是要提高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因此,講求經濟效益和不斷提高經濟效益,也是財務監督的重要原則,學校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有效地使用資金上,無論設備的購置、原料物資的采購、修繕費的支出、業務費和公務費的使用等等方面,都存在一個經濟效益問題;在制作預算、編制計劃、審核各項開支時,都要力求以較少的支出辦更多的事,加強經濟核算,促進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從而使學校的事業計劃和預算能圓滿完成。
2.學校財務監督的方式
企事業單位的資金總是處在運動過程中。財務監督貫穿于整個財務活動的全過程,監督工作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因而必須采用一定的監督方式。監督的方式可按以下標志分類:
第一,按監督的時間劃分,有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
事前監督。事前監督就是在經濟活動發生之前,在最后決策和確定計劃時,對決策方案和計劃草案進行事先審查,以評價其可行性。通過事前監督,就能“防患于未然”,從而保證決策和計劃的正確、合理和有效,如有錯誤或不符合制度規定,做到事前糾正、制止,以避免和減少損失浪費。
事中監督。又名日常監督,是在財務計劃的執行過程中進行的連續監督。這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它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防微杜漸,保證財政、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能按計劃正常進行。制止一切不合理的、錯誤的或非法行為的發生,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確保財政、財務收支和經濟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事后監督。事后監督是在計劃和預算執行以后,對實際的經濟活動及其結果進行的檢查和監督,以考核、評價經濟活動的實際效果,分析、檢查其預定目標(或標準)的差異程度和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結論和建議,以便改進,為今后工作起到借鑒作用。
上述三種監督方式中,事后監督是傳統的監督方式。它的不足之處,就是監督時錯誤已經發生,要挽回損失和糾正錯誤為時已晚,只能起到查清責任,總結經驗教訓防止以后出現類似錯誤的作用;而事前監督則可及時制止錯誤的發生,使國家資金免受損失,這種監督方式,日益受到重視;學校的資金活動能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關鍵在于執行過程中的監督是否有效和得力。因此,日常監督應是監督的主要方式。為了更好地開展財務監督工作,應當把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結合起來,做到事前預防,日??刂疲潞髾z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財務監督的作用。
第二,按監督的組織劃分,有專業監督和群眾監督兩種方式。
一是專業監督。是由財務部門的專業財會人員進行的監督。學校日常的財務監督工作,主要靠財務部門在財會業務的過程中來做。這對于貫徹執行國家財政政策和財經紀律,保證學校預算的正確執行,提高教育投資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二是群眾監督。是學校廣大教職員工參加的財務監督,是專業監督的必要補充。發動和依靠廣大群眾參加財務監督,是提高監督質量的重要條件,要做到經常化、制度化。
3.學校財務監督的方法
財務監督方法,是進行財務監督所采用的基本手段。
第一,財務控制方法。
控制論認為,控制是指系統主體采取某種強制性的措施,促使系統內某些要素自身或要素之間的聯系方式按照一定的目標運行。這就是說,單位的資金運動,存在著不依人們意志為移的客觀規律,人們依據馬列主義的原理是可以認識的,如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是可以控制的??梢娯攧湛刂朴兄趶娀攧展芾?,挖掘單位內人、財、物的潛力,提高經濟效益。財務控制的基本方法有:
一是政策控制。政策控制方法就是按黨和國家制定的方針和政策來控制單位的經濟活動和資金運動。其最主要的內容是單位的經濟活動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做到統一,才能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保證完成計劃或預算。
