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元(2003)通過對廣東1990年以來的消費率變化情況的分析,得出1991-2001 年期間(除1997年外),城鎮居民對GDP增長的貢獻度都已超過農村居民對GDP增長 的貢獻度,并且無論是從GDP總量上還是增量上看,1990年以來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 對廣東省GDP的影響程度都在不斷下降。作者認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是導致其消費率 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收入低使得農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檔次無法提高,消費需求也無法 得到擴大.針對這一主要問題,作者認為加快城市化的發展是目前解決這一問題、擴大 居民消費率的最佳手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創造很多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為廣大農 村剩余勞動力提供非農就業崗位,提高他們的收入,進而擴大消費需求。
周鵬(2003)分析了西部城市化滯后對西部消費實現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他認為, 加速西部的城市化能促進消費的增長、擴大內需;而消費的發展又會培育西部市場,推 動城市化.兩者相互推動,會共同拉動西部經濟增長.
王建軍(2006)認為,城市化、第三產業發展與消費需求擴張存在密切的關系。城 市化具有明顯的消費需求擴張效應,城市化通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擴大消費需求,通過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消費需求擴張;城市化是中國發展第三產業、 實現勞動力大規模轉移、擴大消費需求、帶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必要條件和有效途徑.
何海鷹,朱建平(2006 )選取1978-2003年的數據,從定量的角度,采用向量自 回歸模型,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對我國城市化和全國平均消費水平進行了動態性研究,揭 示了兩者內在的相互促進方式.消費的增長促使整個社會的支出增加,從而收入增加, 投資增多,整個社會將有更多的資金用于現代化的投資,從而促進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
楊帆(2009)在借鑒傳統理論中城市化與消費之間關系的塞礎上,通過實證分析得 出四川省城市化水平與消費水平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兩者在短期內卻存在失衡, 短期波動在均衡機制作用下使兩變量自動向長期均衡調整.長期范圍內,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通過對消費水平的促進間接促使國民經濟發展,并且這種趨勢將通過自動調節使其 得以保持。因此大力加速城市化進程對于消費水平的提高會有積極作用。
李林杰、王玉靜、申波(2009)對河北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與居民最終消費之問的 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文章主要采用了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與協整分析等計量方法, 檢驗結果發現河北省的人口城市化與居民消費之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但是卻存在 著長期的協整關系.針對這一實證結果,作者認為河北省人口城市化與居民最終消費之 間不存在格蘭杰因果關系并不表明河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居民消費需求的擴 張沒有任何作用,只能說明這種作用不大,即河北省人口城市化的實質性效率并不高, 導致其城市化效應不顯著。盡管河北省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提高了,但本質上的反 應在居民生活水平上的城市化并沒有真正提高。
金三林(2010通過分析1997-2007年我國居民消費、收入及人口增長狀況,得出 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其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并且對農村的影響要大于城鎮;居 民消費傾向下降對城鄉居民消費增長是負的貢獻,且對城鎮居民的影響要大于農村;人 口對城鎮居民消費增長有較大貢獻,對農村居民消費增長卻是負的貢獻。作者通過計算 各因素對消費率變動的具體貢獻,得出城鎮與農村居民之間收入比的下降會導致居民總 的消費率下降152%,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提高(即人口城市化率的提高)能使 居民總的消費率增長約135%,居民總的消費傾向的降低會引起其消費率下降約7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