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世紀的一個最基本特征是經濟一體化和教育國際化,傳統的高等教育財務管理模式和會計制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本文從財務管理理念、預算管理模式和高校會計制度改革等方面闡述財務管理創新。
關鍵詞:高等學校 財務管理 創新
新世紀的一個最基本特征是經濟一體化和教育國際化,為適應這一潮流,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深化改革,實現“四化”,即辦學形式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經濟行為市場化、高校后勤社會化。傳統的高等教育財務管理模式和會計制度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特別中國加入“WTO”,對財務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見,“入世”之后的中國高等教育財務管理創新是我們在新世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財務管理理念的創新
(一)資本運營
目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經費短缺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更為嚴重,經費不足已成為影響高等教育數量發展、質量提高的“瓶頸”因素。因此,必須創新財務管理理念,用市場規律性的觀點解決教育的效益與效率的問題,向管理要效益。財務管理的載體就是資金,傳統的資金運作方式必須改變。新形式下,要引進資本運營這一財務管理理念,進行資本化的財務管理。資本運營是以資本為基礎,要求高校財務管理必須把每一項資金或資產當作資本去使用和運作,實際上是要求高校財務管理對每項資金或資產的使用必須以獲取價值的增值為取向,并竭力實現價值的增值。由于資本運營的核心概念是強調以最小的成本投入獲得最優的效益和效率,注重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它是解決經費不足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學校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教育成本核算體系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發明創造以及為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活動的過程,也表現與企業生產的類似性和自身的漸進性。人才培養過程就如同生產產品的過程,其基本環節包括:招生宣傳(廣告)招生(進原料)在校教育(加工生產)畢業考核(產品檢驗)畢業分配(出廠)用人單位使用及畢業生信息反饋(質量跟蹤)。這就為我們進行成本核算提供了理論基礎,即可以像企業那樣,按照成本對象歸集各項費用,計算生均成本。這樣,各單位占用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成本核算指標反映出來,財務部門通過對教育成本資料的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向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提出改進措施,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預算管理模式的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的頒布,把預算管理工作納入了法制的軌道,突出了預算管理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新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也把預算管理作為高校財務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因此,預算管理在高等學校財務管理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學校經濟活動的前提和依據,關系到學校的財務狀況和持續發展能力。編制學校經費預算的過程,實際上是落實學校戰略發展規劃的重要步驟,也是進一步優化學校資源配置的過程。隨著政府以部門預算為核心的預算管理模式的確定,事業單位也應建立科學、民主、嚴格的預算管理機制。在預算編制上,嚴格按照《預算法》規定的程序加強預算管理力度,強化預算的約束機制,細化預算的編制工作,使預算更加趨于合理化、科學化。在預算編制方法上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為基礎的績效預算和零基預算,由重投入式預算轉為重產出式預算。支出項目安排以績效為目的,以成本為基礎。為此,要建立和完善以定員定額管理為主的基本支出預算分配機制,以解決因現行的預算分配方法在各個部門之間造成的苦樂不均的問題,從而充分體現預算資金公正、透明、規范的分配目標,最終將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預算資金管理體系。
三、高校會計制度的創新
(一)修正會計核算基礎
會計基礎是會計事項確認的標準,目前的會計核算基礎有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兩種。我國1998年發布的《行政事業單位預算會計制度》規定,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簡單的成本費用核算則可用權責發生制。同時,《高等學校會計制度(試行)》中對會計基礎的使用,也作了如下規定:“高等學校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經營性收支業務的核算采用權責發生制”。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高等學校大多還是現金收付制,很少采用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與貨幣資金的收付聯系緊密,計算收入、費用的手續較簡單,但各期的收益、費用和成果的計算不夠準確,不能反映各個時期單位的成果水平和業績。隨著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高等學校的收入來源和支出用途也在擴大,特別是將來高等學校進行成本核算之后,這種會計基礎已不適應,為此我們必須采用權責發生制的會計基礎。權責發生制對收入或支出所歸屬的會計期間是按單位取得收款權力的或承擔付款責任的時間確認,能更準確區分單位在不同時期的收入與支出,特別是能更準確地考核單位在各項事業活動以外所從事的非獨立核算經營活動的成果。但并非是兩種核算基礎必取其一,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公立單位委員會在其1991年發布的研究報告第1號《中央政府的財務報告》中,提出了多種會計基礎的名稱。也就是說,一個單位可以針對不同的經濟業務采用不同的核算基礎。對于教育事業單位而言,財政撥款、科研收入、人員經費、撥出經費以及現金收支采用收付實現制基礎來確認較為合適,有關業務收支和投資收益等采用權責發生制基礎來確認,這就是西方所講的修正的現金制基礎和修正的應計制基礎,我們可以借鑒來用。
(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一個單位的會計信息直接反映在會計報告中,目前事業單位的財務報告主要是資產負債表和收支情況表。目前這兩種報表的設計不科學,反映的信息也不完整。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基礎是“資產+支出=負債+收入”,收入支出表的編制基礎是“收入-支出=結余”,這樣造成時點指標與時期指標混在一起,靜態報表包括了動態指標,收支項目指標與收支情況表重復,“節余”科目只反映上年結余,不顯示本年結余,會計報表只反映了教育事業費、科學事業費以及校辦產業、后勤單位上交學校的那部分資金,不反映學校基本建設情況,特別是利用銀行貸款進行基本建設的那部分負債情況,使債權人無法通過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表來了解該單位的償債能力。此外,由于執行的會計基礎和會計制度不同,事業單位無法編制合并報表,非獨立核算單位的經營活動的資金情況也不反映,不能完整地反映高校全部財務狀況,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因此,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基礎應與企業統一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里的資產、負債和凈資產均為統一了核算基礎之后的學校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
會計信息質量不高的另一個表現是會計報表披露的信息太少。一個完整的會計報告體系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單位基本情況、基本會計報表、會計報表附表、會計報表附注等內容。隨著高校會計環境的日益復雜化,有必要在會計報表以外進行必要的說明和解釋。如會計核算和計量基礎、助學貸款情況、納稅情況、或有事項、非常項目等。
因此,統一會計基礎、實行成本核算、編制合并報表、增加會計信息披漏項目、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