進行政策控制時,要根據中央和地方制定的總的和具體業務的政策,對經濟活動或資金運動進行檢查,符合政策的要執行,不符合政策的要立即糾正或停止。
二是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方法,就是按國家有關部門和單位主管部門制定的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辦法所進行的控制。有關財務會計方面的制度按制訂權限,一般是由財政部制定統一的基本制度,中央各業務主管部門和地方制定補充或具體規定并報財政部備案,基層單位制定實施的具體辦法等。
三是預測控制。預測控制方法就是對將要發生的經濟活動或資金運動所進行的控制。對重大措施、主要計劃(或預算)指標、大型設備的購置、專項工程和基建項目等,在決定之前,根據有關方針政策和資料,對其達到的目標和經濟效果進行可行性研究,從中選擇最優化方案;從其實質而言,屬于事前控制的范圍。財會人員要運用各種預測方法,在經濟活動開始前進行預測控制,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損失,提高經濟效益。
四是定額控制。定額控制方法,就是以定額為標準,對經濟活動或資金運動所進行的控制。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凡制定有定額的,都要以定額為標準儲存、領發和耗用,一般不得超過。符合定額的經濟業務,要給予支持,保證資金需要;超過定額的經濟業務,要分析超過的原因,再分別處理。
要發揮定額控制的作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使定額水平先進合理,務必使群眾經過努力能完成和超額完成,如果定額水平落后不合理,則不能激發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會影響經濟效益,對這種定額要發動群眾及時進行修改。相反,定額訂得過高,群眾努力后仍不能實現,就會使群眾望而生畏,這種定額同樣要修改。
五是計劃(或預算)控制。計劃(或預算)控制方法,就是制定計劃(或預算)對經濟活動或資金運動所進行的控制。計劃(或預算)控制是財務控制中的主要方式,這屬于事前控制的內容。在學校所制訂的綜合財務計劃、教育事業費預算、基建財務計劃、其他資金收支計劃、學校基金收支計劃、委托培養收支計劃等,就是對學校經濟活動的計劃控制。在執行計劃時按計劃控制實際支出和消耗,則屬于事中控制的內容。
計劃控制要求按計劃(或預算)執行過程的進度檢查,及時揭示計劃(或預算)執行中可能發生的差異,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計劃(或預算)完成。
六是審核控制。即通過對已取得的原始憑證是否真實,憑證的各要素是否齊全,數字計算是否正確進行審核控制。對于不合法的憑證和手續不齊全的憑證,財會人員應根據《會計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復核控制是事中財務監督和控制的主要形式之一,這是保證黨和國家的財經政策、方針、制度得以貫徹執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的一項重要職責。
第二,財務檢查方法。
財會檢查是對單位經濟活動和資金運動進行事后監督的一種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財務檢查是以會計核算資料為主要依據,透過會計資料檢查所反映的經濟活動,來監督并評價數據與情況是否真實可靠,經濟活動是否合理合法,是否貫徹節約原則和注意經濟效益??梢哉f,沒有檢查就沒有監督,不檢查就難以發現問題,群眾揭發反映的問題,也只有通過檢查、核對,才能弄清事實真象。
財務檢查工作政策性強、要求高、責任大,其基本的技術方法主要有以下各點:
一是查帳方法。查帳,是財務檢查的主要形式。查帳要能取得成效既要注意查帳技術,也要注意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把帳查活,避免查死帳、死查帳的呆板方法,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體的查帳方法主要有:
核對法。核對法就是用核對、復核的方法,對有關帳目記錄進行檢查,看其數據是否正確,計算有無錯誤,有無漏帳等情況,核對的具體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核對原始憑證上的數量、單價、金額和合計數是否相符;
核對記帳憑證和原始憑證的金額是否相符;
核對記帳憑證是否全部過帳;
核對明細分類帳各帳戶余額與總分類帳是否相符;
核對總分類帳各帳戶的記錄是否與會計報表上的數字一致,計算是否正確;
