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優化問題一直是一個理論和實踐性的熱 點課題.國內學者們就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呂鐵、周叔蓮(19991 總結了中國前20年的改革成果,認為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從較為簡單、粗放的發 展階段進入到一個復雜的轉折時期,主張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來實現產 業間生產率的均衡化,從而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最近 幾年,學者們多把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與技術進步、資源配置等問題結合起來研 究。何德旭、姚戰琪(2008 )從研究中國產業結構變動效應的角度出發,通過分 析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就業結構轉換效應、第三產業發展的結構升級效應、 技術進步效應和資源再配置效應,提出未來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目標和方 向應該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驅動力,以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為發展的兩 個車輪,帶動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劉偉、張輝( 2ooa ),黃茂興、李軍軍( 2009) 等也曾把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與技術選擇聯系起來研究.前者認為隨著中國市場 化程度的提高,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現不斷降低的趨勢,逐漸讓位 于技術進步,即產業結構變遷所體現的市場化的力量將逐步讓位于技術進步的 力量。而后者分析了技術選擇、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內在關系,認 為通過技術選擇和合理的資本深化,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升勞動生產率, 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另外,張湘贛( 2011 )綜述了中國工業經濟學會2010年年 會關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學術觀點,年會主要圍繞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 升級、低碳經濟與服務產業發展、產業創新與政府管制改革等內容進行了深入 研究和積極的交流探討,反映了當前我國有關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低碳經濟發 展等領域新的研究進展.
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在國際上同樣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現實熱點問 題·Gene M. Grossman, Alan B. Krueger ( 1995)曾將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等O 題與環境問題結合起來研究,他們利用全球環境監測系統的系列數據,檢驗一 個國家的各項環保指標與人均收入水平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發現沒有證據表 明經濟增長會給環境質量帶來持續的惡化,相反,大部分指標表明經濟增長的 初期會給環境帶來影響,但是隨著經濟增長的繼續發展,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 將會給環境帶來持續的改善。John Laitner ( 2000)也提出了一個研究結構變化 與經濟增長的模型,探討一個國家經濟工業化中保留內生經濟增長的傾向性.
而針對浙江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學者們同樣做了大量探索.吳江平、云鶴 ( 2008 )構建了關于浙江產業結構調整與增長方式轉變的模型,根據實證研究 結果提出:浙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方向是大力發展第三產 業,由一個部門帶來的擴散效應可以推進經濟的總t增長.黃曉莉(2008)也 在比較了浙江、上海、江蘇的三次產業結構的墓礎上,對浙江省產業結構調整 的定位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浙江省產業布局及結構合理化的思路.卓勇良等 ( 2009 )圍繞浙江最佳發展模式問題,從創業創新、轉型提升、空間優化、民 生為重和區域比較五個方面進行剖析,展開深入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加快浙江 轉變發展方式和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虞斌(2010)曾運用VAR模型考 察了浙江省三大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在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 數和方差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從長期來看,第三產業變動對國民經濟的動 態沖擊和貢獻度最大,從短期來看,第二產業變動對國民經濟的動態沖擊和貢 獻度最大;而從效率的角度,不管是長期還是短期,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都沒 有明顯貢獻.
隨著能源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成了當前國際 社會上的熱點理論.很多學者和有關政府部門都認識到了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耗 和環境質量之間的關系,從而慢慢將能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到了產業結構調整的 分析當中.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一方面是新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條件下的現 實需要,能更準確的解決現實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開闊研究視野,實現跨領 域、跨學科的交叉結合.為了能更好地進行研究,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國內外學 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從而更深入地從理論上和前沿分析上把握產業結構優 化問題.