核對帳面數與庫存實物數是否相符,往來帳面數與有關單位以及銀行存款數是否相符;
核對實際數與計劃數的差異。
審閱法。審閱法就是仔細地審查和閱讀憑證、帳目、報表、計劃、預算、合同是否按國家的方針、政策規定執行。審閱的具體內容有:
審閱記帳憑證。主要審閱以原始憑證為依據而編制的記帳憑證是否符合手續,記帳憑證上所列示的會議科目和會計分錄有無錯誤,各項手續是否齊全等;
審閱帳簿。主要審閱帳簿的內容是否完整,帳頁是否連號,記帳是否符合會計制度和記帳規則,對明細分類帳的內容要詳細審閱,費用列支有無突破國家規定的范圍和開支標準;
審閱會計報表。主要審閱會計報表中的對應關系和數字銜接的情況以及報表與帳簿資料是否一致,各類資金是否有混用,使用是否得當,各項財務成本指標完成情況,報表項目是否填列齊全,必報的報表是否報齊等;
審閱計劃、指標等執行情況;
審閱合同,包括簽定的合同有無違反規定,有無不合理情況,有無無效合同,合同是否執行,違約所造成的損失是如何處理的,合同的變更和解除是否符合規定。
審閱法應根據財務檢查具體任務,有重點、有選擇地進行。審閱法和核對法常同時運用。
查詢法。查詢法就是調查研究在財務檢查工作上的具體應用,它包括面詢和函詢兩種。面詢是直接找有關人員談話,從談話中弄清情況。函詢是通過發信發電給有關單位,核實經濟業務情況。查詢法的應用要有的放矢,事先應有明確的要求。查詢結果應做好詳細記錄,以備考查。
分析法。財檢工作中采用的分析法,通常是比較法。即以數字進行比較,可以是絕對數比較,增減速度比較,指數比較和百分數比較。通過比較,分析其增減變化是否合理等。分析法可分為絕對數分析法和百分比分析法兩種:
絕對數分析法:是直接將數量、單價、金額進行比較,比較增減的差額,從差額的大小中,分析是否合情合理;觀察發展趨勢,是否符合經濟規律;
百分比分析法:是根據需要而算出各種比率進行比較,視其是否合理。也可以用本年的比率與上年同期比較,或與先進單位比較,視其增減變化和發展趨勢,從中發現問題,以便研究解決。
順查與逆查。順查就是按照記帳程序,依次進行審查的方法。即先從原始憑證開始再到記帳憑證、會計帳冊,最后到會計報表的檢查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審查的內容比較全面,結果比較準確;缺點是比較機械,重點不突出,工作量大。如果被檢查單位的帳目問題較多,又比較凌亂的,一般采用順查法較為合適。采用順查法時,一定要仔細地審查原始憑證的真實性、正確性、合法性;要審查帳務記錄是否正確,經濟業務是否符合規律,從憑證到報表的一系列處理過程的數據產生是否真實。逆查就是用與記帳程序相反的順序進行查帳方法。根據事先掌握的線索,從分析會計報表入手,再進一步查核會計帳冊、記帳憑證,最后到原始憑證。這種審查方法的優點是能抓住問題的實質,有重點地深入查核,既能節省時間,又能節省人力。采用這查法時,一定要仔細地分析會計報表,對其中異常的增減變化要詳細地查核,否則將起不到應有效果。
精查與抽查。精查就是對被檢查單位在檢查期內所有的憑證帳目報表,進行周密詳細的審查。但是,由于被檢查單位的憑證、帳、報表非常多,要進行全面細致的審查,不但要花較長的時間,而且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此法一般適用于會計業務比較簡單的單位。抽查就是對被檢查單位在一段時期內,對一部分會計記錄和經濟業務進行抽查。它的優點是節省時間和人力,缺點是對審查的結果不能做出絕對的肯定,只能做相對的推斷。采用這種方法,須事先做周密的考慮,有的放矢地選擇抽查時間和內容。
第二,財務檢查的程序。
財務檢查的程序,是指財務檢查工作從開始到最后結束的整個過程。其程序一般有準備階段、檢查階段、總結報告階段、處理階段和續查階段。
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需要確定檢查對象,明確檢查目的、要求和任務,組織檢查力量,熟悉被檢查單位情況,制訂財檢方案。
檢查階段。這個階段又稱實施階段,根據檢查計劃,通過審查憑證、帳冊、報表、現金、實物和有關資料的調查了解,收集整理,發現問題,提出意見。這個階段是保證檢查質量,獲得檢查效果、完成檢查任務的關鍵階段,必須認真、深入、細致地進行檢查。
總結階段。在總結階段要做好以下工作:
編寫檢查報告。檢查終了,對檢查的事項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編寫出檢查報告。
處理階段。被檢查單位在接到經一定程序批準的檢查報告后,應積極按照要求貫徹執行。如有異議應在接到結論和決定的一定時期內,向一上級機關申請復議。
后續檢查。為了了解被檢查單位接到檢查報告后的執行情況和效果,在相隔一定時間后,應對被檢查單位進行后續檢查。這是確保財檢成果的必要步驟,必須認真進行。后續檢查結束后須寫出后續檢查報告。其內容主要是被查單位對檢查結論的執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